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革命家是怎麽搞調查研究的?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工作實務學習(xi) 專(zhuan) 欄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重視調查研究,是我們(men) 黨(dang) 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作風。從(cong) 老一輩革命家的調研故事中汲取思想智慧,對我們(men) 今天做好新時代調研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yi) 。

  毛澤東(dong) :群眾(zhong) 是真正的英雄

  “群眾(zhong) 是真正的英雄。”毛澤東(dong) 同誌一生注重調查研究,是我們(men) 黨(dang) 內(nei) 大興(xing) 調查研究之風的開創者。毛澤東(dong) 同誌搞調查研究常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現,采取同誌式、討論式、商量式的態度,把群眾(zhong) 當作真正的英雄。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xing) 。浙江人多地少,旱災、水災、風災、蟲災連年發生,糧食產(chan) 量很低,廣大農(nong) 民生活十分困難,毛澤東(dong) 同誌對此憂心忡忡。

  毛澤東(dong) 同誌在杭州主持起草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期間,曾就浙江試辦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合作社的情況展開調研。1954年年初的一個(ge) 早晨,毛澤東(dong) 同誌又工作了一個(ge) 通宵,但他說想去杭州市郊的新登縣(1958年新登縣建製撤銷——編者注)看看那裏的農(nong) 業(ye) 合作社。天剛蒙蒙亮,人們(men) 還沉浸在睡夢中,毛澤東(dong) 同誌已和隨行人員乘車來到新登縣。下了車,又步行了一兩(liang) 公裏。那天早晨很冷,路邊積水結了冰,腳踩在路麵冰碴子上,咯咯作響。

  毛澤東(dong) 同誌手裏拿著一根竹竿,健步走在前麵。路旁出現了一個(ge) 自然村。村裏有十多戶人家,大多姓王,村旁有一個(ge) 舂米的水碓,因此村名叫王家水碓村。1953年年初,這個(ge) 村的大多數農(nong) 民自發組織了農(nong) 業(ye) 合作社。在村口,毛澤東(dong) 同誌和一位老大娘拉了一會(hui) 兒(er) 家常,便朝著她所指的民兵連長兼會(hui) 計王關(guan) 林家走去。

  在王關(guan) 林家,毛澤東(dong) 同誌親(qin) 切地問了他的個(ge) 人情況、家庭情況和生活情況。王關(guan) 林一一作了回答。接著毛澤東(dong) 同誌又十分仔細地問了“農(nong) 民是不是都自願入社”“耕牛、大型農(nong) 具如何折價(jia) ”“土地如何評產(chan) 入股”“如何參加分紅”“如何記工算賬”等問題。王關(guan) 林說:“農(nong) 民入社都是自願的,年終分配都是按政策辦的。原來有幾戶中農(nong) 擔心吃虧(kui) ,不想入社,看到我們(men) 增產(chan) 增收,都要求入社。”毛澤東(dong) 同誌聽後高興(xing) 地說:“還是組織起來好。合作社增產(chan) 增收了,大家就會(hui) 自願參加。”王關(guan) 林還告訴毛澤東(dong) 同誌:“合作社成立後,社員的勁頭很大,起早貪黑興(xing) 修水利,改造田地,生產(chan) 很好。過去水稻畝(mu) 產(chan) 隻有200斤,現在可達到400斤。今年在農(nong) 技部門指導下,開始試種連作稻,這樣改單季為(wei) 雙季,產(chan) 量還可以提高,估計畝(mu) 產(chan) 可達600斤。”毛澤東(dong) 同誌詳細了解了連作稻插種時間與(yu) 方法後說:“好,這要好好地推廣。”

  一開始,王關(guan) 林並沒有認出眼前這位和他親(qin) 切交談的人就是毛澤東(dong) 同誌。王關(guan) 林家門前人越來越多,隨行人員建議可以結束交談了,但毛澤東(dong) 同誌說:“不忙。”他又向大家詳細詢問了農(nong) 業(ye) 合作社的一些情況。毛澤東(dong) 同誌和農(nong) 民在一起交談,就像朋友間聊家常一樣,沒什麽(me) 距離感。臨(lin) 走時,不少群眾(zhong) 擁著毛澤東(dong) 同誌送到村口。直到很多年後,王家水碓村的農(nong) 民才知道,那年冬天到村裏來調查了解情況的幹部就是毛澤東(dong) 同誌。

  離開王家水碓村,在回來的路上,毛澤東(dong) 同誌說,我們(men) 是個(ge) 人口大國,發展農(nong) 業(ye) 是我們(men) 的第一要務。農(nong) 業(ye) 搞不好,國家工業(ye) 化就是一句空話。他還說,占人口80%以上的農(nong) 民是不能脫離的,脫離了他們(men) 是沒有前途的。那種心中沒有農(nong) 民的思想和惡習(xi) 要堅決(jue) 克服掉。在浙江期間,他還先後去過蕭山、德清、紹興(xing) 東(dong) 湖農(nong) 場、杭州郊區等地的農(nong) 村,下農(nong) 田、進農(nong) 家,為(wei) 研究解決(jue) 問題獲取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周恩來:這一回,看到實際情況了

  1961年5月3日上午10時許,幾輛吉普車悄然停在了河北武安縣伯延公社伯延村的農(nong) 機站門前。從(cong) 車上走下來的是身穿灰色棉布中山裝,腳踩一雙半舊圓口布鞋,眉宇間掛著深深憂慮的周恩來同誌。

  當時,三年“大躍進”已經給生產(chan) 帶來嚴(yan) 重問題。特別是農(nong) 業(ye) ,情況更是觸目驚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周恩來同誌來到了伯延村實地調查,重點考察食堂、供給製和包工包產(chan) 。

  解放戰爭(zheng) 時期,這裏曾經是晉冀魯豫軍(jun) 區所在地,劉伯承同誌和鄧小平同誌在這裏指揮了著名的上黨(dang) 戰役和邯鄲戰役。1958年大辦人民公社後,伯延與(yu) 周圍的17個(ge) 自然村落5000多戶農(nong) 民合成一個(ge) 公社,人口2.7萬(wan) 餘(yu) 。此時的伯延,已是困難重重。

  周恩來同誌一到伯延,片刻未休息,就在伯延公社辦公室召集了11名社隊幹部開座談會(hui) 。公社和大隊領導從(cong) 秘書(shu) 馬列那裏得知了總理要在社員食堂吃飯的消息,便精心準備:讓社員提早把飯打走,再端出做好的麵條、饅頭、稀飯和紅薯。這樣一看,好像的確如公社和大隊領導匯報的那樣,食堂雖然吃得不好,但能夠讓社員放開肚皮吃飽。

  周恩來同誌吃完飯,什麽(me) 也沒說,留下糧票和飯錢,走了。

  第二天中午,周恩來同誌突然提出,還要到社員食堂去吃飯,而且不是到昨天去過的食堂。社隊領導都慌了。他們(men) 以為(wei) 總理昨天去社員食堂吃過一次飯後,就不會(hui) 再去了,因此沒有作任何準備。周恩來同誌快步走進一個(ge) 社員食堂。炊事員和司務長見總理突然來到,趕忙把剩下的玉米糊糊和代食品蓋上。跟隨的公社領導對周恩來同誌說:“總理,食堂沒有飯了,還是回公社去吃吧。”

  周恩來同誌不說話,徑直奔向灶台,揭開鍋蓋,鍋裏還有些能照出人影的玉米糊糊。

  “這不是還有嗎?”周恩來同誌問。

  “這是炊事員們(men) 吃的。”有人回答說。

  “那好嘛,我與(yu) 炊事員一塊兒(er) 吃。”說著,周恩來同誌和炊事員、司務長一一握手。炊事員拿來一個(ge) 大碗,給他盛了一碗玉米糊糊。總理接過碗,喝了一碗玉米糊糊,還掰了一塊代食品嚐了嚐。吃完後,照例交了一兩(liang) 糧票和5分錢。周恩來同誌走後,人們(men) 慨歎道:“總理的眼睛該有多亮,一看就知道頭一天的食堂是有準備的。這一回,總理看到實際情況了。”

  劉少奇:是我們(men) 請教你們(men)

  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道路的過程中,由於(yu) 對什麽(me) 是社會(hui) 主義(yi) 、怎樣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等重大問題還認識不足,經驗不夠,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國民經濟出現了嚴(yan) 重困難。

  為(wei) 了掌握真實情況,1961年4月至5月間,劉少奇同誌到湖南寧鄉(xiang) 、湘潭、長沙三縣農(nong) 村蹲點調查44天。所到之處,多是光禿禿的山頭、荒蕪的田野、炊煙稀落的村莊。

  4月13日,劉少奇同誌在長沙縣廣福公社天華大隊幹部座談會(hui) 上講話。他一開始就講,這次調查“是我們(men) 請教你們(men) ,向你們(men) 學習(xi) ,到底是你們(men) 幫助我們(men) ,幫助中央,還是我們(men) 幫助你們(men) ?第一,是你們(men) 幫助我們(men) ;第二,才是我們(men) 幫助你們(men) 。你們(men) 不幫助縣委、省委、中央,那中央的政策,省委的政策,縣委的政策,就不會(hui) 正確。所以,中央也好,省委也好,縣委也好,要靠你們(men) 幫助,就是說要靠老百姓幫助”。

  調查中,他先後在寧鄉(xiang) 縣東(dong) 湖塘公社王家灣生產(chan) 隊“萬(wan) 頭豬場”的飼料房住了7天,在天華大隊陰冷潮濕的大隊部土磚房中住了18天。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召開基層幹部和社員座談會(hui) ,深入田間山林、鄉(xiang) 村醫所、公共食堂、社辦企業(ye) 和農(nong) 民家庭走訪。44天的調查,他有33天吃住在農(nong) 村,開了20多個(ge) 座談會(hui) ,走訪了11個(ge) 生產(chan) 隊,和基層幹部群眾(zhong) 個(ge) 別談話上百次。他一家家調查,揭開農(nong) 民家的鍋蓋,嚐農(nong) 民當作口糧的野菜和糠粑粑;他打開農(nong) 民家的碗櫃,發現油鹽壇子裏隻有鹽,苦澀地說,油鹽壇子名不副實啊;他甚至撥開人糞,查看農(nong) 民吃的究竟是什麽(me) ,發現裏麵盡是野菜等粗纖維食物殘渣。

  這樣的調查方式,讓劉少奇同誌準確地掌握了當時農(nong) 村的實際情況。當時天華大隊是省、縣樹立的一麵紅旗,調查前,劉少奇同誌看到的材料上說,1960年天華大隊1324畝(mu) 田,產(chan) 糧120萬(wan) 斤,除去國家征購32萬(wan) 斤,按全大隊1186人計算,人均742斤,生產(chan) 搞得好,群眾(zhong) 生活不錯。調查開始時,幹部在群眾(zhong) 中統一口徑,向調查組封鎖情況。但劉少奇同誌從(cong) 不少社員患水腫病、小孩得幹瘦病等現象中,感到材料和匯報有問題,就專(zhuan) 程到農(nong) 民家裏做工作,要他們(men) 打消顧慮,終於(yu) 弄清了真實情況。經核實,大隊的糧食產(chan) 量,1960年實際隻有72萬(wan) 斤,虛報了48萬(wan) 斤,這為(wei) 解決(jue) 天華的問題打下了基礎。可見,在“深入”上下功夫,真正地沉下去,是了解真實情況,站穩尊重群眾(zhong) 、問計於(yu) 民立場的基本途徑。

  朱德:莊稼長得好,我心裏就踏實

  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是進行正確決(jue) 策和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朱德同誌對調查研究工作,不僅(jin) 十分重視,而且有著自己的真知灼見。

  新中國成立後,為(wei) 了國家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朱德同誌不顧年事已高,堅持用大量的時間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他曾經教育孩子說:“深入群眾(zhong) 中去,就真正會(hui) 了解社會(hui) 主義(yi) 如何建設,如何完成,就會(hui) 想出很多辦法,同群眾(zhong) 一起創造出許多新的辦法,把工作推向前進。”從(cong) 新中國成立到1976年去世,他作了大量調查研究,在黨(dang) 內(nei) 領導人調查研究工作方麵創造了兩(liang) 個(ge) 之“最”:一是走的地方最多。朱德同誌每年都要拿出兩(liang) 三個(ge) 月或更多的時間到全國各地視察。從(cong) 北方草原到南疆膠林,從(cong) 茫茫戈壁到東(dong) 海艦艇,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二是給中央寫(xie) 的調查報告最多。朱德同誌每次外出視察回來,總是不顧旅途勞頓,認真地撰寫(xie) 調查報告,及時反映情況,提出建議,積極參與(yu) 黨(dang) 和國家建設的重大決(jue) 策。據不完全統計,現在保存的朱德同誌的調查報告有一百多篇。這些報告蘊涵了豐(feng) 富的治黨(dang) 、治國經驗,是他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精神財富。

  朱德同誌每到一個(ge) 地方,都要深入廠礦、農(nong) 村,遠至東(dong) 北林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偏遠山區。即便在最困難的日子裏,他也要找機會(hui) 到北京附近的工廠農(nong) 村看一看。他說,“我看還是要抓生產(chan) ,哪有搞社會(hui) 主義(yi) 不抓生產(chan) 的道理呢”“我外出活動,隻是為(wei) 了關(guan) 心生產(chan) ”“我隻要看到工人在生產(chan) ,莊稼長得好,我心裏就踏實”。他的每一篇報告幾乎都涉及當地的經濟形勢,包括工業(ye) 、農(nong) 業(ye) 、外貿等情況;幾乎每一條建議都是為(wei) 了發展生產(chan) 和改善人民生活。朱德同誌認為(wei) ,“我們(men) 得到政權後,就是要搞生產(chan) ”“無論工業(ye) 、農(nong) 業(ye) ,都要想方設法發展生產(chan) ,這是最重要的”“隻有生產(chan) 的東(dong) 西多了,一切矛盾才能解決(jue) ”。

  聽匯報時,朱德同誌總是鼓勵大家講真話,他常說:“你們(men) 在生產(chan) 第一線工作,了解情況多,要向上邊反映真實情況,要講老實話,不要報喜不報憂。”朱德同誌每到一個(ge) 地方都要到工廠、生產(chan) 隊、田頭、水庫邊,或直接到百姓家中看一看。比如,他視察內(nei) 蒙古包頭市白雲(yun) 鄂博時,曾到蒙古包中同牧業(ye) 社社長和生產(chan) 隊長談話。在新疆,他也曾到氈包中看望牧民。派身邊工作人員下去調研,工作人員下去前,朱德同誌總是叮囑他們(men) :“看到問題就要報告中央,不報告就是不忠實;要不就是觀潮派,看到壞事也不講。”朱德同誌對他們(men) 在調研中形成的報告十分重視,總是依次審閱改定後上報中央。朱德同誌在調查研究中始終堅持的這些做法,對各地的調查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yi) 。

  鄧小平:一個(ge) 警衛員、一匹馬,輕騎簡從(cong)

  不搞形式,注重實效,是鄧小平同誌開展調查研究的顯著特點。他在中央蘇區擔任會(hui) 昌中心縣委書(shu) 記時,經常是一個(ge) 警衛員、一匹馬,輕騎簡從(cong) ,前往瑞金、會(hui) 昌一帶調研。

  針對一些黨(dang) 政機關(guan) 存在脫離實際、脫離群眾(zhong) 的問題,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不少領導機關(guan) 和領導幹部,高高在上,不接近群眾(zhong) ,不重視調查研究,不了解工作中的真實情況。”“任何脫離群眾(zhong) 、不問群眾(zhong) 態度如何的幹法,必然要失敗的。”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鄧小平同誌帶領全黨(dang) 廣泛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指出我國仍處於(yu) 並將長期處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黨(dang) 的十二大提出“翻兩(liang) 番、達小康”的宏偉(wei) 目標,“翻兩(liang) 番”究竟靠不靠得住?“翻兩(liang) 番”目標實現後,社會(hui) 又將是什麽(me) 樣子?帶著這些思考,1983年2月,鄧小平同誌到經濟發展較快的江浙滬地區調研,獲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實地調查的結果,不僅(jin) 肯定了“翻兩(liang) 番”目標的可行性,而且逐步形成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1992年,鄧小平同誌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深入改革開放前沿開展調查研究,看到特區發展取得的巨大變化和可喜成績,更加堅定了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的決(jue) 心和信心。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南方談話,是鄧小平同誌重視調查研究的重大成果。南方談話在改革開放的關(guan) 鍵時刻,為(wei) 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廓清了迷霧、鋪平了道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從(cong) 此走上了加快發展的軌道。

  鄧小平同誌開展調查研究的另一個(ge) 鮮明特點是“問數字”“愛算賬”,常常通過算賬摸清建設進展、發現存在問題、糾正工作失誤,為(wei) 重要決(jue) 策的製定與(yu) 實施提供有力依據。

  鄧小平同誌說過一句名言:“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當前,我們(men) 麵臨(lin) 的國內(nei) 外形勢嚴(yan) 峻複雜,改革發展穩定都呈現出新的情況、新的問題、新的矛盾。無論是推進發展還是改進作風,調查研究工作隻能加強不能削弱。

  陳雲(yun) :同他們(men) 建立固定的、長期的聯係

  陳雲(yun) 同誌曾經講過,搞調查研究有兩(liang) 種方法:一種是專(zhuan) 門率工作組或派工作組下鄉(xiang) 、下廠蹲點調查;另一種是通過敢講真話的知心朋友和曾在身邊的工作人員調查,同他們(men) 建立固定的、長期的聯係,從(cong) 他們(men) 那裏聽到基層幹部和群眾(zhong) 的真實呼聲。

  1961年6月,“大躍進”失敗後,為(wei) 了盡快恢複生產(chan) ,陳雲(yun) 同誌邀請了薛暮橋、顧複生和陸銓3人,深入農(nong) 村作全麵的調查。陳雲(yun) 同誌專(zhuan) 程趕到上海青浦縣小蒸公社,與(yu) 農(nong) 民同吃同住,蹲點調查15天。蹲點調查時,陳雲(yun) 同誌從(cong) 不走馬觀花、搞形式主義(yi) ,而是深入調查地點,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現,與(yu) 當事人、參與(yu) 者交談,群眾(zhong) 都樂(le) 於(yu) 向他講實情。為(wei) 了更科學地製定“一五”計劃,深入了解我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現狀,陳雲(yun) 同誌直接從(cong) 青浦縣請來兩(liang) 位敢於(yu) 說實話的農(nong) 民,一個(ge) 叫曹象波,另一個(ge) 叫曹興(xing) 達,都是他通過老戰友和組織找來的。陳雲(yun) 同誌對他們(men) 和藹可親(qin) ,他們(men) 的感覺是見到自家人沒有什麽(me) 不可以說的。陳雲(yun) 同誌先問他們(men) 土改前後農(nong) 村的變化;農(nong) 村土改後,農(nong) 民認為(wei) 自己得到什麽(me) 好處,又有哪些壞處。這兩(liang) 位農(nong) 民回答說,滿意的有五條:一是每人分了兩(liang) 畝(mu) 四分地,無人催租、逼債(zhai) ,也無人外流;二是物價(jia) 穩定,人民幣值錢;三是修理了排灌機器,收成好的年份,人均可收1200斤稻穀和蠶豆;四是肥田粉(一種進口的化肥)供應增加了;五是受幹部的氣比在國民黨(dang) 時期少多了,不用打耳光子了。幾點不滿意的地方:一是外來幹部說話聽不懂,有時處理問題簡單粗暴;二是鎮上商店關(guan) 門的多,買(mai) 東(dong) 西不方便;三是有人造謠言,人心不安,地主趁機挑撥離間。之後,陳雲(yun) 同誌還特別與(yu) 兩(liang) 人約定,讓他們(men) 成為(wei) 其研究農(nong) 村變化的長期聯係人,和他們(men) 有過多次交往和麵談。

發布時間:2019年11月08日 07:54 來源:“秘書工作”微信公眾號 編輯:靳建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