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奮鬥者】何鏡堂:記錄時代是建築師的社會責任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何鏡堂像 新華社發

  “從(cong) 虎門海戰博物館,到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從(cong) 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科技館,到黃浦江畔驚豔世人的東(dong) 方之冠中國館,你用200多個(ge) 建築精品,生動記錄行進中的中國,不斷走向複興(xing) 的堅定自信,從(cong) 熱血青年到耄耋老人,從(cong) 默默無聞到舉(ju) 世皆知,你用半個(ge) 多世紀的不懈奮鬥,精彩書(shu) 寫(xie) 奮進中的中國人勇於(yu) 追夢築夢的執著信念。”9月21日,廣東(dong) 發布第十一期“南粵楷模”,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名列其中。發布現場宣讀的《致敬詞》,是對這位建築大師一生的生動寫(xie) 照。

  1938年,何鏡堂出生於(yu) 廣東(dong) 東(dong) 莞。1956年,何鏡堂考入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係,正式走進建築設計的殿堂。

  畢業(ye) 後,他學業(ye) 成績優(you) 異,成為(wei) 華南工學院建築係的第一批碩士研究生。1965年12月獲得碩士學位後,他留校擔任建築係教師;1967年5月,他被調到武漢任技術員,1973年5月,他從(cong) 湖北省建築設計院調至北京,任輕工部設計院工程師。1983年5月,何鏡堂帶著家人回到了母校華南工學院建築設計院,成為(wei) 一名建築設計“新人”。

  從(cong) 業(ye) 30多年來,何鏡堂先後主持和負責設計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項,獲得國家首屆梁思成建築獎、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談及自己最優(you) 秀的兩(liang) 件設計作品,何鏡堂更偏愛上海世博會(hui) 中國館和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這兩(liang) 個(ge) 館既是近現代中國兩(liang) 大曆史階段的見證,同時也是我個(ge) 人生命中的兩(liang) 個(ge) 重要節點。”何鏡堂用自己的一生、自己的作品見證了祖國發展的時代曆程。

  秉持著“為(wei) 激變的中國而設計”的初心,何鏡堂提出的建築創作要體(ti) 現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和諧統一的“兩(liang) 觀三性”建築理論,不僅(jin) 確立了自己在建築學界的卓越地位,也為(wei) 國內(nei) 的建築設計融入了更多時代性思考。

  81歲的何鏡堂現在仍活躍在事業(ye) 的第一線。他常說,盡管已經到了做“教練員”和“裁判員”的年紀,但他最鍾愛的還是自己“運動員”的身份。“隻有通過競爭(zheng) 才能不斷創新和超越自己。”一直在路上的何鏡堂敢於(yu) 競爭(zheng) ,更無懼失敗。

  “設計需要直麵發展的中國,與(yu) 社會(hui) 的發展進程融在一起。同時還應當有所堅持、有所創新。建築設計師要融入社會(hui) ,不能單純地自我欣賞。”在何鏡堂看來,建築設計要與(yu) 人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緊密結合,為(wei) 社會(hui) 服務。

  “我把自己的人生與(yu) 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當個(ge) 人的追求與(yu) 社會(hui) 的發展同步,這是非常重要的。我的作品有幸見證了國家前進道路上的重大事件。我在科研和教學道路上取得的每一步成功,都是祖國和時代對奮鬥者的饋贈。我認為(wei) ,弘揚奮鬥精神,把個(ge) 人的拚搏和努力融入時代發展的洪流中,就一定會(hui) 建功立業(ye) ,走出最美麗(li) 的人生道路。”回顧過去,何鏡堂深情滿懷。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專(zhuan) 題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專(zhuan) 題

發布時間:2019年09月30日 17:33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石光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