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山 新華社發
“他好像永遠不知疲倦”,這是所有和王澤山接觸過的人對他的最深刻的印象。
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澤山,是我國的火炸藥專(zhuan) 家,中國火炸藥學科帶頭人,被稱作“火藥王”。很難想象,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每年有一半時間守在條件艱苦的試驗場,每天工作時間在12個(ge) 小時以上,用他的話說,“生活被科研幸福地包裹著”。
這個(ge) 將火炸藥研究融入一生的科研工作者,在其身後,滿是沉甸甸的榮譽。他是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hui) 的“三冠王”,曾獲199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又先後於(yu) 1996年、2016年在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上“梅開二度”。在很多人看來,王澤山完全可以功成身退,頤養(yang) 天年。而他卻認為(wei) ,在火炸藥領域,中國需要加深認識和亟待攻克的難題還很多,他要做的還很多。
“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一輩子隻想做好一件事”“麵對新時代科技強國的召喚,我義(yi) 不容辭”……這些都是王澤山時常掛在嘴邊的話語,他對事業(ye) 的執著與(yu) 熱忱,令許多人動容。他曾說,隻要是在工作,即使隻是簡單地吃盒飯喝白開水,也是一種幸福。
翻開王澤山的履曆,其實這種透著家國情懷的使命與(yu) 擔當精神,從(cong) 他的幼年時期,就已埋下了種子,並貫穿著他的一生。
1935年,王澤山出生在吉林,幼年時鐫刻在他記憶裏最深的就是“不做亡國奴”。當時,東(dong) 北民眾(zhong) 被強迫接受“偽(wei) 滿”教育,但他的父親(qin) 冒著生命危險,經常悄悄地教育王澤山,“你是中國人,你的國家是中國”。目睹了日寇暴行,再加上父親(qin) 的諄諄教誨,讓王澤山幼小的心裏埋下一顆報國的種子。“我深深感受到,沒有國防力量的國家是弱小的、沒有話語權的。”
帶著這樣的信念,1954年,王澤山毅然報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軍(jun) 事工程學院,他是班上唯一自願學習(xi) 火炸藥的學生。當別人問及為(wei) 什麽(me) 會(hui) 選擇這個(ge) 冷門專(zhuan) 業(ye) ,他很認真地回答:“這個(ge) 專(zhuan) 業(ye) 是國家設的,國家的需要就應該有人去做。”
這個(ge) 帶著熱血的選擇,拉開王澤山與(yu) 火炸藥相伴一“甲子”的序幕。他堅信:專(zhuan) 業(ye) 無所謂冷熱,隻要祖國需要,任何專(zhuan) 業(ye) 都可以光芒四射。時光不負情深,在這個(ge) 冷門的領域,王澤山迎來了自己科學研究的“大爆發”。
20世紀60年代,他將計算機技術、諾模圖設計原理引入中國火藥學體(ti) 係,隨後又提出“火炮內(nei) 彈道壓力平台”的概念和“彈道性能與(yu) 裝藥潛能”的理論。80年代,他率先攻克了廢棄火炸藥再利用的多項關(guan) 鍵技術難關(guan) ,90年代,他又成功利用燃料的補償(chang) 效應發明出低溫感含能材料,這兩(liang) 項創新發明,分別獲得199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96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彼時已榮譽滿身的王澤山,始終未停止奮鬥的步伐,很快又向另一個(ge) 國際難題發起挑戰。在退休之後的20年間,王澤山利用自己另辟蹊徑創立的裝藥新技術和相應的發射藥裝藥理論,研發出了具有普遍適用性的遠射程與(yu) 模塊裝藥技術。該項技術也獲得了2015年國防技術發明獎特等獎和2016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研究,各種辛苦不言而喻。他的夫人清楚地記得,很多時候家裏一天隻開兩(liang) 頓飯,因為(wei) 王澤山經常晚上搞研究到次日淩晨兩(liang) 三點,一天隻睡五六個(ge) 小時。
去年,王澤山又摘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今年又被評為(wei) “最美奮鬥者”。有人勸他可以好好歇歇了,他笑著表示,自己早已是個(ge) 科研重度“成癮者”,如果放下了科研,無異於(yu) 是一種折磨。“趁著現在精力還算充沛,多為(wei) 國家的火炸藥研究,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走下領獎台,王澤山又一頭紮進野外試驗基地。目前,瞄準無煙火藥新工藝的目標,王澤山帶領團隊再次向著火炸藥領域又一項重大難題發起了衝(chong) 擊。
值得一提的是,治學60餘(yu) 年,王澤山團隊還走出了超過90名博士研究生,不少人活躍在院校、企業(ye) 和研究所兵器研究前沿,成為(wei) 新一代國防科技領軍(jun) 人才。
“為(wei) 個(ge) 人的生活是渺小的。”時光回溯到1961年,王澤山在其入黨(dang) 申請材料中這樣虔誠地寫(xie) 到。以身許國、一輩子獻身於(yu) 科研的王澤山,正以“永遠不知疲倦”的忘我姿態,繼續書(shu) 寫(xie) 著自己的大寫(xie) 人生。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