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馬海德 資料圖片
“秉博愛之心,施精湛之術,辨證有方,活人無算。國初首入華籍,更殫厥心,遍馳其跡,傾(qing) 力於(yu) 防治麻風之鴻業(ye) ,澤被杏林。”《百位共產(chan) 黨(dang) 人百篇小傳(chuan) 》如是評價(jia) 馬海德。
馬海德,是第一位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外國人,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位加入中國籍的原外籍公民,他在中國度過了55個(ge) 春秋,以崇高的國際主義(yi) 精神和精湛的醫術,將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奉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e) 和建設事業(ye) 。
2009年,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馬海德被評為(wei) “一百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馬海德原名喬(qiao) 治·海德姆,1910年9月26日出生在美國紐約州布法羅市。1933年11月,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喬(qiao) 治聽說在上海一帶流行著一種東(dong) 方熱帶病,他下決(jue) 心越過重洋,到中國為(wei) 苦難的人民解除病痛。在上海,他結識了宋慶齡、史沫特萊等進步人士。在他們(men) 的影響下,他知道了中國還有另外一個(ge) 世界:那就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和他們(men) 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他開始投身革命活動,他的診所常常成為(wei) 共產(chan) 黨(dang) 地下工作人員聯絡和開會(hui) 的地方。
1936年,在宋慶齡的推薦下,兩(liang) 個(ge) 外國人出現在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最高指揮部駐地。一位名叫埃德加·斯諾,另一位名叫喬(qiao) 治·海德姆。幾個(ge) 月後,斯諾完成了采訪,離開陝北,之後寫(xie) 出了轟動世界的《紅星照耀中國》。而喬(qiao) 治·海德姆則自願留在了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成為(wei) 紅軍(jun) 的衛生部顧問。
1937年2月,馬海德經吳亮平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正如他說的,“從(cong) 此我能夠以主人翁的身份,而不是作為(wei) 一個(ge) 客人置身於(yu) 這場偉(wei) 大的解放事業(ye) 之中,我感到極大的愉快。”
當年年底,他回延安籌建陝甘寧邊區醫院。為(wei) 了更好地接近邊區人民,他不僅(jin) 很快學會(hui) 了中國普通話和陝北的方言,而且把自己原來的美國名字喬(qiao) 治·海德姆改成了中國名字馬海德,既增加了邊區回族同胞姓氏中常見的“馬”字,又保留了原來美國姓海德的字音。
寒來暑往。他以崇高的國際主義(yi) 精神和精湛的醫術為(wei) 解放區軍(jun) 民服務,並在對外交往中作出了卓越貢獻。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馬海德加入了中國國籍,他深深地為(wei) 自己成為(wei) 新中國公民而自豪。1950年,他被任命為(wei)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顧問。很快,馬海德協助組建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致力於(yu) 我國性病、皮膚病和麻風病防治與(yu) 研究工作,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成就。在他和廣大醫務人員的努力下,中國終於(yu) 在60年代初取得了基本上消滅性病的震驚世界的成就。
而對於(yu) 令人生畏的麻風病,馬海德則根據中國國情,將麻風病傳(chuan) 統的住院隔離治療辦法改變為(wei) 社會(hui) 防治,並於(yu) 1980年把國外治療麻風病的新技術——強殺菌聯合藥療引進到中國,大大提高了療效。新的藥療方法在1986年年底在各地得到推廣,大大加快了消滅麻風病的進程。中國麻風病人已從(cong) 1949年的50萬(wan) 人,減少到7萬(wan) 人。他還想到中國17萬(wan) 因麻風病致殘者的康複問題,以及麻風病防治人員的培訓、提高問題。他在晚年還在為(wei) 此奔波勞碌。
馬海德晚年身患癌症,但他一直頑強地堅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1988年10月3日,馬海德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根據他本人遺願,他的骨灰一部分安置在北京的革命公墓,一部分撒在中國的延河裏,還有一部分由他的國外親(qin) 屬帶回美國家鄉(xiang) 。
馬海德臨(lin) 終前說:“如果讓我重新開始生活,我還是要選擇這條道路,這是毫無疑問的。”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