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5日下午5時30分,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的崇文街派出所送走最後一名辦事群眾(zhong) ,老辦公樓“落鎖”。
5月16日上午8時30分,派出所新址辦公樓正式啟用。這個(ge) 與(yu) 新中國同齡、見證古城70年變化的派出所喬(qiao) 遷,讓從(cong) 警30多年的社區民警黃開亮充滿信心,“新環境,新起點,我們(men) 為(wei) 群眾(zhong) 辦事更要有新作為(wei) ”。
70年,中國人民走過了波瀾壯闊、驚天動地的豪邁曆程。從(cong) 一窮二白邁向全麵小康,從(cong) 百廢待興(xing) 邁向文明富強,中國社會(hui) 發生了滄海桑田、萬(wan) 象更新的巨大變遷。
70年篳路藍縷,70年櫛風沐雨。新中國持續推進社會(hui) 領域變革、堅定走向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呈現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hui) 大局穩定的良好局麵。中國成為(wei) 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
奮進新時代,逐夢新征程。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社會(hui) 和諧、鄉(xiang) 村和美、百姓和順的美好願景正成為(wei) 現實,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滄桑巨變——
社會(hui) 治理實現曆史性飛躍與(yu) 變革
回溯70年曆程,總有一些生動注腳,激蕩曆史、印證今昔。
中國警察博物館裏,一台上世紀50年代的八角形旋轉人口卡片櫃引人注目:重約50公斤,8個(ge) 箱口被一根銅軸貫穿,5萬(wan) 張人口信息卡片按姓氏分門別類存放。
新中國成立初期,年滿18周歲的城市常住人口根據規定應建立人口卡片。而70年後的今天,一個(ge) 全國統一的人口信息庫已加載了10多億(yi) 人口的戶籍資料信息。
——2019年9月6日淩晨,福建省漳州市人民醫院產(chan) 房。
一位新生兒(er) 的父親(qin) 正沉浸在初為(wei) 人父的喜悅中,他迫不及待地打開“閩政通”APP,拍照上傳(chuan) 他和愛人的身份證等資料,孩子的出生登記和戶口申報隨即完成。
從(cong) 手工記錄存放到現代化信息係統存儲(chu) ,從(cong) 窗口排隊到APP辦理,標注著一個(ge) 國家走向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的步步足跡,見證著時代變遷中百姓獲得感的持續增強。
70年來,經濟體(ti) 製深刻變革、社會(hui) 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國不斷推進社會(hui) 管理、社會(hui) 治理創新,實現巨大飛躍。
新中國成立,開辟中國社會(hui) 治理新紀元——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wei) 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製度基礎。大力革除舊社會(hui) 弊端,加快建立新社會(hui) 秩序,以強大管控能力、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成功地應對了各種困難與(yu) 考驗。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wei) 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通過最大限度把全社會(hui) 組織整合起來,形成最廣泛的社會(hui) 共同體(ti) ,凝聚起建設新中國的磅礴偉(wei) 力,改變了國家一窮二白的落後麵貌。
1954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此前後,國家出台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一係列法律法規,建立了城鄉(xiang) 基層社會(hui) 運行的組織係統與(yu) 製度基礎。
改革開放,中國社會(hui) 治理站到嶄新起點——
1978年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的曆史時期,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步入發展新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改善人民生活和促進社會(hui) 全麵進步,重視發揮市場和政府“兩(liang) 隻手”的作用,社會(hui) 運行進入活而有序的狀態。
各級政府注重履行“社會(hui) 管理”“公共服務”職能,突破城市“單位製”“街居製”的約束,有力推動和引導社會(hui) 流動,特別是人口在城鄉(xiang) 之間、農(nong) 村之間、城市之間以及企業(ye) 之間流動。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社會(hui) 治理進入加快發展的新時期——
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大力推進社會(hui) 治理領域改革創新,我國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取得曆史性成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ti) 現的是係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
這是中國社會(hui) 治理的理念之變——70年,逐步從(cong) 社會(hui) 管控、社會(hui) 管理向社會(hui) 治理轉變。
從(cong) 管理到治理這一字之差,成為(wei) 黨(dang) 和國家社會(hui) 治理理念深刻革命的生動寫(xie) 照,標誌著我們(men) 黨(dang) 對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治理規律的認識實現了新飛躍。
“這是從(cong) 傳(chuan) 統的社會(hui) 管控、社會(hui) 管理理念和思維向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現代社會(hui) 治理創新思想的重大飛躍,為(wei) 推進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理念引領。”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hui) 管理研究院院長魏禮群說。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社會(hui) 治理理念的創新正轉化為(wei) 社會(hui) 治理實踐的優(you) 勢,轉化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的思想自覺與(yu) 行動自覺。
作為(wei) 一個(ge) 近14億(yi) 人口、幅員遼闊的發展中大國,這個(ge) 成績來之不易:我國每10萬(wan) 人中發生命案數處於(yu) 世界最低水平;人民群眾(zhong) 對社會(hui) 治安滿意度達到95%以上。“平安中國”成為(wei) 一張亮麗(li) 的國家名片。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強調社會(hui) 治理既不能管得太死,也不能管得太鬆,必須剛柔並濟、寬嚴(yan) 適度,有力地推動社會(hui) 迸發活力又和諧有序運行。
這是中國發展的社會(hui) 麵貌之變——70年,逐步從(cong) 一窮二白向全麵小康轉變。
“那時候海南保亭地區的交通很落後,路上沒有什麽(me) 機動車,也沒有紅綠燈,車隨便開,也不需要交警在路麵指揮交通。”今年84歲的王大修,50多年前在當地交通部門工作,對當時的情況記憶猶新。
王大修描述的這段曆史,在現任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隊副大隊長曾繁江看來頗感陌生。曾繁江說:“現在,麵對越來越複雜的路麵交通情況,我們(men) 借助科技手段可以實現執勤執法、事故處理等實時動態監督。”
經濟社會(hui) 發展今非昔比。通過改善民生與(yu) 創新社會(hui) 治理,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形成良好社會(hui) 秩序,使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70年,中國創造了從(cong) 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ti) 小康和全麵小康的人間奇跡。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82萬(wan) 元;貧困人口從(cong) 1978年的7.7億(yi) 減少到2018年的1660萬(wan) 。九年義(yi) 務教育鞏固率達94.2%。建成了包括養(yang) 老、醫療、低保在內(nei) 的世界最大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基本養(yang) 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yi) 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yi) 人。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2018年的77歲。
社會(hui) 治理變革,是新中國發展曆史變革的縮影。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為(wei) 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社會(hui) 穩定功不可沒。
全麵貫徹總體(ti) 國家安全觀,堅決(jue) 捍衛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和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依法嚴(yan) 懲涉黑涉惡、涉槍涉爆、盜搶騙、黃賭毒、食藥環等領域突出違法犯罪,切實增強人民群眾(zhong) 安全感;有效應對各類社會(hui) 矛盾風險,統籌做好矛盾風險排查預警、防範化解、應對處置工作。
縱觀新中國70年社會(hui) 治理變革曆程,這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帶領全國人民堅定不移探索、開拓和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的過程。
在這艱苦卓絕的征程上,既有高歌猛進,也有曲折徘徊,更有飛躍變革,探索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治理之路。
堅定不移——
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治理之路
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每晚7點,一支由群眾(zhong) 組成的巡邏隊伍,身著統一服裝,在派出所民警帶領下,活躍在楓橋鎮大街小巷。所到之處,人們(men) 倍感安心。
他們(men) 有一個(ge) 響亮的名字——“紅楓義(yi) 警”。“紅”代表黨(dang) 建引領;“楓”代表“楓橋經驗”。
1963年,楓橋幹部群眾(zhong) 創造了“在黨(dang) 的領導下,發動和依靠群眾(zhong) ,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jue) ,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經驗。如今,黨(dang) 建引領成為(wei) 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靈魂,基層群眾(zhong) 、社會(hui) 力量廣泛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成為(wei) 鮮明特征。
56年慷慨激昂,“楓橋經驗”從(cong) 楓橋鎮發端,在全國開枝散葉、碩果累累,成為(wei) 社會(hui) 治理的典範。
中國社會(hui) 治理點多、麵廣、難度大。一個(ge) 近14億(yi) 人口的大國,治理沒有現成經驗可循。
曆史,總在變革中迸發前進的力量。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奮進求索,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治理之路。
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hui) 治理體(ti) 製”;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寫(xie) 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hui) 治理格局”,勾勒出社會(hui) 治理的和美景象,繪製出新時代的和諧畫卷。
從(cong) 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cong) “單位人”到“社會(hui) 人”,從(cong) 傳(chuan) 統的“熟人社會(hui) ”到當下的“陌生人社會(hui) ”,在中國社會(hui) 的曆史轉型大潮中,治理好這樣一個(ge) 人口大國絕非易事。
一本本從(cong) 新中國成立初期到上世紀90年代的戶口簿,靜靜地擺放在雲(yun) 南警察陳列室的玻璃展櫃裏。卷曲的邊角、泛黃的紙頁,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變遷……
“戶口登記從(cong) 城鄉(xiang) 二元分化到一元協同發展,戶口遷移從(cong) ‘農(nong) 轉非’的計劃指標到逐步放寬城鎮落戶門檻,無戶口人員從(cong) 祈盼政策鬆動到常態化登記解決(jue) ,戶籍製度的持續改革,是中國社會(hui) 治理演變的鮮活注腳。”雲(yun) 南省公安廳治安管理總隊總隊長徐誌勇說。
中國正在從(cong) 傳(chuan) 統社會(hui) 向現代社會(hui) 轉變。
70年,中國農(nong) 業(ye) 人口比重減少五成。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伴隨戶籍、土地、財政、教育、就業(ye) 、醫保和住房等一係列改革的深化,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速度明顯加快。
“中國社會(hui) 已從(cong) 農(nong) 民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nong) 業(ye) 社會(hui) 、鄉(xiang) 村社會(hui) ,逐步向工業(ye) 社會(hui) 和現代社會(hui) 轉變,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由封閉半封閉型社會(hui) 向開放型社會(hui) 轉變。”魏禮群說,“整個(ge) 社會(hui) 日益呈現多元化、複雜化、現代化的特征。”
社會(hui) 治理從(cong) 國家一元管理向多元社會(hui) 主體(ti) 共建共治共享轉變,這是大勢所趨。
在現代社會(hui) 治理中,政府是社會(hui) 治理的主導力量,但已不是社會(hui) 治理的唯一主體(ti) ,企事業(ye) 單位、社會(hui) 組織、城鄉(xiang) 社區居民組織、社會(hui) 公眾(zhong) 等都成為(wei) 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的重要力量。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推動社會(hui) 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把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成為(wei) 領導基層治理的堅強戰鬥堡壘,是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務。
堅持黨(dang) 建引領、鞏固黨(dang) 的執政基礎,是貫穿社會(hui) 治理的一條紅線——
“8年的違建,現在終於(yu) 拆掉了。”北京市豐(feng) 台區馬連道欣園東(dong) 路的居民範大媽指著路北側(ce) 的空地,連說“沒想到”。
一座長期租住近300人、安全隱患突出的“公寓樓”拆不動,因為(wei) 它剛好“騎”在兩(liang) 區交界線上,拆除工作要協調兩(liang) 區的多個(ge) 部門,難度大。北京開展“街鄉(xiang) 吹哨、部門報到”改革,街道吹響“跨區聯合哨”,兩(liang) 區執法部門相繼“報到”,多年頑疾被合力解決(jue) 。
群眾(zhong) 的訴求就是“哨聲”。拆除違建、解決(jue) 交通擁堵、清理“僵屍車”……“吹哨報到”重點是形成條塊合力,抓住黨(dang) 組織領導基層治理這條主線,逐步把公眾(zhong) 、社會(hui) 力量和黨(dang) 委政府的關(guan) 係從(cong) “站著看”變為(wei) “跟著幹”。
“街鄉(xiang) 吹哨、部門報到”是以黨(dang) 建為(wei) 引領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範例,其實質是城市基層從(cong) 傳(chuan) 統管理向現代治理轉變的係統性革命。
上世紀50年代初,“居委會(hui) 黨(dang) 建”應運而生;80年代中期,“社區”逐步形成,進入“街道社區黨(dang) 建”階段;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開啟“城市基層黨(dang) 建”創新發展階段,以街道社區黨(dang) 組織為(wei) 核心,有機聯結轄區單位、行業(ye) 及各領域黨(dang) 組織。
從(cong) 街道社區黨(dang) 建到城市基層黨(dang) 建,這是對黨(dang) 建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主動適應城市改革發展和城市基層治理的關(guan) 鍵之舉(ju) 。
時代雖然在變,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赤誠不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話擲地有聲——“人民群眾(zhong) 什麽(me) 方麵感覺不幸福、不快樂(le) 、不滿意,我們(men) 就在哪方麵下功夫。”
深圳市建設上千個(ge) 標準化黨(dang) 群服務中心打通基層治理“最後一公裏”,大連市西崗區組織發動離退休黨(dang) 員組建300多支服務隊伍入戶走訪掌握社情,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街道推進黨(dang) 組織延伸到網格……
以著力提升“政治領導力、組織覆蓋力、群眾(zhong) 凝聚力、社會(hui) 號召力、發展推動力、自我革新力”為(wei) 目標,將黨(dang) 的領導貫穿於(yu) 基層社會(hui) 治理各方麵全過程。
構築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hui) 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hui) 治理體(ti) 製——
建立完善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浙江續寫(xie) 好“楓橋經驗”新時代篇章;黑龍江大慶市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人民調解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河南南陽市創新發展“楓橋經驗”促進民族團結……推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加快社會(hui) 治安防控體(ti) 係建設,提高對動態環境下社會(hui) 治安的控製力。全國已建成各級綜治中心64.9萬(wan) 個(ge) ,其中省級綜治中心28個(ge) ,市、縣、鄉(xiang) 、村等四級綜治中心建成率分別達到了89.6%、94.6%、97.6%、93.7%。
人、地、物、事、組織等要素和服務納入網格,感知社會(hui) 最細微的變化。全國村(社區)共劃分網格257.3萬(wan) 多個(ge) ,有網格員429.8萬(wan) 人,北京等25個(ge) 省區市實現網格化服務管理全覆蓋,發現、分析、解決(jue) 、核實反饋問題,更加快捷準確。
加大社區服務體(ti) 係建設力度。全國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78.2%,農(nong) 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43.7%,社區對居民群眾(zhong) 的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
夯實多層次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救助困難群眾(zhong) 。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yang) 、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ye) 救助、臨(lin) 時救助為(wei) 主體(ti) ,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為(wei) 補充的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
構建統一指揮、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國家應急體(ti) 係。2018年4月16日,新組建的應急管理部掛牌,把13項與(yu) 應急響應有關(guan) 的職能進行整合和優(you) 化,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ti) 製建設提升到新高度。
……
共同參與(yu) 社會(hui) 建設、共同參與(yu) 治理活動、共同分享治理成果。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治理之路,推進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是一場深刻的社會(hui) 變革,也是一項長期的曆史任務。
隻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hui) 治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才能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
創新社會(hui) 治理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些剩下的食物是濕垃圾,裝在袋子裏。扔的時候,濕垃圾倒進濕垃圾桶,袋子要扔進幹垃圾桶。”上海市普陀區開開大樓小區的垃圾分類投放點,今年暑假迎來了20多名“小小誌願者”值守,家住該小區的小誌願者張天喻對垃圾如何投放很熟悉。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作為(wei) 一部地方性法規,2019年7月1日正式施行,垃圾分類投放正在改變居民以往“一包丟(diu) ”的習(xi) 慣。
上海,這座特大城市正以法治化、精細化、科學化的方式培養(yang) 居民垃圾源頭分類的習(xi) 慣。“針對特大城市管理需要,製定生活垃圾管理、食品安全、道路交通管理等法規,推動城市管理精細化和社會(hui) 治理創新。”上海市人大常委會(hui) 主任殷一璀說。
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必然是治理方式的現代化,從(cong) 單純行政手段向綜合運用各種方式方法轉變。
魏禮群說:“改革開放前,國家主要通過行政措施實現社會(hui) 的整合發展。改革開放後,逐步重視綜合運用經濟、法治、科技和必要的行政等多種手段,加強和創新社會(hui) 治理,不斷推進源頭治理、係統治理、依法治理、民主治理、綜合治理。”
一網聯通世界。當今,社會(hui) 治理正在步入“智治”階段——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利用互聯網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優(you) 勢,推進政府決(jue) 策科學化、社會(hui) 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會(hui) 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決(jue) 策施政。
每天清晨,四川省瀘州市公安局龍馬潭區分局紅星派出所民警郭奔上班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打開電腦,對大驛壩社區的23個(ge) 居民小區進行一次“鼠標巡邏”。
幾十年前騎車巡邏,現在依托智能化、大數據平台實現隨時調取圖像、掌握現場情況。社區警務室接入了瀘州市“智慧雲(yun) 護城牆”係統,成為(wei) 瀘州市治安防控體(ti) 係的智慧“防火牆”。
“每半個(ge) 小時,警務室值班民警就會(hui) 對重點區域開展一次‘鼠標巡邏’,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立刻通報處理。”郭奔說。
圖巡發現大量人員聚集,報告派出所趕赴現場查明原因,將糾紛雙方負責人帶離現場,及時有效處置;係統從(cong) 發現目標、人像盲比,到抓獲嫌疑人,僅(jin) 用不到半個(ge) 小時;電動車被盜,從(cong) 接警、視頻偵(zhen) 查,到抓獲嫌疑人僅(jin) 用3個(ge) 小時……高科技助力社會(hui) 治理,令人由衷感歎。
網絡時代,社會(hui) 治理方式正在從(cong) 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cong) 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從(cong) 單純的政府監管向更加注重社會(hui) 協同治理轉變。
在上海,用“繡花”精神交出一份特大城市精細化管理答卷——積極布局城市管理“神經元係統”,升級建設“城市大腦”,已建成1個(ge) 市數字化城市管理中心、16個(ge) 區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214個(ge) 街鎮網格化管理中心、5902個(ge) 居村工作站,實現城市管理公共空間全覆蓋;
在湖北,“智慧警務”建設,帶動形成互聯、互通的公安信息網,信息技術手段破案數占比持續達到80%以上;
在貴州,建設省、市、縣、鄉(xiang) 、村五級政務服務“一張網”,“一網通辦”全省事,政務服務網上可查詢和辦理事項達58.8萬(wan) 項;
在安徽合肥,企業(ye) 辦事“不求人”“少跑腿”、居民生活“一鍵通”、堵車與(yu) 上學等民生痛點逐步解決(jue) ,人工智能讓老百姓享受到越來越多“數字便利”;
……
作為(wei) 數字中國建設重頭戲,我國公共安全、社會(hui) 治理加快進入雲(yun) 時代。以信息化建設為(wei) 支撐,對城市監測預警、應急指揮、智能決(jue) 策、事件管理、協同聯動等實現綜合服務,讓社會(hui) 治理駛上“高速公路”,正在全國落地見效。
為(wei) 避免“神經末梢”問題上升到“中樞神經”層麵解決(jue) ,在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wei) 坐標,從(cong) 人民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打通“微循環”方麵,基層不斷創新實踐。
——社會(hui) 組織是基層社會(hui) 治理中最活躍的因子。我國社區社會(hui) 組織約40萬(wan) 個(ge) ,其中街道社區管理32.7萬(wan) 個(ge) ,成為(wei) 城鄉(xiang) 社區治理的“減壓劑”、完善社區服務體(ti) 係的“填充劑”。社區居委會(hui) 、社會(hui) 工作者、社會(hui) 組織“三社聯動”,為(wei) 社區提供服務、化解矛盾。
——全國共有人民調解委員會(hui) 75萬(wan) 多個(ge) ,人民調解員300多萬(wan) 人。去年調解各類矛盾糾紛953.2萬(wan) 件。到2022年,將基本形成以人民調解為(wei) 基礎,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ye) 性專(zhuan) 業(ye) 性調解、司法調解優(you) 勢互補、有機銜接、協調聯動的大調解工作格局。
——誌願服務是社會(hui) 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全國誌願服務信息係統注冊(ce) 誌願者超過1億(yi) 人,記錄誌願服務時間超過12億(yi) 小時。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虛擬空間不是虛假空間。
提升網絡空間綜合治理能力,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ti) 係,營造出清朗的網絡空間——
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加大依法管理網絡力度,加快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ti) 製。
製定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為(wei) 依法治網、辦網、用網提供基本依據;從(cong) 打擊網絡電信詐騙到開展“淨網”“劍網”“清源”“護苗”等係列專(zhuan) 項治理行動,懲治網絡犯罪決(jue) 不手軟;針對侵犯公民個(ge) 人信息的違法行為(wei) ,多部門協作配合,形成治理合力,有力築牢公民個(ge) 人信息防護牆……從(cong) 源頭治理抓起,解決(jue) 突出問題,網絡空間日益清朗。
聯合整治炒作明星緋聞隱私和娛樂(le) 八卦、約談自媒體(ti) 平台、將違規網絡主播納入跨平台黑名單;網絡社會(hui) 組織“同心圓”工程在各地深入開展,有力推動互聯網行業(ye) 自律……依法管網治網進一步加強,網絡生態日趨好轉。
從(cong) 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到人人參與(yu) 、人人盡力、人人享有,“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hui) 治理格局正將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向新境界——
從(cong) “小腳偵(zhen) 緝隊”到安保誌願者“朝陽群眾(zhong) ”,從(cong) “刷牆貼通知”到“互聯網+社區治理”,更多新鮮血液注入協管共管隊伍,從(cong) 城市到鄉(xiang) 村,從(cong) 現實世界到虛擬空間,“平安中國”打通“最後一公裏”。
從(cong) “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聯合懲戒大格局逐步形成,到“好家風建設”“美德在農(nong) 家”活動在各地興(xing) 起,再到“最美媽媽”“最美逆行者”“最美孝心少年”獲千萬(wan) 網民點讚,向上向善的力量是對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生動演繹。
累計製發超過18億(yi) 張二代身份證,其中異地辦理1000多萬(wan) 張;實施《居住證暫行條例》,徹底告別“暫住證”時代;“最多跑一次”“馬上辦”“網上辦”,公平高效的政務服務讓群眾(zhong) 成為(wei) 最大受益者。
全國法院累計發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1200多萬(wan) 例,300多萬(wan) “老賴”迫於(yu) 信用懲戒壓力履行義(yi) 務。
重點推進市域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作為(wei) 切入點和突破口,打造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前線指揮部”,使市域成為(wei) 風險隱患解決(jue) 在萌芽、基層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層級。
加強和改進鄉(xiang) 村治理——到2020年,鄉(xiang) 村治理體(ti) 係進一步完善;到2035年,黨(dang) 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xiang) 村治理體(ti) 係更加完善,鄉(xiang) 村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基本實現現代化。
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ti) 係建設——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蓋城鄉(xiang) 、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ti) 係;到2035年,基本形成與(yu)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hui) 基本建成目標相適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ti) 係。
一串串數據、一項項成果,印證70年來社會(hui) 治理的發展進步。
“社會(hui) 治理是一門科學。”處理好治理與(yu) 民生的關(guan) 係,從(cong) 源頭減少社會(hui) 矛盾;處理好活力與(yu) 秩序的關(guan) 係,實現社會(hui) 有序運行與(yu) 活力迸發相統一、相協調;處理好法治與(yu) 德治的關(guan) 係,強化法治保障、弘揚社會(hui) 正氣。
70年,民生加快改善,社會(hui) 治理不斷完善,“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理念閃耀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時代答卷上。
從(cong) 2020年到2035年,現代社會(hui) 治理格局將基本形成,社會(hui) 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未來可期,一個(ge) 更加穩定、平安、和諧的中國正在向我們(men) 走來……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