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偉大成就使我們堅定文化自信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執行院長 楊鳳城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自信的中國擁抱多彩的世界。日前,第八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展出五大洲共113個(ge) 國家595位美術家的640件(組)作品。本屆“多彩世界與(yu) 共同命運”的展覽主題,非常適合北京雙年展獨有的特性:參與(yu) 國家多、參展藝術家多、作品體(ti) 量大、展示空間整體(ti) 統一,創新性、國際性、民族性兼備。圖為(wei) 市民前往展覽感受藝術魅力。趙承順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95周年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全黨(dang) 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從(cong) 新中國70年的曆史發展看,文化自信是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持續提升的結果,是中華民族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也更有能力和信心實現民族複興(xing) 的時代要求,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長期以來探索文化建設與(yu) 發展的理論與(yu) 實踐結果。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翻開了中國曆史新的一頁,其中包括文化轉型與(yu) 重建。然而,近代以來中國積貧積弱、任人欺淩的曆史剛剛終結,長期戰亂(luan) 留下來的是一個(ge) 滿目瘡痍、貧困落後的農(nong) 業(ye) 國家。把一個(ge) 落後的農(nong) 業(ye) 國建成一個(ge) 工業(ye) 國,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強大國防,是壓倒一切的優(you) 先任務。為(wei) 了這一目標的實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帶領全國人民選擇了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文化在這個(ge) 過程中的作用,是配合和促進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與(yu) 建設事業(ye) 。

  經過30年努力,中國終於(yu) 建立起一個(ge) 比較完整的工業(ye) 體(ti) 係和鞏固的國防,從(cong) 而更有尊嚴(yan) 地屹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但是,與(yu) 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依然貧困落後。為(wei) 了趕上時代,通過改革開放加快現代化成為(wei) 必然的選擇。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發展才是硬道理,成為(wei) 黨(dang) 內(nei) 外共識。構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wei)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又經過30多年心無旁騖、埋頭苦幹,中國成功實現從(cong) 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曆史性飛躍,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進入中高等收入國家行列,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居於(yu) 世界前列,正闊步行進於(yu)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征途上。時代在發展,文化地位與(yu) 作用在變化,人們(men) 看待文化的立場與(yu) 態度也與(yu) 時俱進。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是一個(ge) 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不斷發展和健全的時代,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社會(hui) 階層的多樣化、利益與(yu) 審美的多元存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是一個(ge) 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時代,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將更深地融入全球體(ti) 係,不同文明文化間的交流互鑒將更上一層樓;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意味著中華民族正處在強起來的偉(wei) 大曆史性飛躍中,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從(cong) 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自豪、自信。

  在這樣的時代坐標下,人們(men) 對文化作用的新認知不斷形成。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靈魂和立於(yu) 當今激蕩世界的根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個(ge) 民族的複興(xing) 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xing) 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文化地位與(yu) 作用如此重要,呼喚著文化自覺與(yu) 文化自信;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巨大成功帶來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為(wei) 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實基礎,催生著文化自信。可以說,文化自信是新中國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也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時代。從(cong) 人類曆史特別是戰後的國際經驗看,一個(ge) 強國,首先是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接著是軍(jun) 事實力的壯大,最後是文化影響力的持續。在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yu) 軍(jun) 事實力相當的情況下,比拚的恐怕就是文化影響力了。換言之,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zheng) 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當然包括文化強國這一內(nei) 涵,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強調的:“中國人民不僅(jin) 將為(wei) 人類貢獻新的發展模式、發展道路,而且將把自己在文化創新創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獻給世界。”

  正是從(cong) 國際國內(nei) 的宏闊視野出發,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高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二

  無論就曆史還是現實而言,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都是最有資格最有底氣堅定文化自信的民族和政黨(dang) 之一。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影響深遠,構成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延續和發展的精神支柱、精神標識。以儒學為(wei) 主體(ti) 、儒佛道共構、法家墨家兵家等百家爭(zheng) 鳴,詩詞歌賦書(shu) 畫小說等百花齊放,共同鑄就了人類文化史上一座璀璨奪目的豐(feng) 碑。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含有的豐(feng) 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可以為(wei) 後人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無疑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nei) 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

  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人民進行偉(wei) 大鬥爭(zheng) 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引以為(wei) 豪因而自信的又一精神力量源泉。在風雨如磐、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zheng) 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之所以在挫折中不斷奮起,浴火重生,靠的就是信仰堅定,就是敢為(wei) 人先、不怕犧牲、大公無私、革命必勝的信念信心。從(cong) “紅船精神”、井岡(gang) 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到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構成了紅色精神譜係。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價(jia) 值追求,以紅色精神為(wei) 靈魂的革命文化,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wei) 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cong) 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實踐源泉和現實基礎。在70年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建設和改革曆程中,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偉(wei) 大實踐中,形成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理論成果,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指導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事業(ye) 取得非凡成就;在70年曆程中先後凝成的艱苦奮鬥、勵精圖治、清正廉潔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yu) 時俱進、改革創新精神,展示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人民的品格和形象;70年間產(chan) 生的一批優(you) 秀文藝作品,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產(chan) 生的大批現實主義(yi) 優(you) 秀作品和對各種文藝新形式的先鋒探索,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創新力;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在教育、科技、哲學社會(hui) 科學、體(ti) 育等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證明著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的建設成就和實力。

  時代永遠是文化創新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帶來了中國曆史上最為(wei) 廣泛而深刻的社會(hui) 變革,進行著人類曆史上最為(wei) 宏大而獨特的創新,從(cong) 而為(wei) 當代中國文化創新創造、為(wei) 學術藝術繁榮提供了強大動力、廣泛課題和廣闊空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曆史表明,社會(hui) 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一定是需要思想而且能夠產(chan) 生思想的時代。中國人民有足夠的底氣、資格、理由堅定文化自信,不負這個(ge) 時代。

  

  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從(cong) 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li) 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文化強國是其中應有之義(y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而堅定文化自信,是堅持並走好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必備前提。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內(nei) 涵豐(feng) 富,可以從(cong) 各個(ge) 方麵加以考察,但最重要的是幾種關(guan) 係的處理,尤其是一元與(yu) 多元、古與(yu) 今、中與(yu) 外的關(guan) 係。

  總結新中國70年文化建設經驗,一元主導與(yu) 多樣化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中首先要處理好的關(guan) 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的最重要體(ti) 現。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自信首先表現於(yu) 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yi) 指導地位不動搖,堅信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的科學性和真理性,沒有馬克思主義(yi) 指導,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就會(hui) 失去指南、迷失方向。在馬克思主義(yi) 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必須有主體(ti) 有主旋律,這就是弘揚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wei) 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為(wei) 社會(hui) 發展和人民精神生活提供正能量。隻有如此,才能保證文化為(wei) 人民服務、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服務的方向。另一方麵,在唱響主旋律的同時,還要有足夠的自信倡導文化的多樣化發展。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需求是複雜多樣的,隻有“百花齊放、百家爭(zheng) 鳴”才是真正的文化繁榮。從(cong) 價(jia) 值追求到審美偏好再到表達形式高度同質化的單一文化結構,既不符合精神生產(chan) 規律也被實踐證明為(wei) 脆弱易潰。文化自信的應有之義(yi) ,就是以寬廣胸懷,包容和引導出於(yu) 知識追求和審美偏好的文化創作與(yu) 傳(chuan) 播,支持和鼓勵思想創新理論創新,促成一元主導多元和諧共存的穩定的文化結構與(yu) 格局。

  古為(wei) 今用、洋為(wei) 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文明既需要薪火相傳(chuan) 、代代守護,也需要與(yu) 時俱進、推陳出新。對待傳(chuan) 統文化,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偽(wei) 存真的基礎上,要自信而自豪地采取兼收並蓄的態度,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yu) 當代文化相適應、與(yu) 現代社會(hui) 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jia) 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為(wei) 中華民族也為(wei) 人類前進和發展提供精神指引。

  當今世界是一個(ge) 開放的互聯互通的世界。自我封閉、夜郎自大沒有任何前途。毛澤東(dong) 同誌曾講,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也指出,對人類創造的有益的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我們(men) 應該吸收借鑒,但不能把一種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當成“唯一準則”。同時,他還強調,一些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可以用來說明一些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曆程,在一定地域和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們(men) 套在各國各民族頭上、用它們(men) 來對人類生活進行格式化,並以此為(wei) 裁判,那就是荒謬的了。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自信,首先表現於(yu) 立足中國,體(ti) 現中國本位、中國底色、中國風格,進行具有主體(ti) 性、原創性的文化創造創新。這並非意味著封閉或拒斥外來文化,相反,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吸收一切外來優(you) 秀思想文化恰恰是文化自信的表現,中國本位強調的是中華文化立場的重要性,強調的是立足本來、吸收外來、麵向未來,即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曆史、把握當代,關(guan) 懷人類、麵向未來的思路,體(ti) 現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努力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努力創作同我們(men) 這個(ge) 文明古國、我們(men) 這個(ge) 蓬勃發展的國家相匹配的優(you) 秀文化作品,這是中華文化實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體(ti) 現。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中華文化一定能夠走向繁榮和複興(xing) ,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發布時間:2019年09月20日 11:23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靳建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