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叫誌願者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堅決(jue)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沒人知道,口罩的背後是一張怎樣的麵容。人們(men) 看到的,永遠是一雙雙充滿笑意的眼睛;

  沒人知道,廣播的那頭是一個(ge) 怎樣的姑娘。人們(men) 聽到的,永遠是一段段溫情脈脈的朗讀;

  沒人知道,駕駛座上是來自哪裏的兄弟。人們(men) 感受到的,永遠是一次次安全平穩的接送。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這些忙碌的身影無處不在。當人們(men) 問起他們(men) 的名字,他們(men) 回答:“你好,我叫誌願者。”

守護武漢,他們(men) 挺身而出

  今年25歲的武漢經開外國語學校教師董夢婷,是忙碌在武漢沌口方艙醫院裏的一名誌願者播音員。她每天早上6點鍾從(cong) 家裏出發,前往方艙醫院,和危犇、王雨慧、胡紫寒等誌願者一起為(wei) 病人們(men) 提供播報等服務。

  “我們(men) 會(hui) 在病人吃早飯、午飯的時候進行播報,比如公布新消息、讀一些文章和感謝信,傳(chuan) 播正能量,為(wei) 他們(men) 加油鼓勁,同時也會(hui) 向病人推薦科普書(shu) 籍,並記錄發生在艙裏的暖心故事。”董夢婷說。

  前幾天,住在沌口方艙醫院裏的一位患者徐海霞對董夢婷她們(men) 說,想為(wei) 艙裏的醫護人員唱首歌,以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經過一番協調和廣播通知,徐海霞的要求很快得到了滿足。“現在,M19床的病友徐海霞為(wei) 大家帶來一首《感恩的心》”“病毒無情,人間有愛,相信大家一定會(hui) 早日康複,親(qin) 愛的艙友們(men) 讓我們(men) 一起加油”……歌曲唱完,她們(men) 不忘及時為(wei) 病人加油鼓勁。

  作為(wei) 一名武漢人,董夢婷告訴記者,她身邊有很多人都成了誌願者。“我身邊的人要麽(me) 堅守在戰‘疫’前線,要麽(me) 成為(wei) 誌願者,我也想做一些事情,朋友、同事們(men) 也都很支持、關(guan) 心我,每天都會(hui) 問我‘到家了沒有’‘今天身體(ti) 怎麽(me) 樣、有沒有不舒服’,我們(men) 齊心協力、眾(zhong) 誌成城,一定能夠早日戰勝疫情。”董夢婷說。

  “借用一位病人的話,‘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之光增輝日月’,我慶幸能有機會(hui) 為(wei) 武漢出一份力,我們(men) 也都堅信,武漢會(hui) 好起來的!”胡紫寒說。

  在武漢,誌願者就像一束束陽光,溫暖著這座英雄的城市,也溫暖著身邊每一個(ge) 人。

  陳煥桃是武漢市漢南區湘口街雙塔社區的一名退休幹部。疫情發生以來,他不顧個(ge) 人安危,連續多日奔走在大街小巷、各個(ge) 小區,給居民量體(ti) 溫、消毒、送藥,以社區防疫誌願者的身份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

  “家裏有沒有從(cong) 外地回來的打工人口啊?盡量少出門,出門一定記得戴口罩。來,把體(ti) 溫量一下。”每天早上8點半,戴著口罩、穿著誌願者馬甲、拿著體(ti) 溫測試儀(yi) 的陳煥桃總會(hui) 準時出現在社區裏,挨家挨戶上門給居民測量體(ti) 溫。排查工作結束後,陳煥桃會(hui) 再回到社區領取消毒藥水,對居民樓的入口和樓梯、垃圾桶進行消毒,盡管經常會(hui) 汗流浹背,但他從(cong) 沒有過一句怨言。“能夠為(wei) 居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貢獻我的微薄之力,累點也值。”陳煥桃說。

  暖心的瞬間無處不在,武漢正在慢慢蘇醒。

  “黃老師,我在宿舍放了幾包醫用外科口罩,放假前沒拿回去,您把那幾包拿去吧,就在南八506的一號床旁的桌子上……”近日,江漢大學教師黃韻雅收到了一位學生發來的捐獻口罩信息。這段時間以來,黃韻雅一直在通過朋友圈等平台積極為(wei) 武漢籌集物資、善款,得到了大量親(qin) 朋好友的支持。

  像黃韻雅一樣,很多武漢市民的微信頭像上多了四個(ge) 字“武漢加油”,他們(men) 義(yi) 無反顧地挺身而出,盡自己所能,為(wei) 抗擊疫情貢獻一份力量。

這一刻,我們(men) 都是武漢人

  在武漢,有一些特殊的誌願者,他們(men) 不是武漢人,但為(wei) 了支援武漢抗“疫”,他們(men) 從(cong) 祖國的四麵八方趕到武漢。

  武漢的疫情一開始,就牽動著深圳一家民營醫院護士陳蕊蕊的心。大年三十,陳蕊蕊主動聯係武漢武昌團區委,希望能到武漢當誌願者。起初,武昌團區委為(wei) 她的安全考慮沒有答應。陳蕊蕊鍥而不舍,繼續申請,20多次後終於(yu) 得到了同意。陳蕊蕊馬上趕到河南信陽,與(yu) 事先約好的3位來自河北、山東(dong) 的醫生誌願者會(hui) 合,由河北滄州醫生肖文謙駕車趕往武漢。

  2月11日淩晨到達武漢後,他們(men) 4人在武昌黃鶴樓街一家隔離酒店擔任醫護誌願者,每天為(wei) 隔離人員量體(ti) 溫、送飯、觀察身體(ti) 情況,照顧他們(men) 的生活。工作時,他們(men) 需要穿防護服連續工作8小時,十分勞累。“我原來是武警部隊護士,部隊告訴我們(men)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不管多困難,也要去作貢獻!”陳蕊蕊說。

  半個(ge) 月來,陳蕊蕊服務了93位隔離人員,她還用自己的心理學知識為(wei) 大家做心理輔導,鼓勵大家加油,堅持下去。她的服務和鼓勵感動了許多隔離人員。一天,一位隔離的60多歲的奶奶給陳蕊蕊一個(ge) 小紙條,上麵寫(xie) 著:“謝謝您!你們(men) 辛苦!我們(men) 會(hui) 加油的,請您放心!”陳蕊蕊頓時覺得很欣慰。她告訴記者:“我有一個(ge) 小心願,希望他們(men) 身體(ti) 早點好起來,疫情早點結束,讓大家都能在這個(ge) 春天去看武漢的櫻花。”

  像陳蕊蕊這樣,從(cong) 四麵八方前來支援武漢的誌願者還有很多很多。他們(men) 不圖回報,不懼艱苦,隻為(wei) 了心中那一份情義(yi) ——不管來自何方,這一刻,我們(men) 都是武漢人。

  今年38歲的付偉(wei) ,是湖北省秭歸縣茅坪鎮西楚社區一名普通退役軍(jun) 人。“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建設項目急缺弱電相關(guan) 技術人員,要求能迅速進場……”2月1日,從(cong) 事弱電安裝和檢修工作的付偉(wei) 在一個(ge) 工作微信群裏看到一條緊急通知。“我可以去!”付偉(wei) 立即報名。怕家人擔心,在2月2日誌願參建者集合這一天,付偉(wei) 隻偷偷將消息告訴妻子,並請求妻子不要告訴父母。

  當晚11點半,付偉(wei) 到達武漢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第二天一大早他便投入到弱電配線作業(ye) 中。雷神山醫院的建設工期緊、強度大,分秒必爭(zheng) ,付偉(wei) 主動要求分配到夜班突擊組。為(wei) 趕工期,雷神山醫院的施工是24小時無縫銜接作業(ye) ,也增加了他們(men) 的工作難度。一個(ge) 病區要拉200多根網線進入機櫃,需要把像“蜘蛛網”一樣攪在一起的網線一根根捋清楚,線和圖紙都要對上。盡管工作精細而繁重,但他們(men) 沒有絲(si) 毫馬虎。作業(ye) 中,付偉(wei) 和工友大多都是全程站立,高強度的作業(ye) 讓他們(men) 每天都累到雙腿腫痛麻木,步行返回兩(liang) 公裏外的工棚休息時,往往都是和衣躺下就睡著了。

  “早一分鍾建好醫院,早一分鍾救治病人!”付偉(wei) 說。2月8日,首批醫療隊員陸續進駐雷神山醫院,來自武漢市的首批患者也順利入院治療。付偉(wei) 收拾工具撤出醫院,凝重的臉龐一下子輕鬆了許多。

誌願服務,讓所有人成為(wei) “生死之交”

  現在,在這座因為(wei) 疫情而變得空曠的城市裏,人們(men) 之間的聯係卻變得更加緊密。一個(ge) 人想出來為(wei) 它做點事情,很容易就能找到一群同道中人。

  “武漢正在麵對一場艱難的戰役,與(yu) 其在家裏當一條‘閑魚’,不如出來做點事。”90後小夥(huo) 賈威說。通過微信公眾(zhong) 號,他加入了青山區誌願服務群。進群當天,群裏就已經有了100人,隨著時間推移,這個(ge) 群已經擴大到了300多人。

  賈威說,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看群裏有沒有“接龍”——一個(ge) 任務發布出來,底下馬上就會(hui) 形成一條報名回複的長龍,“手慢根本搶不上”。

  大家從(cong) 線上聚集在一起,在誌願服務時才能相見,建築師、裝修公司老板、教師、行政人員……各行各業(ye) 的人都出現在了這個(ge) “網友見麵現場”。來自四麵八方的一群陌生人,在幹活兒(er) 的時候,卻格外地齊心。搬物資時,大家排成一條長龍接力,一箱七八十斤重的菜,過了十幾道手,穩穩當當。

  “如果不是參加誌願服務,我們(men) 根本不可能認識。”賈威說,他和一些在活動中相熟的群友有著特殊的默契,有任務,不用問“搞不搞”,都是“一起一起”。“在這個(ge) 特殊的時期,誌同道合的我們(men) ,真成了生死之交。”

  作為(wei) 誌願者,讓賈威最感動的是,他們(men) 傳(chuan) 遞出去的溫暖得到了溫暖的回饋。在大橋上值守測溫的時候,許多司機測完溫,突然從(cong) 車窗內(nei) 扔出一些東(dong) 西,有時是幾盒口罩,有時是幾袋麵包,然後迅速離去。雖然一句話都沒搭上,但賈威明白,這是他們(men) 對誌願者最誠摯的感謝。

  誌願服務不但把誌願者們(men) 變成生死之交,更把這座城市的所有人變成生死之交。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受到感召,加入到誌願者的行列之中,守望相助,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萬(wan) 鈞是洪山區水務和湖泊局黨(dang) 政辦的一名幹部,從(cong) 2月6日開始,他下沉社區,接管洪山區珞南街元寶林社區玉蘭(lan) 苑小區南區。他和物業(ye) 公司一位經理、3個(ge) 保安,要負責服務和管理212戶598位居民,僅(jin) 靠他們(men) 自己,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於(yu) 是,他在小區群裏發起了招募誌願者的倡議。

  最開始,萬(wan) 鈞說的是招募黨(dang) 員誌願者,很快就有二十五六位黨(dang) 員報了名。緊接著,許多不是黨(dang) 員的居民也紛紛要求加入,一下子就集結了58名誌願者。他們(men) 給自己擬定了一個(ge) 口號——“我們(men) 是玉蘭(lan) 苑南區誌願者,我們(men) 在一起。”

  玉蘭(lan) 苑小區的居民大多是華中師範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的教職工,誌願者很多都是教授、高級知識分子,在萬(wan) 鈞看來,他們(men) 都“比我有才華有知識有能力”,但沒有一個(ge) 人拿架子或是“掉鏈子”。華中師範大學數學係副教授範瓊自告奮勇擔任統計組組長,統計和分析需要照顧的家庭以及住戶需求;武漢理工大學國際交流處副處長項凡毛遂自薦擔任幫扶組組長幫助老年住戶,還發揮外語特長聯係留學生住戶……誌願者的團結和奉獻精神,讓萬(wan) 鈞感動不已。

  “前天我組織了一次拉網排查,一下子來了21名誌願者,分頭挨家挨戶上門逐一核對。大家都是冒著危險在為(wei) 小區的居民服務,我常常被他們(men) 感動得偷偷流淚。”萬(wan) 鈞說,“他們(men) 平時就是鄰居中的某一個(ge) 人,也許互相都不認識,但在這個(ge) 時候為(wei) 了他人,都勇敢站出來了。”

  有誌願者這樣說,需要我的時候,我一定出現;不需要我的時候,我退隱江湖。誌願者就是這麽(me) 一群可愛的無名者,積極奉獻,不求回報,甚至不求留下一個(ge) 名字。但他們(men) 依然留下了什麽(me) ,愛和善意已經悄然播種,我們(men) 期待著春天來臨(lin) 時綠樹成蔭。我們(men) 不認識你,但我們(men) 要謝謝你,我們(men) 的誌願者!

發布時間:2020年02月25日 07:20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