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和啟示——光輝的曆程 深刻的啟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韓保江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內(nei) 容提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dang) 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我國取得輝煌經濟發展成就的重要經驗和啟示是:堅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為(wei) 經濟發展提供根本保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優(you) 越性;堅持創新發展理念,不斷引領發展邁上新台階;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增添動力;尊重人民群眾(zhong) 首創精神,依靠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創造發展奇跡。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從(cong) 此成為(wei) 國家和社會(hui) 的主人。但那時,國家一窮二白,百廢待興(xing) ,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普遍過著貧困的生活。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dang) 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製造業(ye) 第一大國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加大,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70年經濟發展的曆程,積累了諸多重要經驗,為(wei) 我們(men) 在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啟示。

  堅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

  堅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是實現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從(cong) 新中國成立伊始提出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構建獨立自主、門類齊全的工業(ye) 體(ti) 係,到改革開放後大力推進新型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再到新時代提出以新發展理念統領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men) 黨(dang) 總能順應時代潮流,為(wei) 我國現代化進程和經濟發展指明方向。從(cong) 推動勞動、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各種生產(chan) 要素優(you) 化配置,到調動全國各族人民加快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我們(men) 黨(dang) 總能發揮其他政治力量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此,習(xi) 近平同誌指出,“我們(men) 黨(dang) 要帶領13億(yi) 多人民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必須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黨(dang) 領導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觀念、體(ti) 製、方式方法,提高黨(dang) 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製定政策、推進改革的能力,為(wei) 發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曆史和現實一再證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guan) 鍵在黨(dang)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最大優(you) 勢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堅持黨(dang) 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黨(dang) 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dong) 同誌指出,我們(men) 應當“在革命勝利以後,迅速地恢複和發展生產(chan) ,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yi) ,使中國穩步地由農(nong) 業(ye) 國轉變為(wei) 工業(ye) 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ge) 偉(wei) 大的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鄧小平同誌指出,“社會(hui) 主義(yi) 同資本主義(yi) 比較,它的優(you) 越性就在於(yu) 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作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經濟製度的內(nei) 在要求,公有製為(wei) 主體(ti) 為(wei) 實現“全國一盤棋”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為(wei) 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作出了重要貢獻。人民民主專(zhuan) 政的國體(ti) 、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的政體(t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多黨(dang) 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以及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確保了全國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體(ti) 現了民主與(yu) 集中的統一,能夠促進各級黨(dang) 政部門高效落實既定決(jue) 策。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堅持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優(you) 越性,是新中國快速推進工業(ye) 化並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重要保證。習(xi) 近平同誌指出,“我們(men) 最大的優(you) 勢是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men) 成就事業(ye) 的重要法寶。”當前,世界正處於(yu)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麵臨(lin) 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抓住發展機遇、戰勝風險挑戰,仍然需要充分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優(you) 越性。

  堅持創新發展理念

  “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新中國成立70年的經濟發展成就充分印證了這一重要論斷。1958年5月,黨(dang) 的八屆二中全會(hui) 通過的“鼓足幹勁,力爭(zheng) 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總路線,是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史上發展理念的一次重大創新。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誌指出,“我們(men) 是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優(you) 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hui) 生產(chan) 力以舊社會(hui) 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按照曆史唯物主義(yi) 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江澤民同誌指出,“必須把發展作為(wei) 黨(dang) 執政興(xing) 國的第一要務”。胡錦濤同誌指出,“努力實現以人為(wei) 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進一步創新發展理念,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習(xi) 近平同誌指出,“這五大發展理念不是憑空得來的,是我們(men) 在深刻總結國內(nei) 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國內(nei) 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們(men) 黨(dang) 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也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這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nei) 在聯係的集合體(ti) ,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個(ge) 發展理念貫徹不到位,發展進程都會(hui) 受到影響。全黨(dang) 同誌一定要提高統一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黨(dang) 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是跨越關(guan) 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我國經濟發展高質量特征日益明顯。

  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改革方向

  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是實現經濟發展的“關(guan) 鍵一招”。習(xi) 近平同誌指出,“經濟發展就是要提高資源尤其是稀缺資源的配置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投入生產(chan) 盡可能多的產(chan) 品、獲得盡可能大的效益。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隨著經濟體(ti) 製從(cong) 計劃經濟轉變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從(cong) “基礎性”轉變為(wei) “決(jue) 定性”,生產(chan) 要素配置效率不斷提高,為(wei) 我國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高儲(chu) 蓄率引致高資本形成率,為(wei) 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資本。中國人曆來具有儲(chu) 蓄的傳(chuan) 統,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儲(chu) 蓄率總體(ti) 保持在較高水平,使投資成為(wei) 驅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農(nong) 村富餘(yu) 勞動力為(wei) 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豐(feng) 厚的人力資本,帶來了巨大的人口紅利。全要素生產(chan) 率不斷提高,為(wei) 我國經濟發展提供綜合動力。我們(men) 充分發揮價(jia) 格機製、競爭(zheng) 機製的作用,通過建設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使交易成本不斷降低。堅持和完善公有製為(wei) 主體(ti) 、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不斷深化國有企業(ye) 改革,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積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製改革,市場主體(ti) 的活力得到有效激發。

  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1956年4月,毛澤東(dong) 同誌在《論十大關(guan) 係》中指出,“我們(men) 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dong) 西都要學。”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同誌指出,“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yi) ,任何一個(ge) 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guan) 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對外開放被確立為(wei) 我國的基本國策。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曆程充分證明,對外開放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們(men) 積極引進和利用國際上的先進管理經驗、科學技術和資本,堅持利用好國際國內(nei) 兩(liang) 個(ge) 市場、兩(liang) 種資源,彌補國內(nei) 資本和技術缺口,充分發揮比較優(you) 勢,有力推動了我國工業(ye) 化進程。今後,應充分吸取發達國家工業(ye) 化的經驗教訓,充分利用我國擁有完整工業(ye) 體(ti) 係的比較優(you) 勢,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ye) 和實體(ti) 經濟,注重實體(ti) 經濟與(yu) 虛擬經濟、製造業(ye) 與(yu) 服務業(ye) 協調發展。

  堅持依靠人民群眾(zhong)

  堅持依靠人民群眾(zhong) ,我國經濟發展就擁有源源不竭的動力。“一五”時期,“每一秒鍾都為(wei) 創造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而勞動”——這樣充滿時代精神的口號,反映了五年計劃的宏偉(wei) 目標轉化為(wei) 千百萬(wan) 職工的實際行動,鼓舞著中國工人階級忘我地為(wei) 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工業(ye) 化而奮鬥。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同樣離不開人民群眾(zhong) 的首創精神和偉(wei) 大創造。鄧小平同誌指出,“農(nong) 村搞家庭聯產(chan) 承包,這個(ge) 發明權是農(nong) 民的。農(nong) 村改革中的好多東(dong) 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men) 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wei) 全國的指導”“鄉(xiang) 鎮企業(ye) 容納了50%的農(nong) 村剩餘(yu) 勞動力。那不是我們(men) 領導出的主意,而是基層農(nong) 業(ye) 單位和農(nong) 民自己創造的。”習(xi) 近平同誌指出,“40年來,中國人民勇於(yu) 探索、真抓實幹,憑著一股開拓創新的拚勁,一股自力更生的韌勁,把中國建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中國的麵貌、中國人民的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今天,是中國人民幹出來的!”正是因為(wei) 始終尊重人民群眾(zhong) 的首創精神,依靠廣大人民群眾(zhong) 進行偉(wei) 大創造,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men) 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曆程,創造了舉(ju) 世矚目的發展奇跡。

發布時間:2019年09月19日 13:59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靳建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