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路上黨徽閃亮——各地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奮戰在疫情防控阻擊戰第一線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堅決(jue)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連日來,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各條戰線上,各級黨(dang) 組織和廣大黨(dang) 員挺身而出、衝(chong) 鋒在前,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成為(wei)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力量。

  “關(guan) 鍵時刻,共產(chan) 黨(dang) 員就是要站得出、頂得上”

  除夕夜,江蘇無錫市第五人民醫院醫生蔣駿麟在醫院的負壓病房外度過了自己的34歲生日。在生日願望中,蔣駿麟許下了“早日戰勝疫情,趕走病魔”的願望。“作為(wei) 一名黨(dang) 員,蔣駿麟在疫情暴發伊始便寫(xie) 下請戰書(shu) ,成為(wei) 醫院負壓病房首批進駐的18勇士之一。”無錫市第五人民醫院門診醫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居朝霞說,蔣駿麟堅持在抗疫一線連續奮戰,從(cong) 未叫苦叫累。

  麵對嚴(yan) 峻的疫情,無錫市委組織部發出通知,啟動“紅色動員令”,全市醫護人員寫(xie) 下了700多封“請戰書(shu) ”。

  逆“流”而上的,不僅(jin) 僅(jin) 是醫護人員。

  “接到上級通知後,我主動報名要求回廠支援生產(chan) 線。因為(wei) 我是一名黨(dang) 員,理應首先站出來,其他工人知道了也紛紛請求回廠。”蘇州昆山盛紡納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dang) 員員工張帆說,接到指令後很短時間內(nei) ,公司紡粘3s車間的14名員工就全部回到工作崗位上,加班加點生產(chan) 醫用口罩和防護服材料。

  “關(guan) 鍵時刻,共產(chan) 黨(dang) 員就是要站得出、頂得上。”徐州邳州市新河鎮薛湖村老黨(dang) 員紀孟全說。在徐州的很多鄉(xiang) 鎮,老黨(dang) 員自發組織,在村組內(nei) 勸導疏散流動人群、普及預防措施、監督提醒往返武漢人員進行體(ti) 溫監測、居家隔離。

  “黨(dang) 員始終站在第一線”

  在貴州省遵義(yi) 市,紅花崗區人民醫院的15個(ge) 黨(dang) 支部、179名黨(dang) 員向醫院黨(dang) 委請戰,要求奔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第一線工作。“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嚴(yan) 峻,檢驗工作是防控救治的重要防線,醫技二支部向院黨(dang) 委鄭重表態,時刻做好出征準備,到疫情防控最需要我們(men) 的地方去。”

  在貴州省正安縣謝壩仡佬族苗族鄉(xiang) 謝壩村的防控疫情檢查點,隨風飄揚的鮮紅黨(dang) 旗尤其醒目。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六洪告訴記者,參與(yu) 執勤的都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讓黨(dang) 旗飄揚起來,就是要告訴群眾(zhong) ,黨(dang) 員始終同群眾(zhong) 在一起,始終站在第一線”。

  黔東(dong) 南州凱裏市的黨(dang) 員幹部組成的宣傳(chuan) 隊深入到農(nong) 村,通過應急廣播、上門宣講等形式,用漢語和苗語向群眾(zhong) 宣傳(chuan)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相關(guan) 知識和有關(guan) 政策,逐戶排查隱患點,提升防控水平。

  “黨(dang) 員多跑腿,居民少出門”

  重慶市璧山區通過小區黨(dang) 支部委員、“包戶”小區黨(dang) 員、小區黨(dang) 員誌願者“結對”的方式,為(wei) 小區內(nei) 生病易感人員,年老體(ti) 弱、行動不便人員提供“保姆式”代買(mai) 、代送等生活服務,讓“黨(dang) 員多跑腿,居民少出門”,最大限度把黨(dang) 組織服務功能拓展到特殊群體(ti) “家門口”,最大限度降低疫情發生概率。

  春節期間,江西南昌縣東(dong) 新鄉(xiang) 小洲村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楊上海每天清晨給居家隔離的人員送來蔬菜和其他生活用品。他與(yu) 小區物業(ye) 人員實行12小時輪班製,到小區的檢測點對進出人員進行登記、監測體(ti) 溫。為(wei) 了堅守崗位,他索性抱著被褥住在了小區的崗亭裏麵。

  在河北正定縣正定鎮西邢家莊村防控點,郭建章、戴慧英夫妻兩(liang) 人戴著口罩,正在認真值守,他們(men) 都是黨(dang) 員,也是西邢家莊村疫情防控工作的誌願者。“疫情防控是大事,這個(ge) 時候黨(dang) 員就得衝(chong) 在最前麵。”郭建章說,堅守崗位就是為(wei) 全國的疫情防控大局作貢獻。

發布時間:2020年01月31日 16:12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田延華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