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誠 新華社發
大腦神經縱橫、血管交錯,聯係著人體(ti) 的各個(ge) 器官,但它又是人體(ti) 中最脆弱的地方。因而,在大腦上動手術,無異於(yu) 在萬(wan) 丈深淵上走鋼絲(si) 。
王忠誠作為(wei) 我國神經外科事業(ye) 的開拓者和創始人之一,帶領著中國神經外科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弱到強,為(wei) 推動我國神經外科的建立、發展和走向世界前沿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25年12月,王忠誠出生於(yu) 山東(dong) 煙台,1950年畢業(ye) 於(yu) 北京大學醫學院醫療係。為(wei) 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他大學剛畢業(ye) 就參加了抗美援朝醫療隊,在吉林省洮南救治誌願軍(jun) 傷(shang) 員。一天,一位年僅(jin) 17歲的誌願軍(jun) 戰士受了腦外傷(shang) ,但由於(yu) 當時還做不了腦外科手術,隻能眼睜睜看著生命逝去,這讓王忠誠非常難過。此時,我國的神經外科領域仍屬空白,為(wei) 此,王忠誠立下誓言:一定要開創中國的神經外科事業(ye) 。
1952年,原衛生部在天津總醫院建立了神經外科培訓基地,王忠誠得到消息後,馬上報名加入。他師從(cong) 我國神經外科奠基人趙以成,後又隨同趙以成在北京同仁醫院創建了北京地區第一個(ge) 神經外科。
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神經外科事業(ye) 落後國際先進水平近30年。當時我國采用的“氣腦造影”檢查方法,不僅(jin) 準確性低,還使患者痛苦難耐,且極易致殘甚至死亡。對中樞神經係統疾病的診斷困難,治療就帶有相當大的盲目性。而西方國家采用的先進的神經外科診斷技術——“腦血管造影術”,危險性可大大降低,但由於(yu) 政策封鎖,我國無法引進該技術。為(wei) 此,王忠誠決(jue) 心憑借自己的努力,開創我國自己的腦血管造影技術。那時的防護設備很差,連一件鉛圍裙都沒有,更談不上隔離操作。王忠誠就在缺少防護的情況下,無數次暴露在放射線中做實驗。長期超大劑量反複接觸放射線,他的白細胞降到3000個(ge) 單位左右,隻有正常人的一半。這也使得他體(ti) 質減弱,經常發燒,多次肺炎,還出現脫發、牙齦出血等,有兩(liang) 次險些丟(diu) 掉性命。但王忠誠卻說:“我知道危害性有多大,但是為(wei) 了成功,必須豁出去。”
王忠誠犧牲了健康,換來了滿滿的收獲。他用7年時間,積累了2500份腦血管造影資料,並在1965年出版了我國第一部《腦血管造影術》專(zhuan) 著,這本裏程碑式的專(zhuan) 著,使我國神經外科診斷水平一步跨越了30年。他還在國內(nei) 首先采用顯微外科技術,使神經外科手術發生質的飛躍;他勇於(yu) 攻克神經外科手術的“禁區”——腦幹,解決(jue) 了一係列的腦幹腫瘤、丘腦腫瘤等世界性醫學難題;他率先提出了腦幹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觀點,對開展腦幹和脊髓部位的手術起了決(jue) 定性作用。
從(cong) 醫60年來,王忠誠成為(wei) 全球唯一一位完成逾萬(wan) 例開顱手術的醫生,這個(ge) 數字曾被國外同行誤以為(wei) 多寫(xie) 了一個(ge) 零。不僅(jin) 如此,王忠誠還格外注重人才培養(yang) ,親(qin) 自培養(yang) 了80餘(yu) 名研究生。目前,全國近萬(wan) 名神經外科醫生中,約半數是王忠誠領導的神經外科團隊培養(yang) 的,其中許多人已經成為(wei) 當地的學科帶頭人、骨幹和知名專(zhuan) 家。在80歲高齡時,他仍致力於(yu) 老少邊窮地區神經外科事業(ye) 的發展,希望能讓更多的患者在當地得到治療。
王忠誠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是推動神經外科事業(ye) 發展的一生,是真心服務患者的一生,也是悉心培養(yang) 人才的一生。2012年9月30日,王忠誠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hui) 小天體(ti) 命名委員會(hui) 批準,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將編號18593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wei) “王忠誠星”。在浩瀚的宇宙裏,這顆星以對人民和科學事業(ye) 的赤誠,綻放出奪目光輝。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