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總結2019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0年經濟工作。這次會(hui) 議求真務實、科學謀劃,進一步統一認識、凝聚共識、堅定信心、激發幹勁,對於(yu) 確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具有重要意義(yi) 。
2019年,麵對國內(nei) 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複雜局麵,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號”巨輪破浪前行:經濟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ti) 前列,三大攻堅戰取得關(guan) 鍵進展,改革開放邁出重要步伐,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繼續深化,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進度符合預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取得新的重大進展。這些成績的取得,根本原因在於(yu) 我們(men) 堅持黨(dang) 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深化改革開放,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liang) 個(ge) 積極性。
2020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要實現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為(wei) “十四五”發展和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打好基礎,做好經濟工作十分重要。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you) 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guan) 期,結構性、體(ti) 製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的特征更趨明顯,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麵對紛繁複雜的國內(nei) 外形勢,我們(men) 既要堅定信心,看到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也要增強憂患意識,做好工作預案,抓好重點工作,確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曆史檢驗。
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緊扣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hui) 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要積極進取,在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上持續用力,全麵做好“六穩”工作,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理念是實踐的先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抓發展,必須更加突出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必須適應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社會(hui) 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必然要求,緊緊扭住新發展理念推動發展,把注意力集中到解決(jue) 各種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上。要把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作為(wei) 檢驗各級領導幹部的一個(ge) 重要尺度,樹立全麵、整體(ti) 的觀念,遵循經濟社會(hui) 發展規律促發展抓落實。要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方針,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為(wei) 兩(liang) 個(ge) 輪子,全麵提高經濟整體(ti) 競爭(zheng) 力,加快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建設,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開拓更為(wei) 廣闊的空間。
發展為(wei) 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強化民生導向。小康不小康,關(guan) 鍵看老鄉(xiang) 。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全麵完成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重要標誌,要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政策、資金重點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qing) 斜,嚴(yan) 把貧困人口退出關(guan) ,鞏固脫貧成果。要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要確保民生特別是困難群眾(zhong) 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發揮政府作用保基本,注重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做好關(guan) 鍵時點、困難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解決(jue) 好重點群體(ti) 就業(ye)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上學、醫療養(yang) 老等民生服務領域市場化改革、城市困難群眾(zhong) 住房保障等民生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
“千磨萬(wan) 擊還堅勁,任爾東(dong) 西南北風”。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巨大發展成就,是中國人民萬(wan) 眾(zhong) 一心、勤勤懇懇幹出來的。站在“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匯點上,讓我們(men) 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周圍,勠力同心,銳意進取,堅決(jue) 奪取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偉(wei) 大勝利!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