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種到輝煌——記新中國羽毛球事業“拓荒者”王文教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我回國後與(yu) 當時的全國冠軍(jun) 交手,打了他個(ge) 15:0、15:6。”被譽為(wei) 新中國羽毛球事業(ye) “拓荒者”的王文教回憶道。差距如此懸殊,深深震撼了他,這促使當時年僅(jin) 20歲的他下定決(jue) 心離開印尼,回到祖國,為(wei) 振興(xing) 祖國的羽毛球事業(ye) 貢獻力量。

這是王文教在第一屆全運會(hui) 羽毛球男子單打比賽上奪得冠軍(jun) (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章梅攝

這是王文教在第一屆全運會(hui) 羽毛球男子單打比賽上奪得冠軍(jun) (資料照片)。

  當今的國際羽壇,中國隊乃名副其實的主角。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xing) ,我國的羽毛球水平也處於(yu) 起步階段。祖籍福建南安的王文教1933年出生於(yu) 印尼,上世紀50年代初是印尼家喻戶曉的羽毛球明星。1953年,王文教隨印尼體(ti) 育觀摩團參加了在天津舉(ju) 辦的全國四項球類運動會(hui) ,正是這次比賽,讓他意識到了中國羽球與(yu) 世界頂尖水平的巨大差距。

  運動會(hui) 結束後,王文教又隨團赴沈陽、上海等多地參觀,看到祖國上下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離開印尼、回歸祖國的想法也悄悄地在他的心裏生根、發芽。

  可這又談何容易!回國,意味著不僅(jin) 要放棄優(you) 渥的生活條件和已經取得的榮譽地位,而且要與(yu) 生活在印尼的親(qin) 人們(men) 分別。“我媽媽不同意,她說,你要回去受苦。我跟她講現在有變化,新中國跟舊中國不一樣,我母親(qin) 不信,結果我還是要回來。”

  1954年,王文教不顧印尼方麵的阻攔和家人的反對,與(yu) 搭檔陳福壽等華僑(qiao) 青年一起,踏上了歸國的旅程。為(wei) 此,他們(men) 毅然簽下了“永不回印尼”的保證書(shu) 。

  這一決(jue) 定,不僅(jin) 改變了王文教的命運,也讓中國羽毛球迎來了加速發展的春天。

  回國之後,國家體(ti) 委以王文教、陳福壽等為(wei) 主,在中央體(ti) 育學院成立羽毛球班,王文教擔任教練和隊長。訓練設施的不足和物質匱乏,起初讓王文教有些不適應。當時北京沒有合適的場地,他就帶著隊員們(men) 在天津基督教青年會(hui) 的禮堂裏訓練。由於(yu) 營養(yang) 不夠,王文教的腿部出現了浮腫。

  “回來的時候需要糧票,沒有糧票買(mai) 不到東(dong) 西。後來我媽媽知道我出現了浮腫,就寄了好多吃的給我。”王文教說,“當時我一回來,有6個(ge) 月試用期,試用期間隻有17塊人民幣,夥(huo) 食費還要交9塊,隻剩下8塊錢,後來我的自行車也都賣掉了。但這不算什麽(me) ,因為(wei) 我感覺年輕人怎麽(me) 樣都行,因為(wei) 體(ti) 育可以鍛煉一個(ge) 人的意誌品質。”

  1956年11月,福建省成立了我國第一支省級羽毛球隊,隨後上海、廣東(dong) 、天津、湖南、湖北等相繼建隊。兩(liang) 年後,隨著中國羽毛球協會(hui) 在武漢正式成立,全國已有20多個(ge) 省、市成立羽毛球隊。這些集訓隊伍均以王文教和陳福壽合寫(xie) 的有關(guan) 羽毛球訓練方法(後結集成書(shu) ,名為(wei) 《羽毛球》)為(wei) 指導刻苦訓練。在此期間,全國性比賽也開始密集舉(ju) 行。王文教等人帶回的先進打法和理念,猶如一顆“火種”呈燎原之勢,使羽毛球運動得到迅速推廣和普及,運動員技戰術水平也有了明顯提高。

  從(cong) 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傷(shang) 病纏身的王文教逐漸淡出比賽,專(zhuan) 心當教練。王文教曾因為(wei) “海外背景”受到衝(chong) 擊,被下放到農(nong) 村“改造”。直到1972年初,王文教從(cong) 農(nong) 村被調回北京,負責組建新的國家隊。王文教重新回到鍾愛的羽球世界,將國家隊總教練的重擔義(yi) 無反顧地扛在肩上。

這是時任中國羽毛球隊教練王文教(右)在中國隊獲得第十二屆湯姆斯杯賽冠軍(jun) 後在頒獎儀(yi) 式上向觀眾(zhong) 致意(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劉向陽攝

  這是時任中國羽毛球隊教練王文教(右)在中國隊獲得第十二屆湯姆斯杯賽冠軍(jun) 後在頒獎儀(yi) 式上向觀眾(zhong) 致意(資料照片)。

  執教二十餘(yu) 載,王文教培養(yang) 出一大批羽球人才:楊陽、趙劍華、李永波、田秉毅……可謂桃李滿天下。在其執教期內(nei) ,中國羽毛球隊一共獲得56個(ge) 單打世界冠軍(jun) 和9個(ge) 團體(ti) 世界冠軍(jun) 。在這眾(zhong) 多冠軍(jun) 中,讓王文教印象最為(wei) 深刻的是1982年率隊參加在英國舉(ju) 行的湯姆斯杯,那也是1981年中國加入國際羽聯後首次參加該項賽事。

  “當時的決(jue) 賽,我們(men) 第一天1:3落後印尼,第二天打他們(men) 4:1,總比分5:4反敗為(wei) 勝。當時很自豪,感覺到我們(men) 能夠為(wei) 祖國爭(zheng) 光,很不容易,而且當時是英國女王給我們(men) 發獎,就覺得中國人非常了不起。”

  兩(liang) 年後,中國女隊又首次在尤伯杯中折桂,並由此開啟了五連冠的征程。

  毫不誇張地說,王文教,就是中國羽毛球走向輝煌的奠基人,而“人民楷模”的稱號正是對其幾十年來心懷祖國、辛勤付出的最好褒獎。

  在得知獲得這一稱號後,王文教說:“感謝祖國還惦記著我,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因為(wei) 我年紀都大了,已經退休了。獲得國家的認可我非常激動,前幾天回到福建老家,鄉(xiang) 親(qin) 們(men) 都說家裏出了隻‘金鳳凰’。”

  如今的王文教,雖然離開國家隊一線多年,但他的愛國情懷、為(wei) 國爭(zheng) 光的精神,仍激勵著中國羽毛球隊年輕一代,向著中國體(ti) 育新的輝煌前進。

發布時間:2019年09月29日 10:57 來源:新華網 編輯:楊安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