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奮鬥者】鄧前堆:月亮照亮行醫路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鄧前堆為(wei) 患者治療。本報記者 張勇攝/光明圖片

  怒江大峽穀西岸高黎貢山山梁上有個(ge) 石月亮,那是傈僳族人民祈福的聖地。怒江東(dong) 岸碧羅雪山下有位怒族鄉(xiang) 村醫生鄧前堆,36年來奔波在怒江兩(liang) 岸,在石月亮的注視和陪伴下,走在鄉(xiang) 村出診的路上。

  溜索醫生

  “膝蓋這裏的窩窩就是我過溜索受傷(shang) 的地方,這是我當醫生第二年時出的事。”鄧前堆拉起右腿褲腳給記者看,隻見膝蓋一側(ce) 還有淺淺的疤痕。35年前,當醫生才一年的鄧前堆剛學會(hui) 滑溜索過江,有一次,因速度過快,他的右腿撞在對岸固定溜索的岩石上,一個(ge) 多星期不能走路。

  今年10月10日,在雲(yun) 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石月亮鄉(xiang) 拉馬底村衛生室,鄧前堆忙著給患者看病,稍有空閑時,才斷斷續續地對記者講述自己36年間的行醫故事。

  1983年,初中畢業(ye) 不久的鄧前堆得了痢疾,被村醫友尚葉治好。此後,他跟著友尚葉學醫,到鄉(xiang) 衛生院培訓,成為(wei) 一名村醫。拉馬底村有一半多人生活在怒江西岸,當時江上沒有橋,兩(liang) 岸群眾(zhong) 隻能滑溜索過江。鄧前堆每月全村巡診一次,到江對岸出診四五次,每月他至少在怒江上空滑10次溜索,風雨無阻。

  怒江江水湍急,旋渦叢(cong) 生,掉進江中一般無生還可能。鄧前堆就在怒江上空的溜索上穿行了27年。他由此被媒體(ti) 報道為(wei) “溜索醫生”,他積極向有關(guan) 部門呼籲修橋,直到2010年,兩(liang) 座被稱為(wei) “連心橋”的人行吊橋和公路吊橋終於(yu) 橫跨拉馬底怒江兩(liang) 岸,鄉(xiang) 親(qin) 們(men) 終於(yu) 告別了溜索的日子。

  農(nong) 家醫生

  鄧前堆為(wei) 村民治病的地點不止在醫務室,還在村村寨寨、家家戶戶。

  10月10日下午,記者隨挎著藥箱的鄧前堆來到拉馬底村培建村小組一農(nong) 戶家,鄧前堆熟悉地走到樓上的臥室,看望癱瘓在床的傈僳族村民娜付博,為(wei) 她量血壓,叮囑她按時服藥和翻身。幾個(ge) 月前,娜付博因為(wei) 高血壓導致右半身癱瘓,去州醫院住院治療回來後,鄧前堆多次來為(wei) 她檢查身體(ti) 。

  “以前衛生室隻有我一個(ge) 醫生,要去路遠的村寨為(wei) 患者治療時,經常要帶上兩(liang) 天的藥,第一天去患者家輸液,晚上住在患者家,第二天輸完液再走回診所,第三天再去,第四天回來,經常一個(ge) 月七八天住在患者家。”鄧前堆說。

  鄧前堆及衛生室同事原本服務石月亮鄉(xiang) 拉馬底村1100多人,加上他們(men) 主動服務的相鄰的馬吉鄉(xiang) 布旺村小組的100多人,這1200多村民的健康便成了鄧前堆心中的牽掛。

  月亮醫生

  “當村醫36年來,您有沒有動搖過?”記者問。

  “我沒有動搖過,我媳婦勸過我不要幹了,我說病人找我,我不去怎麽(me) 辦?”鄧前堆回答。

  鄧前堆妻子的疑慮不僅(jin) 在於(yu) 村醫的辛苦,還在於(yu) 待遇低。2010年以前,鄧前堆每月隻有200元工資,近3年增加到2000元左右。由於(yu) 過度勞累,55歲的鄧前堆身患高血壓,在2013年得了白癜風。但他不在意這些困難,他坐在衛生室大片掉皮和破洞的椅子上,打開幾本門診日誌給記者看,上麵用工整的字跡寫(xie) 滿了病人的基本情況。他又從(cong) 櫃子裏抱出一堆處方,略帶自豪地說:“每個(ge) 病人都有清楚的記錄,去年看了1206個(ge) 病人,今年到現在看了970個(ge) 病人。”

  鄧前堆還讓自己唯一的兒(er) 子範誌新去讀州衛校,範誌新畢業(ye) 後又自願回到拉馬底衛生室當村醫。

  8年前,鄧前堆肩挎藥箱滑溜索過怒江的照片視頻登上各大媒體(ti) 的版麵和熒屏,鄧前堆被評為(wei) 全國優(you) 秀道德模範、全國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今年國慶期間,鄧前堆到北京接受“最美奮鬥者”頒獎,光榮地參加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大會(hui) 。會(hui) 後第二天就匆匆趕回怒江,回到與(yu) 他相伴36年的村衛生室。

  “隻要身體(ti) 可以,鄉(xiang) 親(qin) 們(men) 還需要,我就一直當村醫!”鄧前堆堅定地說。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專(zhuan) 題

發布時間:2019年10月18日 06:32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靳建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