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鳳英(中)。 新華社發
今年已經86歲的尉鳳英,眼神裏依然透著一股英氣。這位曾受到毛主席13次接見的老勞模,帶出的38個(ge) 徒弟個(ge) 個(ge) 都是響當當的勞動模範——遼寧省朝陽市城市道路清掃保潔管理大隊大隊長夏誌國、沈陽市沈河區房產(chan) “110”房屋報修中心主任夏雲(yun) 龍、沈陽機床集團設備維修工人陳新海……
年輕時的尉鳳英就對技術革新著迷,進入東(dong) 北機器製造廠剛5個(ge) 月,她就完成了第一項革新——自動卡具,使產(chan) 量一下提高了80%。為(wei) 了研製自動送料機,因驅動轉動部分形似機車輪拐的轉動,她就跑到鐵道附近蹲著觀察,結果被機車噴出的霧氣熏得一臉水;在梳頭的時候,看到多齒木梳就聯想到車床的單刀切削,於(yu) 是研製出四刀切削。正是因為(wei) 這種癡迷勁兒(er) ,一個(ge) 僅(jin) 依靠夜校補充文化知識的女工,從(cong) 1953年到1965年,共搞成技術革新177項,其中重大技術革新58項。
在這些技術革新的幫助下,她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僅(jin) 用434天時間就完成了第一個(ge) 五年計劃的工作量;僅(jin) 用120天時間又完成了第二個(ge) 五年計劃的工作量。1965年10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向毛主席的好工人尉鳳英同誌學習(xi) 》。
尉鳳英雖然退休了,但仍然言傳(chuan) 身教帶著一群“勞模徒弟”向前奔。尉鳳英說,她更願意老有所為(wei) 、老有所樂(le) 。2007年,尉鳳英與(yu) 沈河區房產(chan) 報修中心的夏雲(yun) 龍結成師徒,深知維修工人辛苦的她,用縫紉機為(wei) 報修中心的38名隊員每人縫製了一個(ge) “健身袋”。在勞模精神的鼓舞下,沈河區房產(chan) “110”房屋報修中心有求必應,全心全意為(wei) 百姓排憂解難,社會(hui) 滿意率達100%。
“對黨(dang) 和人民的事業(ye) ,有多大勁就要使多大勁,能幹多長時間就要幹多長時間。能挑千斤擔,不挑九百九。”尉鳳英常說。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