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衛生健康係統黨組織高舉黨旗奮勇向前 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堅決(jue)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東(dong) 省衛生健康係統各級黨(dang) 組織堅決(jue)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認真落實省委防控工作安排,把疫情防控作為(wei) 當前壓倒一切的重要政治任務,以強有力的措施、紮實的作風,打響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切實加強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行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黨(dang) 組織及時建立疫情防控組織領導機構,按照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行動要求,統籌協調抓好疫情監測、醫療救治、聯合防控、信息發布、科研攻關(guan) 、科普解讀等各項重點工作。各公立醫院黨(dang) 組織緊緊圍繞疫情防控大局,第一時間發出倡議書(shu) 、動員令,團結帶領廣大黨(dang) 員和醫務工作者始終奮戰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全省民營醫院和衛生社團黨(dang) 組織強化政治自覺,發揮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積極投身疫情防控工作。截止2月10日,全省147家醫院及省疾控中心黨(dang) 組織積極響應號召,共派出1284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全省100多家醫院、900多家發熱門診黨(dang) 組織有效組織31000多名醫務人員頑強拚搏在疫情防控最前列。

  切實把臨(lin) 時黨(dang) 組織建在關(guan) 鍵領域、關(guan) 鍵環節、關(guan) 鍵部位

  衛生健康係統各級黨(dang) 組織及時在抽調或選派的醫務工作人員、醫療隊中建立臨(lin) 時黨(dang) 組織,在防控疫情鬥爭(zheng) 中充分發揮統一思想、凝聚共識、討論決(jue) 定重要事項等作用。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省人民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dong) 省第二中醫院、南方醫院、珠江醫院等在派出的援助湖北醫療隊中及時成立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到達前線後立即召開支部擴大會(hui) 議學習(xi) 中央、省委關(guan) 於(yu) 疫情防控的最新精神,研究決(jue) 定前線重要事項。廣州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打破原有科室劃分,在新成立的8個(ge) 工作小組基礎上成立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在醫療救治、感染防控、診療規範、環境清理、人員培訓等方麵有效行動。汕尾市在市縣兩(liang) 級疫情防控聯合檢疫站全覆蓋成立43個(ge) 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江門市中心醫院、陽江市人民醫院在隔離病區、綜合病區、發熱預檢分診等關(guan) 鍵部位成立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做到哪裏有疫情、有群眾(zhong) ,哪裏就有黨(dang) 組織堅強有力的領導。

  切實發揮了黨(dang) 員骨幹的先鋒模範作用

  衛生健康係統各級黨(dang) 組織注重發揮黨(dang) 員特別是黨(dang) 員骨幹的排頭兵作用,紛紛組建以黨(dang) 員骨幹為(wei) 帶頭人、以黨(dang) 員為(wei) 主的疫情防控先鋒隊、突擊隊,衝(chong) 鋒在第一線、戰鬥在最前沿,為(wei) 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貢獻。南方醫院原赴小湯山醫療隊24名黨(dang) 員、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抗非英雄集體(ti) 影像黨(dang) 支部全體(ti) 黨(dang) 員積極請戰、蓋下紅手印,示範引領廣大醫務人員挺身而出、衝(chong) 鋒在前。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dang) 委成立以黨(dang) 員骨幹為(wei) 總指揮、黨(dang) 員占比達到73%的抗疫特戰隊,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成立黨(dang) 員占比達到95%以上的醫護誌願者隊伍,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成立4支黨(dang) 員突擊隊,東(dong) 莞市鬆山湖中心醫院黨(dang) 委成立“疫情防控應急黨(dang) 員先鋒隊”,廣州市天河區醫療係統成立29支黨(dang) 員突擊隊,全力以赴同時間賽跑、同病魔較量,彰顯了黨(dang) 員的政治本色和過硬作風。省疾控中心黨(dang) 員骨幹成功分離廣東(dong) 省第一株新冠病毒毒株、在全國率先上市發行新冠病毒科普書(shu) 籍,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黨(dang) 員帶頭經過36個(ge) 小時奮戰、從(cong) 無到有建成深圳“第二病區”,陽江市各醫療衛生健康機構派出高鐵站、集中觀察點、市區出入口聯合檢疫站的工作小組成為(wei) 全市首批黨(dang) 員示範崗創建單位,以實際行動和突出戰績贏得了人民群眾(zhong) 的信任和支持。

發布時間:2020年02月17日 21:12 來源:廣東黨建訂閱號 編輯:田延華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