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ju) 首不見禿頭山,下看不見飛沙灘,上路不被太陽曬,樹林裏麵找村莊。”作為(wei) 國家級生態縣,今日的福建省漳州市東(dong) 山島,當年穀文昌老書(shu) 記描繪的願景早已變為(wei) 現實。
如今林綠島美的東(dong) 山,有一段難以想象的困苦過往。“春夏苦旱災,秋冬風沙還;一年四季裏,月月都有災。”當地諺語裏描繪的景象,是穀文昌初到東(dong) 山之所見。
1950年,穀文昌隨軍(jun) 解放東(dong) 山縣,先後擔任城關(guan) 區區委書(shu) 記、縣委組織部部長、縣長、縣委書(shu) 記等職務。彼時東(dong) 山,一年有多半時間刮6級以上大風,全島森林覆蓋率僅(jin) 為(wei) 0.12%。由於(yu) 風沙之害,東(dong) 山百業(ye) 凋敝,有種無收,連生存都成為(wei) 奢望。
“不製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穀文昌立下錚錚誓言,帶領東(dong) 山幹部群眾(zhong) 踏上了鬥沙治災的征程。
“築堤攔沙、種草固沙、造林防沙”,經調查研究,東(dong) 山形成初步治沙方案。然而種樹不易、規律難尋,自1954年起,東(dong) 山先後8次大規模植樹,均以失敗告終。
“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men) 的工作。”麵對困難,穀文昌沒有絲(si) 毫畏縮退卻。1958年春天,9株木麻黃樹苗成功活了下來。“有九棵,就有九百棵、九千棵、九萬(wan) 棵,就能綠化全東(dong) 山。”蹲在成活的木麻黃前,穀文昌心頭泛起了綠色希望。
迅速組建由領導幹部、林業(ye) 技術員、老農(nong) “三結合”的試驗小組,穀文昌親(qin) 任組長。實行“旬旬造林”試驗辦法,種下20多畝(mu) 試驗林,研究木麻黃的生長習(xi) 性。
經過夜以繼日的觀察與(yu) 總結,分析風向、風力、濕度等因素,他們(men) 終於(yu) 掌握了木麻黃的種植技術要點。
1958年12月20日,穀文昌召開萬(wan) 人大會(hui) ,再次向全縣人民發出動員:“上戰禿頭山,下戰飛沙灘,綠化全海島,建設新東(dong) 山。”
經過全縣人民的不懈努力,僅(jin) 1958年一年,東(dong) 山便完成荒山造林4.3萬(wan) 畝(mu) 、沙荒造林2.78萬(wan) 畝(mu) ,成活率高達80%以上。1964年穀文昌調離東(dong) 山時,全縣已營造3萬(wan) 多畝(mu) 防風固沙林、6萬(wan) 多畝(mu) 水土保持林、201條林帶。
人生一粒種,滿山木麻黃。1981年1月30日,當穀文昌逝世的消息傳(chuan) 回東(dong) 山時,東(dong) 山人民泣不成聲。從(cong) 此每逢清明、春節敬祖,當地百姓總是“先祭穀公,後祭祖宗”。這位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共產(chan) 黨(dang) 人,在人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feng) 碑。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