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崢嶸歲月|中華民族大家庭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圖為(wei) 1955年10月1日,新疆各族人民歡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新華社發

圖為(wei) 1955年10月1日,新疆各族人民歡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新華社發

  1955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個(ge) 省級民族自治地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宣布成立。到1965年,加上新中國成立前就已經成立的內(nei) 蒙古自治區,我國一共建立了五個(ge) 民族自治區。

  在統一共和國的框架內(nei)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是新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製度。在起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共同綱領》時,考慮到我國漢族占人口的絕大多數,各民族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中共中央決(jue) 定在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製度。

參加“民族情 雪域行”活動的民族團結形象代表在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廣場合影(2012年9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參加“民族情 雪域行”活動的民族團結形象代表在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廣場合影(2012年9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共同綱領》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nei) 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wei) 各民族友愛合作的大家庭。”“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guan) ”。1952年2月政務院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對民族自治地方的設立及行政地位做了規定。

  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和一整套符合實際的民族政策的實施,為(wei) 處於(yu) 遊牧狀態的少數民族定居下來過上文明幸福的生活提供了條件。世世代代遊獵的鄂倫(lun) 春人,建立了定居地,快樂(le) 地搬進了新房。長期過著老林棲身、獸(shou) 皮遮體(ti) 、野果充饑悲慘生活的苦聰人,走出林海,落戶定居。

在北京中央民族學院(現為(wei) 中央民族大學)學習(xi) 的少數民族學生在校園內(nei) 歡舞(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傅軍(jun)  攝

在北京中央民族學院(現為(wei) 中央民族大學)學習(xi) 的少數民族學生在校園內(nei) 歡舞(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傅軍(jun) 攝

  為(wei) 了培養(yang) 少數民族幹部,政務院於(yu) 1950年11月通過了《培養(yang) 少數民族幹部試行方案》和《籌辦中央民族學院試行方案》。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學院正式開學,各地也都建立起民族學院。少數民族幹部源源不斷地走上各級領導崗位。經過黨(dang) 和政府的努力,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guan) 係開始形成,民族地區的社會(hui) 經濟文化都有了很大進步。

中央民族學院(現為(wei) 中央民族大學)的學生在上課(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鄭小箴 攝

中央民族學院(現為(wei) 中央民族大學)的學生在上課(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鄭小箴 攝

苦聰姐妹張民勒(前右,時年10歲)和張民鬆(前左,時年8歲)和同學們(men) 在雲(yun) 南省者米鄉(xiang) 下納咪小學內(nei) 上課(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 攝

  苦聰姐妹張民勒(前右,時年10歲)和張民鬆(前左,時年8歲)和同學們(men) 在雲(yun) 南省者米鄉(xiang) 下納咪小學內(nei) 上課(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 攝

發布時間:2019年09月16日 14:22 來源:新華社 編輯:靳建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