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刻印他成長的腳步——追記新時代青年紀檢監察幹部的優秀代表李夏(下)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2018年7月6日,李夏在長安鎮高楊村黨(dang) 組織換屆中找黨(dang) 員和群眾(zhong) 等相關(guan) 人員談心談話。

2018年7月6日,李夏在長安鎮高楊村黨(dang) 組織換屆中找黨(dang) 員和群眾(zhong) 等相關(guan) 人員談心談話。

  2016年5月31日,李夏與(yu) 同事一起參加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在李夏家中的電腦桌上,靜靜地擺著一個(ge) 陶瓷筆筒。

  這個(ge) 筆筒,是李夏生前帶著當時隻有四歲的女兒(er) 一起做的陶瓷手工藝品。“清心為(wei) 治本,直道是身謀”,他握著女兒(er) 的小手,一筆一劃將這兩(liang) 句話刻在了筆筒上。工整的字跡,既是李夏對自己的告誡,又是一位父親(qin) 的殷殷期望。

  斯人已去,青山為(wei) 證。

  蔥蔥鬱鬱的績溪山水,滋潤了一顆紮根基層、甘於(yu) 奉獻的火熱之心。

  崎嶇曼延的岩邑山道,刻印著一名年輕紀檢監察幹部的正道直行。

  錘煉——

  “擔子越來越重,他幹得越來越帶勁”

  荊州鄉(xiang) 政府,一個(ge) 不足20平方米的房間,裏麵是臥室,外麵是辦公室,這是李夏生前工作生活的地方。和眾(zhong) 多基層幹部一樣,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辦公室也是李夏的宿舍。

  辦公桌上,還堆放著他用過的工作筆記,一本本如時光沉澱。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力戒形式主義(yi) 、官僚主義(yi) 重要論述,召開警示教育研討會(hui) ……這是他犧牲那天上午所做的事,記錄工工整整,字跡清晰有力。

  “每天無論工作再忙,李夏都會(hui) 抽出時間學習(xi) ,這已成了他的習(xi) 慣。”荊州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舒添巍回憶說,“床頭、案頭都擺著他的學習(xi) 書(shu) 籍,一邊看一邊做筆記,像一顆種子,拚命吸取著營養(yang) 。”

  2011年到長安鎮工作後,李夏曾先後任職過社保員、安全員、鎮政府文書(shu) 、應急辦主任、紀委副書(shu) 記等多個(ge) 崗位。

  “個(ge) 子不高,文質彬彬,很勤快。”長安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姚菊榮還記得李夏剛到鎮裏工作時的情景,整理檔案需要用針線縫,他一開始有點笨手笨腳,做得慢就自己晚上加班,最後完成得很好。

  黨(dang) 的十八大後,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向基層延伸,鎮裏對幹部的教育管理不斷加強——從(cong) “強化工作執行年”到“爭(zheng) 當排頭兵”活動,要求幹部們(men) 不光在編在崗,更要在狀態。這幾年,也是李夏成長進步最快的幾年。

  “給他的擔子越來越重,他幹得也越來越帶勁,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姚菊榮回憶道,“他說很喜歡現在的工作環境,感覺很踏實。”

  2016年3月,李夏擔任長安鎮紀委副書(shu) 記。隨後,為(wei) 了培養(yang) 李夏,組織又讓他挑起了高楊村黨(dang) 建指導員的擔子。

  “村裏那些事我都不好辦,這麽(me) 一個(ge) 年輕人,能管得了?”高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慶華坦言當時的疑慮。村裏開黨(dang) 員大會(hui) ,黨(dang) 員們(men) 遲到的遲到,抽煙的抽煙,村“兩(liang) 委”分工不明確,兩(liang) 天能辦好的事得四五天才能完成……

  “李書(shu) 記,全鎮就我們(men) 村一點產(chan) 業(ye) 都沒有,沒法致富,你可要給我們(men) 拉點項目過來呀。”村民們(men) 一臉期望地看著李夏。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黨(dang) 建要先行,如果村‘兩(liang) 委’沒有戰鬥力,就是項目拉來了也沒用。”說幹就幹,李夏帶著大家,結合農(nong) 村基層黨(dang) 建實際,製定了“黨(dang) 員參會(hui) ‘四不準’”和“黨(dang) 員帶頭‘四禁止’”等製度規定,嚴(yan) 格黨(dang) 員管理。

  規定實施後的第一次黨(dang) 員大會(hui) ,就有兩(liang) 名黨(dang) 員遲到。李夏帶著其他黨(dang) 員等了近一個(ge) 小時,直到遲到黨(dang) 員到場才開始開會(hui) 。會(hui) 上,李夏沒有客氣,對他倆(lia) 進行了嚴(yan) 肅批評。會(hui) 後,李夏又特意找他們(men) 談心,曉之以理,講清利害。自此以後,開會(hui) 再沒有黨(dang) 員遲到了。

  “他一個(ge) 外來幹部,對村裏的事情都這麽(me) 用心,我又有什麽(me) 理由不好好幹呢!”提起李夏推薦自己擔任村黨(dang) 總支委員的事,胡高豐(feng) 感慨萬(wan) 千。2018年6月,高楊村“兩(liang) 委”換屆,得知年輕黨(dang) 員胡高豐(feng) 文化水平較高、懂技術,李夏先後三次登門,反複勸說其參選,為(wei) 村裏發展做貢獻。

  黨(dang) 員聯係貧困戶、結對幫扶,爭(zheng) 取項目,發展集體(ti) 經濟……在一年時間裏,李夏帶著大夥(huo) 把過去長安鎮最偏僻、交通最落後、移民多心不齊的薄弱村,變成了班子團結和諧、產(chan) 業(ye) 發展興(xing) 旺的先進村。2018年,高楊村黨(dang) 總支是唯一被長安鎮黨(dang) 委授予“先進基層黨(dang) 組織”稱號的基層黨(dang) 組織,還徹底摘掉了經濟收入“空白村”的帽子。

  “李夏就是一個(ge) 履職盡責的標杆,將普通崗位上的工作做到了極致。在他身上,我讀懂了什麽(me) 是初心,什麽(me) 是使命。”接替李夏擔任高楊村第一書(shu) 記、黨(dang) 建指導員的年輕幹部包文琪說,她會(hui) 把李夏的故事延續下去。

  滋養(yang) ——

  “在老百姓中他感到快樂(le) ”

  荊州鄉(xiang) 政府所在的上胡家村隻有一條公路,沿著公路,一邊是下胡家村和九華村,另一邊是方家灣村。鄉(xiang) 政府就坐落在村民的房屋中間,大門敞開,村民可以自由進出。

  李夏最喜歡的一件事,就是每天晚飯後,沿著公路散散步,順便拐進老鄉(xiang) 家裏,嘮嘮家常,講講政策、理理路子。

  “看著不像一個(ge) ‘官’,和我們(men) 老百姓一樣。”下胡家村獨居老人汪雲(yun) 安至今記得今年4月份李夏第一次來家裏時的情景。“我是屯溪的,不會(hui) 說績溪話,但能聽得懂……”李夏對他說。

  學績溪話,李夏從(cong) 到長安鎮就開始了。為(wei) 了能與(yu) 群眾(zhong) 說上話,他主動到村裏找村民們(men) 聊天,聽不懂的就用同音字代替,回來再向懂普通話的本地同事請教。一詞一句,一月兩(liang) 月,當地老人地地道道的土話,他也逐漸能聽懂了。

  懂老百姓的話,更要懂老百姓的心。

  李夏聯係的一個(ge) 村,為(wei) 了創建衛生村居環境,專(zhuan) 門請保潔員負責每天清理垃圾,村裏每家一個(ge) 月出一塊錢,用於(yu) 支付保潔員酬勞。

  本以為(wei) 村裏衛生環境會(hui) 就此好轉,沒想到卻更差了。

  原本扔在垃圾桶的垃圾,村民們(men) 現在都往家門口一倒了事,“反正出了錢,有保潔員來收拾”。保潔員難於(yu) 應付,村幹部也直撓頭。

  直到一個(ge) 清晨,村民們(men) 在家門口見到了李夏。他正帶著另外兩(liang) 名聯村幹部,佝僂(lou) 著腰,一家一戶,用手撿著大家丟(diu) 棄在門口的垃圾……

  村民們(men) 悄悄把打算扔到門口的垃圾拿了回去,從(cong) 此再沒有在門口隨意倒垃圾的現象。

  “我要是再年輕些就好了,可以多享幾年你的福。”一次,高楊村村民王秀萍笑著對李夏說,家裏種植的菊花生了蟲子,李夏向她推薦的殺蟲藥一噴就靈,從(cong) 田裏到家的田埂路走起來不容易,李夏說正在爭(zheng) 取項目,馬上就修條機耕路……

  “看到你們(men) 大家臉上有笑容了,我就開心。”李夏回應老人家。

  “今天學會(hui) 了收芋頭”“花生原來是長在土下麵的”……天天泡在群眾(zhong) 中間,城裏長大的李夏有了越來越多的“新發現”。遇到不懂的,他就直接問村民,村民也不跟他藏著掖著,“在老百姓中他感到快樂(le) ”。

  “他把我當母親(qin) ,把我的孫女當成自己女兒(er) 看待,我也把他當成自己的兒(er) 子一樣。”高楊村貧困戶許冬仙說,她已經習(xi) 慣了吃過晚飯不一會(hui) 兒(er) ,李夏就打著招呼進來,隨意坐下,一邊逗她的孫女玩,一邊和她聊家常,詢問她的病情。

  患病的許冬仙在李夏幫助下養(yang) 殖了七八十隻雞鴨,經濟狀況漸漸好轉。家裏堂屋的牆上,至今還貼著標有李夏照片、姓名的“績溪縣精準扶貧明白卡”,8歲的孫女還在等著跑過去黏她的“李叔叔”。

  貧困戶汪少美現在也有了穩定的收入,由於(yu) 行動不便,她幾乎沒有邁出過家門,以前李夏經過,總會(hui) 隔窗衝(chong) 她打個(ge) 招呼。現在,隻要聽到路邊有人經過,汪少美還是會(hui) 情不自禁地朝窗戶望望。

  村子一邊,李夏爭(zheng) 取的汙水處理項目已經開工,幹部和村民們(men) 正繼續著他未能完成的事。

  傳(chuan) 承——

  “要求隻有一個(ge) :做一個(ge) 對國家和老百姓有用的人”

  推開李夏家門時,6歲的女兒(er) 首先迎了上來,一臉陽光可愛。不大的房間幹淨整潔,牆上掛滿了一家人的照片,仿佛李夏還在。“謝謝你們(men) 。”這是李夏母親(qin) 見到我們(men) 時說的第一句話。

  尊重兒(er) 子的選擇,是這位母親(qin) 一貫的態度,“要求隻有一個(ge) :做一個(ge) 對國家和老百姓有用的人。”

  “他不去,也有別人去,那是他應該做的。”得知李夏犧牲的消息,她強忍著悲痛安慰兒(er) 媳。

  李夏是一麵鏡子,折射出一個(ge) 家的力量。

  1945年就參加革命的爺爺奶奶教育他:“無數革命烈士浴血奮戰,才換來今天的好日子,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要懂得感恩,千萬(wan) 不能忘本。”樸實本分的父母時常告訴他,要愛黨(dang) 愛國,以事業(ye) 為(wei) 重。

  工作越來越忙,李夏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從(cong) 每周一次到兩(liang) 周一次甚至一月一次,即使周末回家,也總是一個(ge) 背包裏裝衣服和生活用品,一個(ge) 公文包裏裝著工作資料,一個(ge) 電話就馬上進入工作狀態。他在電腦前伏案工作,妻子就在一旁靜靜陪著他,回鄉(xiang) 鎮工作前,妻子會(hui) 把一周需要的衣服、吃的提前收拾好,“家裏有我,你不要擔心”。

  家庭,是李夏堅實的後盾,李夏也盡自己的全力做一個(ge) 好兒(er) 子、好丈夫、好父親(qin) 。父母都是下崗職工,父親(qin) 又早逝,他早早挑起家庭生活大梁。由於(yu) 長期在偏遠鄉(xiang) 鎮工作,他格外珍惜與(yu) 家人相聚的時光,節假日能休息時盡量“宅”在家裏,或陪母親(qin) 下廚,或幫妻子做家務,或與(yu) 女兒(er) 搭積木。工作在外,隻要時間允許,他每晚都要與(yu) 妻子、女兒(er) 視頻通話,竭盡所能彌補自己不在身邊的缺憾。

  8月6日,是女兒(er) 鋼琴考級的日子,幾天前,女兒(er) 就纏著他想要一個(ge) 電話手表做禮物。“隻要你考過了,就買(mai) 給你。”他向女兒(er) 打包票。考級當天,一向內(nei) 斂的他忙中抽空打了好幾個(ge) 電話向妻子詢問考試的情況,沒等考試結果出來就已經偷偷選好手表款式下了單。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鋼琴三級的女兒(er) 已能流暢彈奏這一曲《送別》。旋律悠揚,催人淚下。

  “爸爸,我想你了”“爸爸,你什麽(me) 時候回來啊”“爸爸,你是英雄”……李夏犧牲後,妻子和女兒(er) 每天都會(hui) 給他的微信發一條問候信息,就像他依然還在。

發布時間:2019年10月22日 15:17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編輯:楊安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