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奮鬥者】劉永坦:為國家海疆築起一道“海防長城”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專(zhuan) 題

  十月的山東(dong) 威海,涼風習(xi) 習(xi) ,海邊一個(ge) 麵積約6000平方米排列整齊的天線陣,是我國對海新體(ti) 製雷達的主要結構,它能夠遠距離探測海上目標的位置和方向,是我國駐守在海岸線上的一雙“千裏眼”。而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劉永坦院士就是這雙千裏眼的締造者。作為(wei) 我國對海新體(ti) 製雷達的奠基人,他執著於(yu) 對海新體(ti) 製雷達研究近40年,填補了我國在這項領域的空白。

  “別的國家已經在研製,中國決(jue) 不能落下,這就是我要做的事。”1981年秋,從(cong) 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公派英國留學歸來的劉永坦帶回一個(ge) 宏願——開創中國的新體(ti) 製雷達之路。

  然而,要建新體(ti) 製雷達,簡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20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曾經對此進行過突擊性會(hui) 戰攻關(guan) ,但由於(yu) 難度太大、國外實行技術封鎖等原因,最終未能成功。

  當時,很多人勸他放棄:大的研究院所尚且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和能力,更別說一所大學了。但劉永坦始終堅信:新體(ti) 製雷達一定能做出來。

  1983年,經過10個(ge) 月連續奮戰,劉永坦完成了一份20多萬(wan) 字的《新體(ti) 製雷達的總體(ti) 方案論證報告》,在理論上充分論證了新體(ti) 製雷達的可能性,得到原航天工業(ye) 部科技委員會(hui) 的認可。

  但劉永坦並沒有“見好就收”,反而認為(wei) “紙上談兵”還不夠,需要進一步建立對國家有實際意義(yi) 的雷達實驗站。為(wei) 此他又開啟了“新體(ti) 製雷達研究”,為(wei) 研製完整的雷達係統奮力攻關(guan) 。

  在試驗現場,劉永坦率領團隊每天工作十幾個(ge) 小時,餓了用麵包充饑,困了就倒在實驗室的板凳上湊合一覺。長期超負荷的腦力和體(ti) 力勞動,讓劉永坦患上了嚴(yan) 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疼痛曾讓他幾個(ge) 月不能行走。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0年4月3日,當新體(ti) 製雷達技術終於(yu) 使目標出現在屏幕上時,團隊所有成員都流淚了,是成功後的狂喜,也是多年壓力的釋放。

  此後,新體(ti) 製雷達項目的科研攻關(guan) 按下了“快進鍵”:1991年,該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1年,劉永坦團隊成功研製出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ti) 製雷達,核心技術處於(yu) 國際領先地位;2015年,團隊再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這是團隊的力量,不是我一個(ge) 能做成的,這份殊榮不僅(jin) 屬於(yu) 我個(ge) 人,更屬於(yu) 我們(men) 的團隊,屬於(yu) 這個(ge) 偉(wei) 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剛剛獲得最美奮鬥者獎項和年初榮獲中國最高科技獎時,他都是這樣說。

  40年裏,劉永坦的團隊從(cong) 最初的6人發展到幾十人,成為(wei) 新體(ti) 製雷達領域老中青齊全的人才梯隊,建立起一支專(zhuan) 注海防科技創新的“雷達鐵軍(jun) ”。

  麵向國家未來遠海戰略需求,耄耋之年的劉永坦依然活躍在科研前線,繼續帶領團隊規劃實施對海遠程探測體(ti) 係化研究,逐步開展分布式、小型化等前瞻技術的自主創新。

發布時間:2019年10月07日 09:52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石光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