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庭 新華社發
“我研究了60多年紅柳,到現在還在研究。”86歲的治沙專(zhuan) 家劉銘庭告訴記者。
劉銘庭,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yu) 地理研究所原研究員,中國植物學家、知名治沙專(zhuan) 家,潛心從(cong) 事紅柳、肉蓯蓉培育和推廣工作。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家及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28項。
如今,劉銘庭依然忙碌。他告訴記者,目前正在收集關(guan) 於(yu) 大芸(學名肉蓯蓉)的相關(guan) 資料,爭(zheng) 取明年出一本圖文集。“我想把大芸的種植技術留在書(shu) 裏,讓一代又一代的人了解和學習(xi) ,把好的技術傳(chuan) 承下去。”
“我在沙漠裏看到了從(cong) 來沒見過的檉柳(也叫紅柳)品種,經過仔細觀察,我發現這些紅柳葉子極細,葉子包在植物莖上,枝條柔性好,抗風沙能力非常強。”意識到這一新品種會(hui) 在防風固沙中發揮巨大作用後,劉銘庭便展開了深入研究。這一品種後來被學術界命名為(wei) “塔克拉瑪幹檉柳”。1982年,劉銘庭前往中科院策勒沙漠研究站推進治沙工作,在那裏,他發明了用洪水衝(chong) 刷引種紅柳的方法並在全新疆推廣,擴繁紅柳數百萬(wan) 畝(mu) ,在沙漠邊緣築起了綠色屏障。
治沙讓環境有了明顯改善,但在劉銘庭看來,讓群眾(zhong) 真正受益才是關(guan) 鍵。1985年,劉銘庭開始在中科院策勒沙漠研究站試種紅柳大芸,一年後紅柳大芸成功長出。20多年時間,劉銘庭手把手免費教群眾(zhong) 種植大芸。一畝(mu) 大芸收入4000元至8000元,人均每年增收數千元,許多群眾(zhong) 因此擺脫貧困。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