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白的頭發、和藹的笑容、溫和的言語……93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上圖。新華社記者熊琦攝)外表看起來樸實無華。
作為(wei) 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仿佛將“驚濤駭浪”的功勳“深潛”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
隱“功”埋名三十年
“從(cong) 一開始參與(yu) 研製核潛艇,我就知道這將是一輩子的事業(ye) 。”黃旭華說。
1926年,黃旭華出生在廣東(dong) 汕尾。上小學時,正值抗戰時期,家鄉(xiang) 飽受日本飛機的轟炸。海邊少年就此立下報國之願。
高中畢業(ye) 後,黃旭華同時收到中央大學航空係和上海交通大學造船係錄取通知。在海邊長大的黃旭華選擇了造船。
新中國成立初期,掌握核壟斷地位的超級大國不斷施加核威懾。
上世紀50年代後期,中央決(jue) 定組織力量自主研製核潛艇。黃旭華有幸成為(wei) 這一研製團隊人員之一。
執行任務前,黃旭華於(yu) 1957年元旦回到闊別許久的老家。63歲的母親(qin) 再三囑咐道:“工作穩定了,要常回家看看。”
但是,此後30年時間,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麽(me) ,父親(qin) 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見他一麵。
1986年底,兩(liang) 鬢斑白的黃旭華再次回到廣東(dong) 老家,見到93歲的老母。他眼含淚花說:“人們(men) 常說忠孝不能雙全,我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直到1987年,母親(qin) 收到他寄來的一本《文匯月刊》,看到報告文學《赫赫而無名的人生》裏有“他的愛人李世英”等字眼,黃旭華的9個(ge) 兄弟姊妹及家人才了解他的工作性質。
與(yu) 對家人隱姓埋名相比,黃旭華的愛人李世英承擔了更大壓力。忙時,黃旭華一年中有10個(ge) 月不在家。結婚8年後結束兩(liang) 地分居,李世英才知道丈夫是做什麽(me) 的。
“他生活簡單隨性,出去理發都嫌麻煩。後來,我買(mai) 了理發工具學會(hui) 理發,給他剪了幾十年。”李世英說。
攻堅克難鑄重器
核潛艇,是集海底核電站、海底導彈發射場和海底城市於(yu) 一體(ti) 的尖端工程。
“當時,我們(men) 隻搞過幾年蘇式仿製潛艇,核潛艇和潛艇有著根本區別,核潛艇什麽(me) 模樣,大家都沒見過,對內(nei) 部結構更是一無所知。”黃旭華回憶說。
在開始探索核潛艇艇體(ti) 線型方案時,黃旭華碰到的第一個(ge) 難題就是艇型。最終他選擇了最先進、也是難度最大的水滴線型艇體(ti) 。
美國為(wei) 建造同類型核潛艇,先是建了一艘常規動力水滴型潛艇,後把核動力裝到水滴型潛艇上。
黃旭華通過大量的水池拖曳和風洞試驗,取得了豐(feng) 富的試驗數據,為(wei) 論證艇體(ti) 方案的可行性奠定了堅實基礎。“計算數據,當時還沒有手搖計算機,我們(men) 初期隻能依靠算盤。每一組數字由兩(liang) 組人計算,答案相同才能通過。常常為(wei) 了一個(ge) 數據會(hui) 日夜不停地計算。”黃旭華回憶說。
核潛艇技術複雜,配套係統和設備成千上萬(wan) 。為(wei) 了在艇內(nei) 合理布置數以萬(wan) 計的設備、儀(yi) 表、附件,黃旭華不斷調整、修改、完善,讓艇內(nei) 100多公裏長的電纜、管道各就其位,為(wei) 縮短建造工期打下堅實基礎。
用最“土”的辦法來解決(jue) 最尖端的技術問題,是黃旭華和他的團隊克難攻堅的法寶。
除了用算盤計算數據,他們(men) 還采取用秤稱重的方法:要求所有上艇設備都要過秤,安裝中的邊角餘(yu) 料也要一一過秤。幾年的建造過程,天天如此,使核潛艇下水後的數值和設計值幾乎吻合……
正是這種精神,激勵黃旭華團隊一步到位,將核動力和水滴艇體(ti) 相結合,研製出我國水滴型核動力潛艇。
克己奉獻樂(le) 其中
核潛艇戰鬥力的關(guan) 鍵在於(yu) 極限深潛。然而,極限深潛試驗的風險性非常高。美國曾有一艘核潛艇在深潛試驗中沉沒,這場災難悲劇被寫(xie) 進了人類曆史。
在核潛艇極限深潛試驗中,黃旭華親(qin) 自上艇參與(yu) 試驗,成為(wei) 當時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qin) 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所有的設備材料沒有一個(ge) 是進口的,都是我們(men) 自己造的。開展極限深潛試驗,並沒有絕對的安全保證。我總擔心還有哪些疏忽的地方。為(wei) 了穩定大家情緒,我決(jue) 定和大家一起深潛。”黃旭華說。
核潛艇載著黃旭華和100多名參試人員,一米一米地下潛。
“在極限深度,一塊撲克牌大小的鋼板承受的壓力是一噸多,100多米的艇體(ti) ,任何一塊鋼板不合格、一條焊縫有問題、一個(ge) 閥門封閉不足,都可能導致艇毀人亡。”巨大的海水壓力壓迫艇體(ti) 發出“哢嗒”的聲音,驚心動魄。
黃旭華鎮定自若,了解數據後,指揮繼續下潛,直至突破此前紀錄。在此深度,核潛艇的耐壓性和係統安全可靠,全艇設備運轉正常。
新紀錄誕生,全艇沸騰了!黃旭華抑製不住內(nei) 心的欣喜和激動,即興(xing) 賦詩一首:“花甲癡翁,誌探龍宮。驚濤駭浪,樂(le) 在其中!”
正是憑著這樣的奉獻精神,黃旭華和團隊於(yu) 1970年研製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各項性能均超過美國1954年的第一艘核潛艇。建造周期之短,在世界核潛艇發展史上是罕見的。
1970年12月26日,當凝結了成千上萬(wan) 研製人員心血的龐然大物順利下水,黃旭華禁不住熱淚長流。核潛艇一萬(wan) 年也要搞出來的偉(wei) 大誓言,新中國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就實現了……
幾十年來,黃旭華言傳(chuan) 身教,培養(yang) 和選拔出了一批又一批技術人才。他常用“三麵鏡子”來勉勵年輕人:一是放大鏡——跟蹤追尋有效線索;二是顯微鏡——看清內(nei) 容和實質性;三是照妖鏡——去偽(wei) 存真,為(wei) 我所用。
作為(wei) 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譽所長,直到今天,93歲的黃旭華仍然會(hui) 準時出現在辦公室,為(wei) 年輕一代答疑解惑、助威鼓勁……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