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誌願者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堅決(jue)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從(cong) 臘月二十九至今,每天早上8點多出門,淩晨1點左右回到住處,這幾乎是馬競爽在防疫一線工作的常態。“每天工作15個(ge) 小時以上,轉運病人、排查社區情況、為(wei) 居民買(mai) 藥送菜,全天24小時手機開機接聽求助電話。”武漢疫情防控工作剛開始,90後“選調生”馬競爽便主動請求“下沉”到基層社區,做一名抗疫誌願者。

  為(wei) 了方便及時報送發熱病人情況並及時聯絡、轉運病人,社區負責人、街道防控指揮部組成了“武漢加油”微信群,馬競爽時刻都緊盯著群裏消息:1月27日9:33,群裏發布運送病人到醫院打針的求助信息,馬競爽馬上回複“打我電話”;1月28日淩晨3:42,有人反映入院居民病情嚴(yan) 重,請求安排車輛送家屬到醫院,淩晨4:00看到消息的馬競爽將對接聯係人電話發到了群裏。

  受疫情影響,武漢成為(wei) 全國人民關(guan) 注的焦點和牽掛。如同公益歌曲《武漢伢》MV開頭中那句“我的城市生病了”,此時的武漢交通停運、店鋪關(guan) 門,沒有了昔日車水馬龍的喧嘩熱鬧。

  作為(wei) 一名在武漢抗疫的誌願者,馬競爽每天都會(hui) 麵臨(lin) 不少困難:經常忙到吃不上飯、運輸物資路途艱辛、被病毒感染風險大,但他一直盡自己最大努力,為(wei) “治愈”這座城市開展誌願服務。“在自己的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守護這座城市,給抗擊疫情帶來積極改變。”馬競爽說。

  與(yu) 馬競爽同樣忙碌的,還有武漢青山方艙醫院的“播音員”華雨辰。“雖然不能像醫護人員那樣戰鬥在一線,但我願意用聲音溫暖病患。”華雨辰並不是專(zhuan) 業(ye) 播音員,而是武漢青山區鋼花小學的一名音樂(le) 教師。上周接到青山區教育局為(wei) 方艙醫院招收誌願者的電話時,華雨辰沒有絲(si) 毫猶豫地回複:“沒問題,我可以!”

  “作為(wei) 武漢人,能多盡一份力就多盡一份力。”在青山方艙醫院內(nei) ,與(yu) 華雨辰一樣的“播音員”誌願者共有9人,分成3組,每天1組人值班。他們(men) 每天早中晚各1個(ge) 小時的廣播,除了播音員口播和播放音樂(le) 外,還會(hui) 視情況播放一些其他暖心片段。

  “我們(men) 得知有幾位病患正好是2月份的生日,就決(jue) 定給他們(men) 一個(ge) ‘驚喜’。當天晚飯時段,音響裏響起了祝福話語和生日快樂(le) 歌,讓他們(men) 覺得有人還在惦記著他們(men) ,至少也是一種精神慰藉吧。”華雨辰笑著說。

  疫情暴發以來,“我能為(wei) 這座城市做些什麽(me) ”成了這裏的人們(men) 共同的思考。同樣作為(wei) 武漢人的朱磊,在武漢“封城”當天就加入了自發組織的“華人眾(zhong) 籌項目”誌願者團隊,負責為(wei) 相關(guan) 對接醫院轉運捐贈物資。

  “第一次運送完物資,在回來路上醫院護士長給我發了一段微信:感謝你們(men) 的雪中送炭,讓我們(men) 有了無比的動力。我們(men) 會(hui) 做好防護,做好患者的治療,相信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yu) 我們(men) 和你們(men) !”樸實的詞句,真摯的情感,寥寥幾行字讓朱磊和隊友們(men) 內(nei) 心久久不能平靜。

  其實對於(yu) 投身一線的誌願者來說,感動與(yu) 被感動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朱磊所在誌願者團隊的運輸組有七八十人,基本涉及了房地產(chan) 、金融、廣告、建築等各行各業(ye) ,因為(wei) 這次疫情大家聚沙成塔,緊密地團結在了一起。“我們(men) 有個(ge) 共同的約定,就是在每位隊友出發前,提醒彼此注意防護和安全時都要說一句:疫情過後,我們(men) 要一起AA吃火鍋。”朱磊說。

  因為(wei) 抗擊疫情的需要,武漢按下了“暫停鍵”,卻仍有這麽(me) 一群普普通通的人迎難而上,戰鬥在各個(ge) 醫院、隔離點,堅守在物資保供、社區防控一線。他們(men) 來自四麵八方、各行各業(ye) ,用各自的方式守護著這座城市;他們(men) 沒有統一的服裝,卻擁有一個(ge) 共同的名字——誌願者!

發布時間:2020年02月18日 07:34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