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ti) 溫36度7,正常。”2月9日上午,湖北黃岡(gang) 市黃梅縣孔壟鎮邢圩村武漢返鄉(xiang) 人員家中,村衛生室醫生邢錦輝邊記錄邊叮囑:“一定待在家裏,莫亂(luan) 跑,多喝水,一有發燒、咳嗽什麽(me) 的,立即打電話給我。”
邢錦輝一家有6人行醫,3名黨(dang) 員,從(cong) 除夕至今,全員奮鬥在防疫一線。她和哥哥邢久紅、女兒(er) 楊進文、親(qin) 戚陳瑛都在村衛生室工作。她的愛人楊盛權和侄兒(er) 邢一潤分別是黃梅縣第二人民醫院和九江傳(chuan) 染病醫院醫生,也要每天接觸發熱病人。
2月10日清晨8點多,邢錦輝和哥哥邢久紅戴上專(zhuan) 業(ye) 口罩、手套、手術帽,穿上白大褂,拿著紅外線體(ti) 溫槍和“返鄉(xiang) 人員情況摸排表”,出門後一個(ge) 往東(dong) ,一個(ge) 往西,分頭為(wei) 返鄉(xiang) 村民測體(ti) 溫。
邢圩村是鎮郊村,有村民3700多人。經排查,春節有155人從(cong) 武漢返鄉(xiang) ,其他外地返鄉(xiang) 的有440人。
“剛開始部分村民不理解。”邢錦輝說,有戶村民一家四口從(cong) 武漢返回,每次上門測體(ti) 溫,她都要在外等20來分鍾,前三次一家人測體(ti) 溫都在35度左右。“體(ti) 溫過低,也不行,後來我就找原因,發現他們(men) 家人每天都賴在床上,早中飯一塊兒(er) 吃,身體(ti) 抵抗力強才能抗病毒。”為(wei) 此,邢錦輝幫他們(men) 家做了踢毽子等運動鍛煉身體(ti) 的方案,還每天電話追蹤運動了沒有。再後來測體(ti) 溫,一家都正常了。
邢錦輝說,村裏需要監測體(ti) 溫的人多,住得又分散,他和哥哥每天早出晚歸,要走近兩(liang) 萬(wan) 步,敲上百次的門。
“我們(men) 當了31年的鄉(xiang) 醫,而且都是黨(dang) 員,這個(ge) 時候,沒有理由後退。”讓邢久紅欣慰的是,村裏返鄉(xiang) 人員中,回來最長的有一個(ge) 多月,最短的也有19天,目前無人發熱。
黃梅縣第二人民醫院位於(yu) 孔壟鎮,服務周邊多個(ge) 鄉(xiang) 鎮。邢錦輝的愛人楊盛權,是黃梅縣第二人民醫院內(nei) 科主任。疫情發生後,楊盛權主動請纓牽頭在醫院建立了12間病房的隔離病區。“我是科室負責人,又是黨(dang) 員,衝(chong) 鋒在前是職責所係。”
“我老公已經20多天沒回家了,一家人都忙,連微信電話都沒怎麽(me) 聯係。”邢錦輝說,1月29日,楊盛權在建立醫院隔離區時,為(wei) 醫療防護物資匱乏而感到揪心,提議家裏擠出資金捐點,與(yu) 哥哥邢久紅一拍即合,一家人向鎮政府合捐現金4.7萬(wan) 元和3000雙醫用手套。
室內(nei) 外全麵消毒,接待村民尋醫買(mai) 藥……楊進文和陳瑛也在邢圩村衛生室忙碌。楊進文說,她們(men) 每天除了線下的工作,線上的工作也很繁重,以一對一回答村民問題為(wei) 例,最多時一天要回複400多條。
在陳瑛看來,姨父楊盛權他們(men) 就是自己的榜樣。“我身邊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衝(chong) 鋒在前、堅守一線,我要向他們(men) 學習(xi) 。”1月25日,楊進文和陳瑛一起向黨(dang) 組織提交了入黨(dang) 申請書(shu) 。
邢錦輝說,希望疫情能早日結束,一大家子好好坐下來,補一頓豐(feng) 盛的團圓飯。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