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楷模”王有德:每一抹綠色都浸透赤子情深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專(zhuan) 題

  9月29日,北京人民大會(hui) 堂。領獎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為(wei) 王有德頒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獎章。

  “這一刻,太興(xing) 奮、太激動了,這份至高無上的榮譽屬於(yu) 每一個(ge) 治沙人!雖然我已經退休了,但是我的心還在這裏,隻要生命不息,我防沙治沙的腳步就不會(hui) 停歇。”除了前往北京領獎,幾乎每一個(ge) 清晨,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黨(dang) 委書(shu) 記、局長,“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王有德都要到林子裏走一走。在王有德眼裏,這裏的每一棵樹木都是他精心養(yang) 育的孩子,他愛它們(men) 如同愛自己的生命。

  “這輩子我就幹一件事——治沙造林,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王有德說。

  王有德的家鄉(xiang) 在寧夏靈武市馬家灘,毛烏(wu) 素沙漠的東(dong) 南邊緣。幼年時,他看著風沙一次又一次灌滿了窯洞,十幾年裏,20多個(ge) 村子、3萬(wan) 多人被迫遷移……

  從(cong) 那時起,王有德在心中就跟沙漠較上勁了,他立誌:一定要把被沙漠侵吞的土地奪回來,讓它變成綠洲和肥田。

  1976年,王有德如願進入林業(ye) 係統,1985年,他出任白芨灘林場副場長,開始帶領職工與(yu) 沙漠展開一場艱苦卓絕的搏鬥。

  初到林場,讓王有德痛心的不是漫天黃沙,而是和沙子一樣散亂(luan) 的人心——大部分職工想的不是治沙造林,而是怎樣離開這個(ge) 荒灘。

  治沙須先聚人心。王有德深知,隻有打破現有的“條條框框”,調動起職工的積極性,才能更好地和沙漠搏鬥。他堅決(jue) 推出三項改革措施:壓縮非生產(chan) 人員;實行工效工資,按勞取酬;打破“大鍋飯”,實行責任承包製。提出“六個(ge) 一”目標任務:每人一年紮一萬(wan) 個(ge) 草方格,挖一萬(wan) 個(ge) 樹坑,種一萬(wan) 棵樹,完成治沙造林麵積一百畝(mu) ,從(cong) 治沙中實現收入一萬(wan) 元。

  王有德身先士卒,吃在沙漠、睡在野外,白天和職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渠道,夜晚點著煤油燈研究第二天的工作……

  “光下苦力還不行,還要學習(xi) 科學治沙、綜合治沙,才能實現治沙事業(ye) 可持續發展。”王有德說。通過多年的實踐和創新,他帶領職工成功推廣了草方格治沙、喬(qiao) 灌草結合的精準造林技術,探索建立了“在外圍建灌木固沙林,周邊建喬(qiao) 灌防護林,內(nei) 部建經果林,搞養(yang) 殖業(ye) 、種牧草,養(yang) 殖業(ye) 反哺林草業(ye) ”五位一體(ti) 綜合治沙模式,實現了“沙漠綠、場子活、職工富”的奮鬥目標,為(wei) 全國防沙治沙提供了寶貴經驗。

  如今,30多年過去了,沙漠綠了,職工也富了。憑著“寧肯掉下十斤肉,不讓生態落了後”的拚勁,營造防風固沙林60萬(wan) 畝(mu) ,控製流沙近百萬(wan) 畝(mu) ,築起了一道東(dong) 西長47公裏、南北寬38公裏的綠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烏(wu) 素沙漠南移和西擴,實現了人進沙退的偉(wei) 大壯舉(ju) 。也讓黃沙漫天、生態條件極其惡劣的貧困林場,變成物種豐(feng) 富、生態優(you) 良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在職工眼中,王有德不隻是領導和“工作狂”,還是他們(men) 的親(qin) 人。

  “20多年前窮得差點連婚都結不了,一輛170元的鳳凰牌自行車,還是王場長托人給我買(mai) 的。”職工李桂琴回憶。如今,李桂琴飼養(yang) 了100多頭奶牛,經營著40多畝(mu) 果園苗圃,種植溫棚2000多平方米,資產(chan) 達到200多萬(wan) 元,成為(wei) 白芨灘林場拔尖的致富戶。

  王有德在白芨灘防沙林場工作期間,治沙播綠,興(xing) 場富民,成功走出了一條“以林為(wei) 主,林副並舉(ju) ,多種經營,全麵發展”的興(xing) 場之路和“內(nei) 改經營機製、外拓生存空間,靠創新求發展”的發展之路。在北沙窩和大泉沙漠引水治沙造田,開發土地5000畝(mu) 種植經果林,同時種植果樹和栽植防護林帶23萬(wan) 株,解決(jue) 就業(ye) 160多人。昔日的沙漠變成職工生存的“口糧”,果園成了職工的“搖錢樹”,苗圃成了職工的“綠色銀行”,還讓260多名林場職工過上了美好生活。

  2014年,王有德辦理了退休。同事們(men) 都說,苦了一輩子,榮譽和成績都有了,該回家好好享享清福了吧!可看到白芨灘仍有60多萬(wan) 畝(mu) 荒漠尚未得到治理,王有德覺得這是他的責任。他開始二次創業(ye) ,在寧夏銀川河東(dong) 機場的東(dong) 邊承包了荒灘區繼續防沙治沙,在這裏創建了寧夏沙漠綠化與(yu) 沙產(chan) 業(ye) 發展基金會(hui) ,並擔任理事長。

  “鐵鍬拿不動了,但還可以帶著年輕人幹,這輩子,治沙就是一顆釘子,鏽也鏽到心裏了”。5年來,王有德又發動社會(hui) 力量開路引水、削高填低、清石換土,在馬鞍山一帶的荒漠上植樹100多萬(wan) 株,營造了一片4000多畝(mu) 的綠洲。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幾十年來,王有德獲得了一項又一項殊榮,麵對榮譽,他說:“我深知崇高的榮譽意味著更大的責任,這既是對過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未來寄予的重托,我要一直幹下去,加快國土綠化事業(ye) ,再造秀美山川,造福子孫後代。”

發布時間:2019年10月08日 07:14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