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們(men) 相處很愉快,我的病好得較快……感謝你們(men) !”患者用湖北話說。“回家注意身體(ti) ,記得多喝水,好好吃飯。”A13病區主任李豔霞帶著東(dong) 北口音叮囑。出院,交接,話別,醫患之間的對話,如同親(qin) 人一般。
這位72歲的患者邁出病房,終於(yu) 迎來了出院的日子,經過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雷神山醫療隊6天的治療,他成為(wei) 雷神山醫院A13病區首位出院的患者。
醫護人員給老大爺送上鮮花,簇擁著送到車前,打開車門,老大爺扭頭又說:“謝謝你們(men) !”A13病區主任李豔霞帶著醫護人員,將他送往住地,反複叮囑他出院後的注意事項。
溫暖舉(ju) 動的背後,是這群醫務工作者秉持弘道篤行、精誠大醫的精神。這是一種堅定,正如該醫療隊的總指揮、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院長徐英輝所說:“山河無恙,人人皆安!”在雷神山醫院,這支團隊接管的四個(ge) 病區161張床位,均已接收患者。
救治,並不容易,醫護人員隨時麵臨(lin) 驚心動魄的戰鬥。
2月17日大雨,僅(jin) 開診5個(ge) 小時的雷神山醫院A4病區,就上演了一場生死時速。一名患者突發病情變化,嚴(yan) 重呼吸困難。值守的醫護人員拚盡全力,緊張搶救,迅速建立靜脈通路,立即給予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然後轉往ICU接受進一步救治。那時已是夜裏10點,在轉往ICU的路上,幾位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的醫護人員,彎著身子,抬著病床蹚著沒過腳踝的水坑,前麵拉著,後麵推著,在雷神山的深夜裏奔跑,拚盡全力,為(wei) 病人和時間賽跑。
他們(men) 為(wei) 何如此拚命?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一位醫生說:“在雷神山,一切陌生麵孔都親(qin) 如家人。”
幾天前,在雷神山醫院A8病區,這支團隊的醫護人員發現,第二天就是79歲的陳大叔生日。他剛經曆了失去親(qin) 人的痛楚。
生日,在特殊時刻,對病人的意義(yi) 顯得格外厚重。病區醫護人員悄悄地為(wei) 他安排著,一定要給他更多希望。醫生李楠網購了一個(ge) 草莓蛋糕,隊員們(men) 在紙上親(qin) 筆寫(xie) 下了祝福,共同在隔離病房為(wei) 老人過一個(ge) 簡單溫馨的“特別生日”。
“你們(men) 給我過生日,不是親(qin) 人,勝過親(qin) 人,我非常感激。”看著圍繞在自己身邊的醫護人員,老人有些激動,帶著顫聲說,“這個(ge) 生日是我一輩子最難忘的,記在心中了,我一定配合醫務人員,好好治療,謝謝你們(men) 。”醫護人員們(men) 齊聲說:“祝大爺早日康複。”之後,大家一邊唱起生日歌,一邊鼓掌打著節拍。這一刻,對陳大爺來說,即使親(qin) 友不在身邊,他也並不孤獨,因為(wei) 遼寧醫護人員的熱情,讓他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
在雷神山醫院工作,什麽(me) 事讓醫護人員最開心?經過醫療隊一夜的努力,一位患者血氧從(cong) 85%回到了98%。當患者露出笑容說“原來能自己吃飯就是幸福”時,深深地觸動了A13病區醫生劉卓:“原來人的幸福,並不複雜。疫情之下,更懂珍惜,患者對我們(men) 這些來自遼寧大連的白衣戰士的信任,是最開心的事。”
這樣的信任,讓他們(men) 之間充滿溫暖。大醫一院雷神山醫療隊A13病區護士劉波,沒幾天就熟悉了本地方言。“你呀,現在恢複得蠻好,要多聽醫生的話,多喝水。”這帶著“海蠣子味”的武漢話,熨帖著病人,讓他們(men) 心中充滿了暖意。
“沒有人喜歡做重複的工作,但我們(men) 還是會(hui) 一遍又一遍耐心地做。”該醫療團隊B1病區護士李薇坦言,當他們(men) 身著白色戰袍,他們(men) 就是患者的守護者,而患者就是他們(men) 守護的親(qin) 人。
口罩後麵是怎樣的麵孔?防護服下是怎樣的身軀?在雷神山,患者根本不清楚這些,但他們(men) 很清楚這些醫護人員已親(qin) 如家人。誠如一位患者所說:“醫護人員是我們(men) 的親(qin) 人,也是英雄。”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