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部:中國同世界共享機遇共謀發展——70年中國發展的世界意義⑤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東(dong) 方智慧”秉持公正合理、互商互諒、同舟共濟、互利共贏四大理念,為(wei) 全球治理變革、為(wei) 世界和平繁榮帶來新的滋養(yang)

  中國主張,八方響應,背後正是“中國同世界共享機遇、共謀發展”的理念和實踐

  中國的發展智慧植根於(yu) 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在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和拓展

  不久前,在一個(ge) 聚焦人類文明發展的國際論壇上,多位外國政要和專(zhuan) 家學者將目光投向中國,期待“美美與(yu) 共”的東(dong) 方智慧能更好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70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guan) 注中國發展奇跡背後的思想密碼。人們(men) 認識到,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有助於(yu) 解決(jue) 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正如比利時國王菲利普所說,“中國傳(chuan) 統的智慧思想和長遠眼光對解決(jue) 世界問題非常重要。”麵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東(dong) 方智慧”秉持公正合理、互商互諒、同舟共濟、互利共贏四大理念,為(wei) 全球治理變革、為(wei) 世界和平繁榮帶來新的滋養(yang) 。

  中國的發展智慧,有著深厚的文明底蘊。“和羹之美,在於(yu) 合異”。正如有學者總結的,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便是“和合”。“合”既意味著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更意味著相互交流、互利共贏。中國告訴世人“交得其道,千裏同好,固於(yu) 膠漆,堅於(yu) 金石”;中國努力與(yu) 其他國家一起開創互相尊重、攜手合作、共同發展的新局麵。從(cong) 東(dong) 非大地上的蒙內(nei) 鐵路,到丘陵莽原上建起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從(cong) 熙來攘往的中歐班列,到被稱為(wei) “絲(si) 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明珠”的中白工業(ye) 園,今天,共建“一帶一路”,為(wei) 世界經濟開啟了合作共贏的曆史新篇章。中國主張,八方響應,背後正是“中國同世界共享機遇、共謀發展”的理念和實踐。

  中國的發展智慧,有著豐(feng) 富的時代內(nei) 涵。新中國70年的探索和實踐,賦予“合”與(yu) “和”以新的內(nei) 涵。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就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後來這一原則逐漸成為(wei) 處理國際關(guan) 係的普遍準則。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也始終堅持和平共處,反對霸權主義(yi)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主席多次在重要國際場合強調,文明沒有高下、優(you) 劣之分,隻有特色、地域之別。不同文明、製度、道路的多樣性及交流互鑒可以為(wei) 人類社會(hui) 進步提供強大動力。

  中國的發展智慧,有著內(nei) 在的和平基因。如果說發展是世人的共同追求,那麽(me) 和平則是共同繁榮之基。有兩(liang) 個(ge) 故事,生動注解了中華民族崇尚和平的固有基因。一個(ge) 是在斯裏蘭(lan) 卡國家博物館,一塊用中文、泰米爾文、波斯文三種文字鐫刻的“鄭和碑”,無聲地講述著和平交往的故事;另一個(ge) 是在肯尼亞(ya) 馬林迪舊港,一座棧橋雖幾經修複、樣貌已改,但當地人還是喜歡稱之為(wei) “鄭和橋”,因為(wei) 鄭和曾在此登陸。當帆影遠去,鄭和卻被世人銘記,原因就在於(yu) ,“使用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中國深知“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不認同“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願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創造和平繁榮的美好未來。

  以研究“和平學”著稱的挪威奧斯陸大學國際關(guan) 係教授約翰·加爾通認為(wei) ,“以整體(ti) 意識、全球思維、人類情懷打量這個(ge) 世界,正是中國的大國外交提供的新‘世界觀’。”中國的發展智慧植根於(yu) 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在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和拓展。著眼未來,這樣一種發展哲學、這樣一種合作理念,將繼續為(wei) 創造一個(ge) 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發布時間:2019年09月25日 05:50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靳建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