“要拜年,聊視頻,發微信;防新冠,宅家裏,哪也不去!”自春節至今,江西省遂川縣戴家埔鄉(xiang) 阡陌村的村民們(men) 對村裏防疫誌願者李誌龍自創的“防疫繞口令”早已耳熟能詳。
今年19歲的李誌龍,是江西警察學院的一名大一學生。
阡陌村是一個(ge) 位於(yu) 羅霄山脈腹地的深山小村莊。大年初一,看到“阡陌村信息交流群”征集防疫誌願者的消息,返鄉(xiang) 過寒假的李誌龍立即帶頭報名:“情況緊急,作為(wei) 村民的我們(men) 應該上前!”他不僅(jin) 說服了父母,還把親(qin) 姐也拉進防疫誌願者的行列。
沒想到,值守第一天就遇到不少困難。群山環繞的阡陌村氣溫低、風力大,站久了難免凍得手腳發麻;即便白天有人值守,晚上仍有出入盲區。李誌龍不但沒有退縮,反而找到帶隊值守的村幹部,提議增加一輪晚班值守,從(cong) 18點到23點。
看到大多村民尚未意識到病毒的危害、抗疫的艱巨複雜,李誌龍將“新冠肺炎”相關(guan) 知識點掰開揉碎,自創客家話版“防疫順口溜”。同時,他和3名隊友主動承擔起消毒殺菌任務。憑借在校期間良好的體(ti) 能訓練,能輕鬆背起50斤的電動噴霧機的他,幽默回應質疑者:“別看我瘦,可我有肌肉!”
因為(wei) 交通管製,李誌龍在擔任值守工作之外還開始了騎著摩托車“買(mai) 買(mai) 買(mai) ”的代購生活:“阿公,有啥要的跟村裏說,我們(men) 會(hui) 送上門。”一個(ge) 下午,石告組70多歲的五保戶老人方達打開門,發現李誌龍給送來大米和食用油,感動得熱淚盈眶:“聽說不能外出,我就開始擔心家裏吃的不夠。還好你幫忙送來,謝謝啊,好後生!”
穿上製服守護一方平安,是李誌龍從(cong) 小的夢想。年幼時看到“阿兵哥”們(men) 回村裏探親(qin) ,高大威武的軍(jun) 人形象就在他心中紮下了根。
“敬禮!定住10分鍾!”就讀江西警察學院之初,李誌龍所在軍(jun) 訓方陣榮獲一等獎,他也因表現優(you) 異被評為(wei) “軍(jun) 訓標兵”。男生頭發不能超過3厘米、女生頭發不過肩,曬到黝黑、練到崩潰的軍(jun) 訓時光,成為(wei) 他心中的難忘記憶。此後,體(ti) 能訓練的摔跤、引體(ti) 向上、擒拿散打,李誌龍都刻苦練習(xi) ,還加入了校衛隊和學生會(hui) 。學校的半軍(jun) 事化管理磨礪了他的意誌,也讓他將校訓銘記於(yu) 心:“忠誠奉獻,知行合一。”
“他的成長,我們(men) 看在眼裏。他小時候是留守兒(er) 童,農(nong) 村的孩子早當家,經常跟著奶奶去山上砍柴,幫家裏幹農(nong) 活。”李誌龍家的鄰居廖裕華說。
“李誌龍活潑、有禮貌、有擔當,給村裏的年輕人樹立了榜樣!”阡陌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劉世寶豎起了大拇指。
在李誌龍感召下,戴家埔鄉(xiang) 青年誌願者從(cong) 十幾個(ge) 人發展到200餘(yu) 人,身影閃現在抗疫一線,活躍在脫貧攻堅戰場:福龍村吳光宏出欄的50多羽鴨子銷售無門,大家利用電商平台幫忙銷售一空;隊員參與(yu) 複產(chan) 複工宣傳(chuan) ,幫助40餘(yu) 名貧困戶就近務工。不少村民也自發為(wei) 防疫誌願隊提供後勤保障:劉世寶贈送泡麵、黃雲(yun) 忠送來口罩、李成福搬來礦泉水……
“李誌龍是村裏第一批誌願者,迎著寒風在深山通宵值守,敲鑼打鼓地用客家話滿村宣傳(chuan) ,帶動了許多同齡人加入了青年誌願者的行列,溫暖了每一個(ge) 村民,也向大家展示了屬於(yu) ‘00後’的青年擔當。”共青團遂川縣委書(shu) 記劉爭(zheng) 說。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