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根院士:赤誠抒寫“我和我的祖國”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他走了,不帶走一片雲(yun) 彩;

  他走了,留下一片赤誠、無限感動。

  “盧永根……”追思中,一聲輕喚,讓人淚流滾燙、心潮難平。

  有一種信仰,叫赤誠報國;有一種大愛,叫“布衣院士”。

這是盧永根院士(資料照片)。

  唯物主義(yi) 者“最後的貢獻”

  “黨(dang) 培養(yang) 了我,將個(ge) 人財產(chan) 還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盧永根

  2019年8月12日淩晨,89歲的盧永根院士因病辭世。按照他和家屬意見,不舉(ju) 行任何遺體(ti) 告別儀(yi) 式;遺體(ti) 無償(chang) 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ye) 。

  這是他作為(wei) 院士的“最後一次科普”;這是他作為(wei) 唯物主義(yi) 者的“最後的一次貢獻”。

  盧永根去世後的第4天,他的老伴、華南農(nong) 大離休教授徐雪賓將一個(ge) 信封鄭重交給華南農(nong) 大原黨(dang) 委書(shu) 記李大勝:“這是阿盧的特殊黨(dang) 費,希望組織能夠接受。”

  住院的日子,盧永根夫婦堅持著每天清晨收聽廣播、每晚看《新聞聯播》的習(xi) 慣。夫人每天為(wei) 盧永根讀報。

  “2017年4月17日,盧永根希望學院把教育基金的管理實施辦法製定好”;

  “2017年9月27日,組織支部學習(xi) 黃大年的先進事跡”;

  “2017年10月20日。盧永根在病房全程觀看了十九大開幕直播,他表示,總書(shu) 記的報告讓他這位老黨(dang) 員熱血沸騰,備受鼓舞。”

  ……

  這是盧永根參加所在黨(dang) 支部組織生活記錄。

  黨(dang) 的十九大召開當天,盧永根身體(ti) 非常虛弱,躺在床上,插著氧氣管,仍然堅持全程聽完十九大報告,並參與(yu) 隨後的學習(xi) 、討論。

  “盧永根詮釋了黨(dang) 性的力量。”華南農(nong) 大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鍾仰進說。

這是盧永根院士(資料照片)。

  “布衣院士”的“窮”與(yu) 慷慨

  “多幹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盧永根

  2017年3月,盧永根以夫妻的名義(yi) 將畢生積蓄880萬(wan) 元人民幣捐贈給華南農(nong) 大,成立教育基金,用於(yu) 獎勵品學兼優(you) 的貧困學生及優(you) 秀青年教師,資助、邀請農(nong) 業(ye) 領域國內(nei) 外著名科學家來校講座。這是當時華南農(nong) 大建校以來最大的一筆個(ge) 人捐款。

  2014年,他還說服哥哥,將老家兩(liang) 間兄弟共有的祖屋,以他們(men) 父母的名義(yi) 捐給了廣州花都區羅洞村的小學。

年輕時的盧永根在試驗田裏(資料照片)。

  在盧永根夫婦慷慨捐贈的背後,是無法想象的節儉(jian) 。

  退休後,夫妻倆(lia) 出行坐公交,吃飯在食堂。平日裏,人們(men) 總能見到這位老校長、老院士端著一個(ge) 半舊飯盒,靜靜地與(yu) 學生們(men) 一起排隊打飯。

  院士家中的擺設,還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破舊的木沙發、老式電視;鐵架子床鏽跡斑斑,掛帳子用的竹竿,一頭綁著繩子,一頭用釘子固定在牆上;幾張還在使用的椅子,用鐵絲(si) 綁了又綁……

  華南農(nong) 大農(nong) 學院原黨(dang) 委書(shu) 記張展基一直記得,一次,他打著雨傘(san) 走出校門,突然看到盧永根校長一手拎著包、一手提著皮鞋冒雨往學校裏跑。後來才知道,盧永根的皮鞋是出國或特殊場合才穿的,那天他在省裏開完會(hui) 回校,正趕上下雨,他生怕皮鞋沾水弄壞,於(yu) 是有了拎著鞋赤腳奔跑的一幕。

  有一年,農(nong) 學院給參加運動會(hui) 的教工發了一套運動服和運動鞋,竟然成為(wei) 盧永根日常生活的“標配”。那雙運動鞋,他穿到脫膠、掉線,去修鞋攤補了幾回,繼續穿,實在不能再穿了才扔掉。他說:“沒到用光用爛還能用,物要盡其用。”

  “公家的錢,能省就省。”華南農(nong) 大農(nong) 學院教授劉向東(dong) 回憶,盧永根特別嚴(yan) 於(yu) 律己。

  2003年,盧永根參加在南昌舉(ju) 行的全國野生稻大會(hui) ,會(hui) 後繼續去沈陽出差。為(wei) 了節省住宿費和時間,已是70多歲的他選擇坐夜行火車到北京,再換乘飛機到沈陽……

盧永根(中)在水稻試驗地指導博士研究生(資料照片)。

  科學家的愛與(yu) 奉獻

  “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yi) 者,要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為(wei) 自己工作的動力。”——盧永根

  雙休日和假期照常工作,早已成為(wei) 盧永根實驗室的不成文規矩。

  盧永根表示,既然選擇了教師的職業(ye) ,就無怨無悔,從(cong) 來沒有想過改行。

  曾經有一個(ge) 時期,教師的社會(hui) 地位不高,生活待遇也較低,有些教師心情浮動。

  盧永根說:“不為(wei) 五鬥米折腰,才是真正的科學家。”

  1987年,上級擬將擔任華南農(nong) 學院院長的盧永根調到北京,任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院長兼黨(dang) 組書(shu) 記,享受副部級待遇。但盧永根懇切推辭,因為(wei) 他舍不得離開水稻研究事業(ye) 。

  盧永根是中國著名稻作科學家丁穎院士的學生。1961年,中央決(jue) 定為(wei) 老專(zhuan) 家配備科研助手,丁穎院士選擇了盧永根。直到1964年10月丁穎在北京逝世,盧永根一直在他身邊工作,跟隨老師跑遍了全國的稻區。

盧永根(後排右一)在室內(nei) 指導學生(資料照片)。

  丁穎淡泊名利,勤懇敬業(ye) ,生活儉(jian) 樸,學農(nong) 愛農(nong) 。這些優(you) 秀的品質,深深地影響了盧永根。同時,年輕的盧永根身上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可貴品格也影響著丁穎,晚年的丁穎,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

  盧永根一生從(cong) 事稻種種質資源收集、保護與(yu) 創新利用以及水稻遺傳(chuan) 學和細胞生物學等基礎性研究工作, 取得一係列重要成果。

  他曾協助中國科學院院士丁穎開展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研究,丁穎去世後,盧永根主持總結該項工作並參加撰寫(xie) 《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hui) 獎;在水稻遺傳(chuan) 資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雜種不育性與(yu) 親(qin) 和性等方麵的遺傳(chuan) 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他提出水稻“特異親(qin) 和基因”的新學術觀點以及應用“特異親(qin) 和基因”克服秈粳亞(ya) 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ye) 界認為(wei) 是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qin) 和性比較完整和係統的新認識,在理論上有所創新,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yi) 。

  盧永根還帶著學生,悉心保護著1萬(wan) 多份水稻種質資源並加以研究。如今,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已成為(wei) 我國稻種資源的寶庫。

  2001年,聽說在廣東(dong) 佛岡(gang) 縣的一處山頂上長有野生稻。盧永根不顧年邁,帶學生去尋找。山上沒有路,布滿荊棘。到了半山腰,盧永根已經體(ti) 力不支,但他堅持要去現場,學生們(men) 隻好架著他爬到山頂。

  直到70多歲,盧永根還帶著學生翻山越嶺,到處尋找野生稻種。

  有一張當年拍的現場照片,盧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著樹,在野生稻旁笑得格外燦爛。

  近些年,盧永根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3個(ge) ,其中水稻25個(ge) ,大豆5個(ge) ,甜玉米3個(ge) ;培育水稻不育係3個(ge) 。這些品種在華南地區累計推廣麵積達1000萬(wan) 畝(mu) 以上,新增產(chan) 值15億(yi) 多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

盧永根在病房裏與(yu) 學校師生交流(2018年5月4日攝)。

  “香港仔”的“中國心”

  “日本侵華戰爭(zheng) 的現實教育了我,使我覺醒到當亡國奴的悲慘。我是炎黃子孫,要為(wei) 自己的祖國複興(xing) 效力。”——盧永根

  盧永根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仔”。1930年,他出生在香港一個(ge) 中產(chan) 階級家庭,從(cong) 小接受西式教育。

  1941年,太平洋戰爭(zheng) 爆發,日寇攻占香港。他親(qin) 眼看到日本侵略者的凶殘,體(ti) 味到淪為(wei) 亡國奴的苦楚,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因香港戰亂(luan) ,盧永根回到廣東(dong) 省花縣老家避難。在家鄉(xiang) 逃難的兩(liang) 年時間裏,盧永根加深了對中國農(nong) 村的了解和認識。

  回到香港後,盧永根轉入新開辦的香港培僑(qiao) 中學。這是一所愛國的進步學校,愛國和民族思想活躍。3年培僑(qiao) 中學的學習(xi) ,成為(wei) 盧永根走上革命道路的起點。

  1949年8月,香港。盧永根舉(ju) 起右拳,麵向北方,莊嚴(yan) 宣誓加入中共地下黨(dang) 。

  根據黨(dang) 組織的安排,剛入黨(dang) 的盧永根進入廣州嶺南大學讀書(shu) ,領導地下學聯做好迎接廣州解放的工作。1953年,盧永根從(cong) 華南農(nong) 學院農(nong) 學係畢業(ye) 並留校工作,從(cong) 此紮根內(nei) 地,畢其一生研究水稻。

  “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yi) 者。”1994年,盧永根在一封公開信中這樣說。他指出,連為(wei) 養(yang) 育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服務都不願意,還奢談什麽(me) 為(wei) 全人類服務?

  盧永根曾3次赴美探親(qin) 訪學,美國的親(qin) 人竭力說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決(jue) 拒絕。

  華南農(nong) 大紅滿堂草坪,35年前的一個(ge) 夜晚,盧永根曾在這裏作過“把青春獻給社會(hui) 主義(yi) 祖國”的主題演講,讓學生們(men) 終生難忘。

  “我的發言,如果能像一束小火花一樣,點燃你們(men) 心中的愛國主義(yi) 火焰,迸發出熱情,為(wei) 振興(xing) 中華而奮鬥,正是我所熱切期待的。”盧永根說。

發布時間:2019年11月15日 13:19 來源:新華社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