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傳真——總台疫情防控阻擊戰武漢一線記者工作紀實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阻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戰鬥依然還在緊張進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有一支特殊的力量——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以共產(chan) 黨(dang) 員為(wei) 骨幹的記者團隊,他們(men) 挺身而出,深入疫區一線,時刻向全國乃至世界傳(chuan) 遞著中國抗擊疫情的最新信息。《總台之聲》將陸續對一線記者的工作情況進行報道。

蔣曉平:我們(men) 與(yu) 白衣衛士並肩作戰

  “過去的半個(ge) 月時間,一直和我曾經學習(xi) 、工作了11年的城市戰鬥在一起,真正同呼吸、共命運,每每回想起其中的點點滴滴,都是熱淚盈眶,願武漢挺住,世界祥和!”這是總台新聞中心社會(hui) 新聞部醫藥衛生組記者、共產(chan) 黨(dang) 員蔣曉平1月29日在他微信朋友圈中寫(xie) 下的話。他從(cong) 1月14日主動請纓奔赴武漢以來,一直在用鏡頭記錄著整個(ge) 事情發展的全過程。

  堅守金銀潭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0年春節聯歡晚會(hui) 》中,由白岩鬆、康輝、水均益等6位新聞主播帶來的節目《愛是橋梁》感動了無數人。節目中展現的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重症隔離病房內(nei) 外的場景,都是出自總台記者蔣曉平和攝像苗毅萌之手,但他們(men) 無暇欣賞春晚,他們(men) 一直在金銀潭醫院病區,夜以繼日記錄著醫護人員的工作。

  為(wei) 了解肺炎病房的救治情況,1月18日,蔣曉平首次進入了金銀潭醫院的重症隔離病房區域,“當天攝像有事回北京了,另外一個(ge) 攝像還未趕到,我一個(ge) 人穿著防護服,手裏拿著套有塑料袋的便攜DV,跨進了潛在汙染區的那道門。說實話那時候心裏直打鼓,不怕是不可能的。”蔣曉平推開了潛在汙染區的門,依次經過風淋通道、紫外線消毒區,再推開兩(liang) 道門進入了半汙染區,“半汙染區其實就是病房外的樓道,兩(liang) 邊的病房是采用最嚴(yan) 密防護措施的汙染區。”蔣曉平看到,監護室內(nei) 外的溝通都要依靠對講機,護士將每一位患者的情況寫(xie) 在紙上,反貼在玻璃上,每小時更換一次。

  “我當時詢問是否可以進入病房拍攝,得到的答案是絕不可能,如果攝像機受到汙染,要用消毒液浸泡消毒,機器就全部報廢了。”這次探訪讓蔣曉平極為(wei) 震撼,也拍攝到了第一手的資料。隨後攝像苗毅萌趕到,他們(men) 兩(liang) 人一起再次進入半汙染區,補充拍攝了更多的細節,於(yu) 是就有了被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的477家媒體(ti) 廣泛選用,播出1700餘(yu) 次的新聞報道——《獨家!總台央視記者探訪武漢金銀潭醫院隔離病房》。

堅守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的記者蔣曉平

堅守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的記者蔣曉平

  由於(yu) 疫情發展很快,外界迫切想知道到底是怎麽(me) 一回事?但當時隻有蔣曉平和苗毅萌這一路記者在金銀潭醫院,兩(liang) 人深深地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怎麽(me) 辦?向前衝(chong) !後來蔣曉平和苗毅萌經過咽拭子測試和CT檢查,身體(ti) 無礙。

  逆行的路上並不孤獨

  正月初一淩晨兩(liang) 點多,蔣曉平和苗毅萌仍在緊張工作,他們(men) 專(zhuan) 注認真的這一幕也被護士餘(yu) 子玉用手機記錄了下來。餘(yu) 子玉說:“當時很感動,覺得逆行的路上我們(men) 並不孤獨,他們(men) 也是跟我們(men) 並肩作戰的戰友。”有感而發的餘(yu) 子玉寫(xie) 了一篇《台前幕後,永不殺青》的文章,配上蔣曉平他們(men) 在除夕夜的工作照片,其中寫(xie) 道:“奮戰了近一個(ge) 月的我們(men) ,精疲力竭,但是看到親(qin) 愛的同事們(men) 出現在CCTV大屏幕,瞬間淚奔。”“拍到CCTV的話筒,想到一句話,你我負重前行,隻願歲月靜好。”此文被大家廣泛轉發,感動了許許多多關(guan) 注疫情的人。

  春節期間,記者蔣曉平和攝像苗毅萌在金銀潭醫院的病區,夜以繼日記錄著醫護人員的工作。

  春節期間,記者蔣曉平和攝像苗毅萌在金銀潭醫院的病區,夜以繼日記錄著醫護人員的工作。

  現在,總台已向武漢疫區陸續派出了一百多人的報道團隊,但蔣曉平依然堅守在金銀潭醫院,其間采訪製作的《獨家探訪隔離病房》《蹲點日記:醫護人員的堅守 我們(men) 不衝(chong) 上去誰上去》《金銀潭醫院院長:當生命進入倒計時》等節目引起巨大反響。蔣曉平說,這種特殊時期,醫院就是一片沒有硝煙的戰場,這些醫生護士就是白衣戰士,他們(men) 在衝(chong) 鋒陷陣,在奮力幫助病人戰勝疾病,希望用手中的筆和鏡頭盡可能地展現他們(men) 的精神狀態。在此期間,妻子沒有過多打擾他,隻是在朋友圈中默默寫(xie) 道:“明知前方有病魔的威脅,你依然選擇逆向而行,並不是不知那裏有危險,隻是職責所在,所以義(yi) 無反顧。願一切順利,平安歸來!”

楊春:願做一個(ge) 記錄者和觀察者

  1月26日清晨7點03分,總台新聞中心《新聞調查》攝製組從(cong) 北京出發,前往武漢。一行人中,有曾在抗擊“非典”、非洲埃博拉疫情報道中表現突出的資深記者、共產(chan) 黨(dang) 員楊春。

  第一時間請戰,就應該是我去

  楊春赴武漢采訪,可謂“不辭而別”。1月26日,農(nong) 曆正月初二,愛人回外地娘家過年,他卻踏上開往武漢的高鐵。“決(jue) 定要去武漢,我第一個(ge) 簡單的想法就是,還是不讓家裏的父母、老婆孩子都知道。所以是到了武漢之後,我才給愛人打了一個(ge) 電話。她還在娘家呢,正巧也是一個(ge) 機會(hui) ,如果在一塊兒(er) ,解釋也還挺麻煩的。”問及為(wei) 什麽(me) 一定要上前線,楊春脫口而出:“就應該是我去!”

新聞老兵楊春主動“請戰”赴武漢報道疫情

新聞老兵楊春主動“請戰”赴武漢報道疫情

  “在‘非典’的時候我穿過這樣的防護服,在報道埃博拉疫情的時候我也穿過這樣的防護服,今天來報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我又穿上了。”一次報道中,“全副武裝”的楊春這樣說。

  對這次疫情,楊春從(cong) 一開始就持續關(guan) 注。聽說台裏要向武漢前線派出報道小組,他第一時間“請戰”,擔心自己“選不上”,還“給領導們(men) 打了一圈兒(er) 電話。”

  “我覺得就應該我去。我有這方麵報道的經驗,好鋼要用在刀刃上!但我的情況比較特殊。”楊春說,他剛從(cong) 海外記者站駐站回國,還處在“轉任期”。“不屬於(yu) 新聞中心,我怕因為(wei) 這個(ge) 選不上我,就得更積極主動去爭(zheng) 取。還好老領導老同事都比較體(ti) 諒我,把我派過來了。”

  到達武漢之後,楊春給妻子打了一個(ge) 電話。電話裏,一句“我來了”似乎包含了千言萬(wan) 語,對楊春的選擇,妻子表示理解。“因為(wei) 她知道,我在後方也待不住。”

  17年前,楊春曾在他的“非典”日記裏寫(xie) 下:“真正的戰地記者,就是在戰鬥中始終衝(chong) 在尖刀連的前麵,再回過身來,拍士兵衝(chong) 鋒的那個(ge) 人。我始終覺得,這句話應該成為(wei) 每個(ge) 新聞記者的信條。對於(yu) 和平時期來說,阻擊非典,就是最大的戰役。”

  17年,歲月流逝,初心不改。“我知道這種疫情意味著什麽(me) ,小到個(ge) 人,大到國家,要盡可能把它全麵地報道出來,咱們(men) 幹這行兒(er) 的,就是職責所在,使命所在。”

  最凶險的地方,他一個(ge) 人進去

  在武漢前線報道,楊春有許多並肩戰鬥的夥(huo) 伴,對一些年輕記者來說,楊春是“老大哥”,也是“主心骨”。有時候,他會(hui) 講一些自己在“非典”報道、埃博拉報道時的親(qin) 身經曆,既是把寶貴經驗分享給這些年輕人,也是幫助他們(men) 平複緊張的情緒。“關(guan) 鍵場合、關(guan) 鍵時刻,大家肯定都是頂上去,表現出良好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和昂揚的鬥誌。”

  每天的工作都很緊張,白天出門采訪,晚上還要看素材,編片子。最忙的一天,早上七八點開工,晚上忙到淩晨一兩(liang) 點,楊春上午進重症病房,下午又進ICU(重症監護室)。ICU裏的單間,住的患者都是重症中的重症,還包括一個(ge) 強力感染者。在決(jue) 定進去采訪的那一刻,楊春回頭,一擺手攔住了身後的攝像。“沒想太多。”楊春說:“ICU跟病房還不一樣,所有ICU的病人都是插著管的,也就是說,他的口腔某種程度上是開放的,我們(men) 都知道,這種呼吸道的敞開意味著什麽(me) 。能少進一個(ge) 是一個(ge) ,所以我就是一個(ge) 人進去,然後拿手機拍攝。”

記者楊春在采訪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症監護室主任胡明

記者楊春在采訪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症監護室主任胡明

  盡管對自己的防護措施非常有信心,事後楊春還是反複消毒,堅持每天自己測體(ti) 溫。“畢竟是最凶險的地方”,楊春坦言。不過,在出鏡時,甚至他在向記者講述這段經曆時,聲音依然那麽(me) 平靜。“那些一直在武漢堅持戰鬥了很長時間的一線醫務人員,他們(men) 是最美逆行者,麵對這樣一個(ge) 重要時刻,我們(men) 更願意做一個(ge) 記錄者和觀察者。”

發布時間:2020年02月11日 17:50 來源:“總台之聲”微信公眾號 編輯:邊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