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踐行初心使命——追記“山西省優秀共產黨員”、靈丘縣王村鋪村黨支部書記楊雙寶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堅決(jue)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入黨(dang) 50年來,楊雙寶始終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本色;脫貧攻堅以來,他主動請纓回王村鋪村擔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上任兩(liang) 年,帶領村幹部逐戶走訪、建檔立卡、發展產(chan) 業(ye) ,幫危濟困,促進了全村各項工作的開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挺身而出、衝(chong) 鋒在前,組織群眾(zhong) 開展防控,積極宣傳(chuan) 防控知識,走家入戶開展排查,直到生命最後一刻,用肩膀扛起了守護全村人生命健康的重任。

“為(wei) 了全村人的生命健康,老楊把自己累垮了”

  如今,不少離開村子的年輕人都願意時常回村。村民說,這都是黨(dang) 給我們(men) 選出了一個(ge) 好支書(shu) ,請回了一個(ge) 大能人的結果。然而,讓村民沒想到的是,2月3日農(nong) 曆正月初十上午9時30分許,在村口疫情防控卡點帶班值守的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楊雙寶,突發心髒病不幸離世。

  2月是楊雙寶的生月,1949年出生的他,剛滿71歲。

  “楊書(shu) 記走得太突然了。年前我們(men) 還商量著開春後有許多事情要做……”“他這個(ge) 人要強、負責,每一件事兒(er) 都要幹到最好。”“你看我們(men) 村現在幹淨整潔的,這可都是楊書(shu) 記領著大夥(huo) 兒(er) 幹出來的。”……在楊雙寶走後的這十多天裏,村民們(men) 念叨最多的是他,村幹部談論最多的也是他,大家都不願意相信一個(ge) 為(wei) 大夥(huo) 兒(er) 辦了那麽(me) 多好事兒(er) 實事兒(er) 的“帶頭人”就這樣走了。

  “為(wei) 了全村人的生命健康,老楊把自己累垮了。從(cong) 全麵啟動疫情防控工作以來,他一天都沒有休息過,不是去村民家摸排,就是在卡點值班。他總說,疫情防控是人命關(guan) 天的大事情,一定要守好卡點,絕不能對不起鄉(xiang) 親(qin) 們(men) 。”2月17日,仍然堅守在卡點的村委會(hui) 主任胡有偉(wei) 說。

  胡有偉(wei) 告訴記者,王村鋪村不大,人口流動也不多,但在疫情防控中,楊雙寶不放鬆任何環節,正月初二鄉(xiang) 裏安排完工作後,老楊立刻帶著村幹部挨家挨戶發放宣傳(chuan) 資料、測體(ti) 溫、登記排查,還為(wei) 村民們(men) 發放口罩、酒精和消毒液。

  “全體(ti) 村民們(men) 注意啦,為(wei) 防範疫情,請大家增強自我防護意識,勤洗手、多通風,少出門……”這幾天,村裏的大喇叭每天還在提醒村民要做好防範,這廣播詞還是他寫(xie) 下的。村裏有幾個(ge) 春節前從(cong) 外地打工回來的村民,老楊逐戶登門,耐心勸說他們(men) 居家隔離,有情況立即上報。“楊書(shu) 記每天都打電話問我和家人的情況,有沒有不舒服?有沒有頭疼、發燒、咳嗽,體(ti) 溫多少?叮囑我們(men) 千萬(wan) 不要出門,他隔幾天就為(wei) 我們(men) 送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從(cong) 天津打工回來過年的楊小軍(jun) 說起這些好像發生在昨天的事兒(er) 。

“他一直惦念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心想為(wei) 家鄉(xiang) 做點事兒(er) ”

  “人均坡地一畝(mu) 半,吃水靠肩挑,種地用鐵鍬,房子石頭造,取暖樹枝燒。”這是革命老區靈丘縣白崖台鄉(xiang) 王村鋪村的昔日寫(xie) 照。

  這個(ge) 58戶157人的小山村,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常住居民隻有21戶32人。不少年輕人外出打工。

  在村的居民少、黨(dang) 員少、幹部更少。村集體(ti) 是既沒收入更沒活力。為(wei) 王村鋪村派優(you) 派強村級兩(liang) 委班子,成為(wei) 白崖台鄉(xiang) 黨(dang) 委的一劑良策。

  經全麵征求村民意見,選派本村籍在外的能人回村“當家”成為(wei) 幹部群眾(zhong) 的共識。盤點村子裏走出去的能人,曾經的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老黨(dang) 員,68歲的楊雙寶是合適人選。楊雙寶是有著50年黨(dang) 齡的老黨(dang) 員,黨(dang) 性覺悟高、工作能力強,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曾擔任王村鋪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改革開放後,他腦子活、看得遠,為(wei) 號召村民外出務工、經商,他辭職打工創業(ye) ,給村裏人起了個(ge) 好頭!”“他一直惦念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心想為(wei) 家鄉(xiang) 做點事兒(er) 。當年他就是十裏八村的好人、名人。”村裏的幾位老人談起楊雙寶的往事,都對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jia) 。

  2017年底,楊雙寶向村黨(dang) 支部和鄉(xiang) 黨(dang) 委提出申請,願在有生之年回村子為(wei) 父老鄉(xiang) 親(qin) 多做些事情,同時願意暫時擔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一職,盡快讓全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上任後,楊雙寶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當村支書(shu) 不是要當官,而是要多做事!”回村後,他帶著大夥(huo) 引水、修路、建公園、抓農(nong) 業(ye) 、上產(chan) 業(ye) 。村民說:“村裏的事,他事事操心、件件上手。快70歲的人了,修路拿鐵鍬,修橋扛木頭,整天山上溝下的跑,不知有多少事辦不完!”就這樣,小山村一年大變樣,兩(liang) 年成了遠近文明的生態村。

“楊書(shu) 記不愧是能人,讓村裏換了模樣”

  2017年12月,楊雙寶回村擔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決(jue) 村民的吃水問題。

  王村鋪村過去水資源豐(feng) 富,很多村民在自家院裏打井,方便吃水。後來,隨著地下水位下降,水井漸漸成了枯井,村民們(men) 隻能到村前的河裏挑水吃。養(yang) 牲畜的村民,家裏用水多,得天天挑水。冬天路滑,老人挑水十分危險。吃水成了全村人的鬧心事。

  解決(jue) 吃水問題,說來容易做成難。村裏一半人家的房子建在山坡上,地下都是岩石。挖管道就是問題。在村裏打機井建水塔,還要一筆數目不小的錢。全村人都認為(wei) 這是一件大難事。

  可楊雙寶有辦法,他利用落差原理,從(cong) 距村1.5公裏遠的河流上遊,用管道將山泉水引進村中注入水塔,為(wei) 了防止冬天管道凍裂,又鋪設一條管道將水塔與(yu) 河道下遊連接,形成貫通活水,確保水塔夏天不溢水、冬天不結冰,村民一年四季有水吃。

  “楊書(shu) 記不愧是能人,讓村裏換了模樣。他還借助水塔注入河道下遊的水,在途經公園的楊樹林處設計建成了噴泉景觀。戶外不結冰的時候,噴泉一天24小時噴水。吃水不用錢,噴泉工作也沒成本,村民們(men) 都誇讚!”胡有偉(wei) 說。

  走進王村鋪村,街道寬敞幹淨,護村大壩美觀堅實,小公園裏的白楊樹高大挺拔,地麵鋪設石子,噴泉造型別致……

  “你看我們(men) 村子現在多好,兩(liang) 年前可不是這樣”,在疫情防控卡點值班的村民說,公園處原來是垃圾場,坑坑窪窪裏滿是爛柴牛糞,髒得沒法看,“楊書(shu) 記帶著大夥(huo) 兒(er) 硬是整出了一塊兒(er) 夏天避暑的好地方。原先的街道也沒這麽(me) 寬,也沒這麽(me) 平坦。老楊精心設計,拆了舊壩把路拓寬、硬化了,還安裝了路燈,放上了垃圾箱。現在村裏的衛生都有專(zhuan) 人打掃,村容村貌可是大變樣了。”

  在王村鋪村北有一座水磨房,老遠處就能聽到磨盤吱吱作響的聲音。據村民們(men) 說,這是楊書(shu) 記爭(zheng) 取的資金,用了兩(liang) 個(ge) 月的時間,修舊如舊修好了水磨房。“水磨磨出的米麵香著呢!十裏八村的村民都來這兒(er) 碾米磨麵,用水磨碾磨出來的米麵成了周圍村民送親(qin) 友的首選,還吸引了許多人慕名前來參觀。”負責管護水磨房的楊連堂說,水磨房已經成了王村鋪村的一張名片。

  50歲的村民鍾寶君,眼底出血,身體(ti) 不好,不能外出打工,可兩(liang) 個(ge) 孩子一個(ge) 讀大學、一個(ge) 念高中,正是用錢的時候。掙不到錢,老鍾每天愁眉不展。楊雙寶建議他養(yang) 牛,還幫他貸了款。“我現在養(yang) 了5頭大牛5頭小牛,馬上就要見利了,這都是咱楊書(shu) 記的功勞!他咋就說沒就沒了!”鍾寶君說。

  83歲的獨居老人杜桂梅,患有心髒病,眼睛也不好,常年吃藥。老人指著炕上的藥說:“隔段時間,雙寶就進我家問問缺藥不。這些藥就是他給捎著買(mai) 回來的!”

  楊雙寶自己有輛麵包車,進城時經常幫村民“代購”,有些村民不好意思,他總說:“這有啥不好意思的,我能幫啥忙就幫啥忙。”“他總是想村裏的事多,想自己的事少。”胡有偉(wei) 說,“村裏搞提升工程時,有人建議把他家門前的一段路硬化一下,他堅決(jue) 不幹。現在村裏的小巷都硬化了,他家門前的那段土路還是照舊。”

  王村鋪村依山靠河,人均耕地不到1.5畝(mu) ,怎樣讓村民脫貧致富?楊雙寶一直在動腦筋,他說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裏向陽的山坡上都是野酸棗,他想著,要是把品種好的棗嫁接在野酸棗上,說不定就是一條掙錢的路子。於(yu) 是他在自家的院子裏做起了實驗。“可惜沒看到結果,他就不在了!”楊雙寶的老伴兒(er) 說。

  “村子裏有山泉水,老楊想建池塘養(yang) 魚,還請專(zhuan) 人進行論證。春節前他給鄉(xiang) 政府打來報告,說魚塘地址選好了,決(jue) 定開春後就動工。誰知,他卻倒在了防疫一線。老楊經常跟我說的一句話是,要麽(me) 不做,要做就要做好!他是全鄉(xiang) 幹部學習(xi) 的榜樣!”白崖台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賈占濤說。

發布時間:2020年03月03日 09:32 來源:ky体育中心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