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非典發生時,90後還是一群被保護的孩子;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他們(men) 已經成長為(wei) 一支青春力量,不畏艱險地忙碌在抗疫一線,全力以赴為(wei) 抗擊疫情作出努力。
劉宇航:長大後我也成了你
25歲的劉宇航是北京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隊員,來武漢支援已經快一個(ge) 月了,記者見到她的時候,她剛剛結束早班的工作。
這就是劉宇航現在工作的常態。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的急診室,她每天要給病人吸痰、輸液、補水、測量體(ti) 溫、安撫病人的情緒,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劉宇航每次一幹就是超過4個(ge) 小時。她說這次來武漢的一大收獲就是工作更有思路。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劉宇航第一時間主動報名支援武漢。從(cong) 沒跟媽媽用書(shu) 信交流過的劉宇航,臨(lin) 出發前,給媽媽留下了一封信。“當時媽媽選擇舍小家為(wei) 大家,把我托付給家人,義(yi) 無反顧地投入到抗擊‘非典’的工作中。既然選擇了做一名護士,就意味著病人的需要就是我們(men) 的需要。當接到報名通知的第一時間,我沒有考慮,隻有一個(ge) 想法,我要‘參戰’,媽媽我長大了,我也成了你。”
17年前,非典疫情暴發時,當時身為(wei) 護士的劉德芬也是主動請戰。現在她還在北京門頭溝的一家醫院堅守,已經快一個(ge) 月沒有回家了。
95後社區醫生:我年輕 讓我來
社區醫院是疫情防控的前沿陣地,肩負著給發熱患者做病情初步篩查,為(wei) 疑似患者、密切接觸者核酸采樣等工作。在湖北武漢的礄口區長豐(feng) 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這樣一群95後醫務工作者,他們(men) 主動站出來,挑戰核酸采樣這項高風險工作。
用棉棒塗擦咽喉,將棉棒頭折斷,放進試劑管密封,寫(xie) 上名字。社區醫生段博文,又完成了一次核酸取樣。
采樣時,噴出的飛沫直接噴濺到麵屏上,23歲的段博文很淡定,一遍遍重複著高風險的操作。他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還不到一個(ge) 月,便碰上了疫情來襲。麵對核酸采樣這項高風險工作,段博文和他的一位年輕同事主動請戰,“我們(men) 年輕,這項工作讓我們(men) 來。”
長豐(feng) 街道有近13萬(wan) 名居民,最多的一天,段博文先後去了兩(liang) 個(ge) 隔離點,做了182份核酸采樣。截至目前,段博文和他的同事已經完成了近1200次核酸采樣。
穿上防護服,就是一線戰士。這些20出頭的年輕醫生和護士,現在已經成為(wei) 社區防控的重要力量,從(cong) 初篩診斷到防疫宣傳(chuan) ,正在疫情防控的一線鍛煉與(yu) 成長。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