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聽你口音是外地人,你是從(cong) 哪裏來的?”
“我是從(cong)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過來的。”
“謝謝你們(men) !我把自己交給你們(men) 了。”
2月9日,在“話療”中,馳援武漢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醫師鄧雪蓉,和她收治的第一位病人,緊張的心緒都漸漸消散。“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在還沒有抗擊病毒特效藥的時刻,除了食物和藥品,我們(men) 每個(ge) 人還需要勇氣和信念。”鄧雪蓉說。
3天前,2月6日下午,快要下班的鄧雪蓉收到院裏報名馳援武漢的消息,第二天就出發。她拿起電話,打給了在家辦公的愛人張勇。聽完電話的愛人沉默無聲。一切盡在不言中,她知道丈夫的抉擇。“你的工作是醫生,你必須得去。”此前,她就曾試探性地問過愛人。
不到24小時,鄧雪蓉就隨百餘(yu) 名隊友從(cong) 北京趕到了武漢。就在元宵節當天,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在對口支援的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的獨立病區正式運行。
“一天4班,每班6個(ge) 小時。其實加上工作交接、穿脫防護,將近10個(ge) 小時,在此期間,基本上不吃不喝。”鄧雪蓉告訴記者,盡管有著多重不便,但問診、查體(ti) 、檢查、送樣、記錄、治療、監護等,依舊有條不紊,忙而不亂(luan) 。
當班期間不得閑,不當班時也閑不得。鄧雪蓉所在的團隊,時不時組織不當班的醫生召開醫療會(hui) 。
“加強危重病人的營養(yang) 支持,部分無法相對長時間離開麵罩進餐的患者,放置胃管,鼻飼營養(yang) 液,用營養(yang) 液泵。對於(yu) 部分能進食和願意進食的患者,快減胃腸外營養(yang) 。”
“血糖問題需要嚴(yan) 格控製,尤其是危重症患者。對於(yu) 有糖尿病史和激素治療的患者,查糖化血紅蛋白。另外,目前需要調整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應詳細檢測並記錄五點血糖。對於(yu) 血糖高者定期複查尿常規,了解有無酮體(ti) 。”
苦心人,終不負。
2月16日下午,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醫療隊接管的重症病房,一位88歲高齡的老奶奶經過9天的治療順利出院,這也是該醫院當時出院年齡最大的患者。自己參與(yu) 治療和照顧的患者回家團聚,鄧雪蓉和同事們(men) 既高興(xing) 又激動。
“武漢的人民,還有同行們(men) ,他們(men) 真的太難太難了,幫助他們(men) ,就是為(wei) 了讓大家的生活早日重回正軌。”鄧雪蓉說。
每一個(ge) 最美逆行者,背後都是期盼,期盼凱旋,也期盼團圓。
就在馳援武漢的前一天夜裏,鄧雪蓉七歲的女兒(er) ,帶著哭腔與(yu) 她拉鉤約定——我會(hui) 一直在家裏乖乖聽話,等待媽媽勝利的消息。
“這是女兒(er) 第二次這麽(me) 長時間和我分開。”鄧雪蓉展示了女兒(er) 前兩(liang) 天為(wei) 她畫的畫。黑、藍、紫三色在黃色底板上,繪出一個(ge) 孩子心中治病救人的醫生母親(qin) 形象。“媽媽,你要加油哦。不用擔心,我這裏一切都好,你隻要放心工作就可以啦!我希望你可以早點回家,我要狠狠地黏你。”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