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德:在治沙播綠中實現人生價值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在浩瀚的毛烏(wu) 素沙漠西南邊緣,有一道南北長60多公裏,東(dong) 西寬約30公裏的綠色屏障,靜靜守護著母親(qin) 河黃河和銀川平原。這片綿延的綠洲,見證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跡,記錄了一位傳(chuan) 奇人物40多年的堅持與(yu) 夢想。

  他是王有德,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黨(dang) 委書(shu) 記、局長,“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投身林業(ye)  向沙宣戰

  王有德出生在寧夏靈武市馬家灘鎮一個(ge) 回族家庭。曾經水草豐(feng) 美的家鄉(xiang) 是他兒(er) 時的樂(le) 園,可隨著過度放牧,土地植被退化,風沙一天天逼近家園。十幾年裏,先後有20多個(ge) 村子、3萬(wan) 多人被迫遷移……

  “從(cong) 那時開始我心裏就跟沙漠較上勁了,一定要把毛烏(wu) 素沙漠侵吞的土地奪回來。”王有德立誓與(yu) 沙漠抗爭(zheng) 。

  1976年,王有德進入林業(ye) 係統工作;1985年,他調任白芨灘林場副場長,麵對的卻是一個(ge) 尷尬的開場——林場生產(chan) 已多年徘徊不前,職工人均年收入隻有幾百元,三分之二的人要求調走。

  先治窮,讓職工富起來;再治沙,讓沙漠綠起來!深入調研後,王有德大刀闊斧實施改革:精簡後勤、實行工效工資、林業(ye) 生產(chan) 任務包產(chan) 到人……改革當年,林場造林5093畝(mu) ,創收17萬(wan) 元,實現了大逆轉。

  為(wei) 籌集更多治沙經費,王有德頂著壓力四處貸款創辦實體(ti) ,利用冬季造林閑暇組織職工外出打工……沉寂多年的場子開始重新煥發生機。隨著林場“自我造血”功能增強,治沙造林事業(ye) 揭開了新篇章。王有德開始帶領職工在流動沙丘固沙造林,向沙漠宣戰。

  白天,他們(men) 頂著50多攝氏度的高溫推沙平田、挖坑種樹,晚上就住在沙窩中搭建的帳篷裏點著蠟燭找問題、想法子;寒冬臘月,為(wei) 了搶抓樹苗灌冬水的時機,他們(men) 日夜吃住在水渠邊……

  植綠沙漠 淘金沙海

  治沙的人說,養(yang) 個(ge) 娃娃容易,在沙漠裏種棵樹難。千辛萬(wan) 苦栽好的樹苗,常常一夜之間就被風沙埋葬。王有德和職工哭過鼻子流過淚,但活兒(er) 還要幹,樹還要栽。風沙不停摧毀辛苦栽下的樹苗,他們(men) 就不停補種,直到樹木連成片,把流沙牢牢鎖住……

  一次次,他用那雙長滿老繭的手刨開沙土,看苗根紮好了沒有。長年累月,指甲縫裏鑽滿了摳不出、洗不淨的陳年舊土,身上是抖不盡的沙子。

  紮製草方格沙障是每一位白芨灘人必練的“基本功”。年年歲歲,白芨灘人用不懈的堅持編織出漫無邊際的草方格地毯,罩住了滾滾流沙。草方格上,沙生植物茁壯成長。曾經風沙肆虐的沙地,成為(wei) 物種豐(feng) 富、生態優(you) 良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堅持科學治沙、綜合治沙,才能實現治沙事業(ye) 可持續發展。”王有德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通過多年改革創新,他探索建立了“寬林帶、多網格、多樹種、高密度、喬(qiao) 灌混交”“林農(nong) 牧副多業(ye) 並舉(ju) ”等多種防沙治沙模式,實現了“沙漠綠、場子活、職工富”的目標,為(wei) 國內(nei) 外沙漠化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

  “來到白芨灘快30年了,親(qin) 眼看著沙漠綠了,我們(men) 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了,沙漠也可以成為(wei) ‘聚寶盆’。”李桂琴難掩喜悅。

  50歲的李桂琴和丈夫吳敬國都是林場職工,20多年前“窮得差點兒(er) 連婚都結不了”。如今,他們(men) 養(yang) 了500多頭奶牛,承包了40多畝(mu) 果園和苗圃,還經營著4座設施溫棚,家庭總資產(chan) 達到300多萬(wan) 元。

  在人與(yu) 自然的抗爭(zheng) 中,王有德和職工們(men) 風裏來沙裏去,以“寧肯掉下十斤肉、不讓生態落了後”的拚勁,營造防風固沙林60萬(wan) 畝(mu) ,控製流沙近百萬(wan) 畝(mu) ,有效阻止毛烏(wu) 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擴,實現了人進沙退的偉(wei) 大壯舉(ju) 。

  生命不息 治沙不止

  秋日午後,在靈武市馬鞍山生態治理區剛建好的日光溫棚裏,王有德忙著和工人一同打埂、移栽草莓苗。“明年開春就可以采摘了,到時候你們(men) 可一定要來嚐嚐。”

  雖然已退休,王有德仍然每天在防沙治沙一線忙碌。“有人問我是不是太愛沙漠了,其實我對沙漠恨得不得了,你恨它就要製服它、治理它,把它製服、治理以後,它就可以造福人類。”說起治沙,王有德眼中總會(hui) 放光。

  馬鞍山毗鄰銀川市河東(dong) 機場,一度因亂(luan) 砍濫伐、亂(luan) 采亂(luan) 挖生態破壞嚴(yan) 重。為(wei) 確保機場正常運行和百姓安全,王有德義(yi) 務承擔起負責綠化機場附近荒灘的任務。每天,他帶著妻子早出晚歸打田埂、栽樹,發動社會(hui) 力量開路引水、削高填低、清石換土……他的舉(ju) 動感動並吸引了不少人參與(yu) 其中。2014年,王有德募集資金發起成立了寧夏沙漠綠化與(yu) 沙產(chan) 業(ye) 發展基金會(hui) 。

  5年來,基金會(hui) 在這片荒灘上建成了擁有40多個(ge) 樹種的生態植物園,占地2000多畝(mu) 的防護林,栽樹100多萬(wan) 棵,生態治理7000多畝(mu) ,昔日荒灘換上了綠裝。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我要在治沙播綠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jia) 值。”王有德說,“多栽一棵樹,就是我的價(jia) 值;多治理一片荒山,就是我的價(jia) 值;讓當地老百姓找到致富之路,就是我的價(jia) 值!”

發布時間:2019年09月30日 13:58 來源:新華社 編輯:田延華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