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跡中國——70年中國麵貌變遷述評之一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國家和人民麵貌發生深刻改變。“中國麵貌”係列述評,反映經濟建設、社會(hui) 發展、民生改善、民主法治、生態環保、開放合作等各個(ge) 領域的深刻變遷,展現輝煌成就,揭示寶貴經驗,彰顯中華民族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昭示中華民族闊步邁向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光明前景。

車輛行駛在南京長江大橋上(2018年12月29日無人機拍攝)。2018年12月29日,曆經26個(ge) 月封閉維修的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恢複通車。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車輛行駛在南京長江大橋上(2018年12月29日無人機拍攝)。2018年12月29日,曆經26個(ge) 月封閉維修的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恢複通車。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8月27日拍攝的檢修期間的“中國天眼”。截至目前,被譽為(wei) “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已發現132顆優(you) 質的脈衝(chong) 星候選體(ti) ,其中有93顆已被確認為(wei) 新發現的脈衝(chong) 星。新華社記者 歐東(dong) 衢 攝

  8月27日拍攝的檢修期間的“中國天眼”。截至目前,被譽為(wei) “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已發現132顆優(you) 質的脈衝(chong) 星候選體(ti) ,其中有93顆已被確認為(wei) 新發現的脈衝(chong) 星。新華社記者 歐東(dong) 衢 攝

  70年,在漫長的人類曆史長河中,分量有多重?

  一個(ge) 民族,迎來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

  一個(ge) 國家,經曆了從(cong) 封閉到開放、從(cong) 傳(chuan) 統走向現代的深刻演變;

  14億(yi) 人民,在擺脫貧困、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時代征程上奮發前進。

  70年波瀾壯闊,古老的東(dong) 方大國煥發出朝氣蓬勃的全新麵貌,正在書(shu) 寫(xie) 新的奇跡篇章。

  從(cong) 傳(chuan) 統步入現代,中國創造發展奇跡

  一座橋,承載一個(ge) 多世紀以來中國人聯通南北的夢想。

  清末民初,鐵路在南京被長江阻隔。內(nei) 憂外患、政權更迭的中國,始終未能跨越天塹。

  1968年,經過10年設計論證、艱苦奮戰,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liang) 用橋梁——南京長江大橋正式通車,京滬大動脈自此打通。

  奇跡在發展中不斷書(shu) 寫(xie) 。2011年,南京長江大橋上遊,高速鐵路橋大勝關(guan) 長江大橋開通運營。6年後,“複興(xing) 號”高鐵從(cong) 這裏經過,北京到上海的單程時間壓縮到4.5小時。

  千裏京滬,從(cong) 此一日往返!

  一座橋,也見證著一個(ge) 家庭越過越好的日子。

  1985年,羅儉(jian) 參加工作,負責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養(yang) 護。他的父親(qin) 曾參加大橋建設,如今,他的兒(er) 子也進入南京橋工段,成為(wei) 一名線路工。

  “結婚、生子、買(mai) 房、買(mai) 車……我養(yang) 護大橋一輩子,大橋也見證了我們(men) 一家生活的變化。”羅儉(jian) 說。

  家國相依,締造奇跡。

  29歲的李國祥眼下最大的目標是在省城買(mai) 套房。他是昆明一家汽修廠的技術骨幹,社保齊全,小兩(liang) 口已在城裏紮了根。

  “新市民”李國祥來自雲(yun) 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金源村。過去70年,像他這樣離開農(nong) 村定居城市的人,數以億(yi) 計,匯聚成世界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曆程。

  這是一組印證人類史上偉(wei) 大奇跡的數據: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jin) 為(wei) 10.6%。到2018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9.6%。如今,1億(yi) 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正在推進,昔日“鄉(xiang) 村中國”快速邁向“城鎮中國”。

  70年,兩(liang) 萬(wan) 多天,見證一個(ge) 國家的史詩級巨變。

  經濟總量從(cong)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600多億(yi) 元到2018年突破90萬(wan) 億(yi) 元,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第一大工業(ye) 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chu) 備國,躍居世界經濟增長第一大引擎;

  “兩(liang) 彈一星”、雜交水稻、載人航天、深海探測、C919大飛機、天眼望遠鏡等重大科技成果振奮人心,中國奮勇踏上新科技革命的列車;

  基礎產(chan) 業(ye) 和基礎設施從(cong) 瓶頸製約成為(wei) 優(you) 勢支撐,高速鐵路裏程占世界高鐵總量的60%以上,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發展引領潮流……

  70年來,中國麵貌發生根本改變,向世界展示中國道路的強大魅力。

  從(cong) 溫飽不足邁向全麵小康,中國書(shu) 寫(xie) 民生奇跡

陝西延安安塞區鐮刀灣鎮羅居村的趙洋洋在喂養(yang) 梅花鹿(4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陝西延安安塞區鐮刀灣鎮羅居村的趙洋洋在喂養(yang) 梅花鹿(4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革命老區延安。

  “80後”青年趙洋洋在鹿舍裏忙碌,身旁的梅花鹿膘肥體(ti) 健。剛剛摘下貧困帽的年輕人雄心勃勃,計劃用互聯網把鹿茸產(chan) 品賣出大山。

  今年5月,革命聖地延安整體(ti) 告別絕對貧困,226萬(wan) 老區人民開啟奔向全麵小康的新生活。

陝西延安洛川縣境內(nei) 的包茂高速公路盤道(5月5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陝西延安洛川縣境內(nei) 的包茂高速公路盤道(5月5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1978年以來,7億(yi) 多農(nong) 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貧困發生率從(cong) 97.5%下降至2018年末的1.7%,對全球減貧貢獻超過70%,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從(cong) 貧困到溫飽、從(cong) 溫飽到小康,這片土地上人民麵貌發生的深刻改變,令人感歎。

  延安往北,是地處毛烏(wu) 素沙漠的陝西省榆林市。這裏曾被無盡的風沙困擾。70年過去,數百萬(wan) 畝(mu) 流動沙地披上綠裝,塞上風景已換新顏。

  1985年,已年過花甲的郭成旺承包了村子周邊的沙地種樹。“當時我就想種上樹,擋住風沙,再給村裏人弄點柴燒。”

  郭成旺年紀大了,他的兒(er) 子、孫子、曾孫一代代接力種樹,硬是將4.5萬(wan) 畝(mu) 黃沙地變成了樹林。

  “我爺爺那時候主要種的是楊樹,我們(men) 現在種的是樟子鬆。去年我還試著栽上了蘋果樹,過幾年應該就能掛果了。”郭成旺的長孫、今年49歲的郭建軍(jun) 說。如今的毛團村,已成為(wei) 當地遠近聞名的蔬菜基地。

  美國航天局衛星收集的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7年,全球綠化麵積增加了5%。其中,僅(jin) 中國的植被增加量,就占到總增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位居全球首位。

 陝西省榆林市高新區沙河公園(6月4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陝西省榆林市高新區沙河公園(6月4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70年接力奮鬥,曆史性巨變彰顯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指向——

  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實際增長近60倍,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1978年實際增長19.2倍,全國居民恩格爾係數比1978年降低35.5個(ge) 百分點,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歲……

  從(cong) “有沒有”到“好不好”,從(cong) 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yang) 、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到藍天白雲(yun) 、公平正義(yi) 、民主法治、幸福安全……為(wei)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帶領人民在新的曆史航程上繼續前行。

  過去15年,英國共產(chan) 黨(dang) 總書(shu) 記羅伯特·格裏菲思曾6次到訪中國。驚歎於(yu) 中國人民生活的大幅改善,他認為(wei) 這是中國70年發展最偉(wei) 大的成就,對世界發展都有重要借鑒意義(yi) 。

  從(cong) 封閉到開放,中國展現改革奇跡

這是2018年11月9日航拍的上海國家會(hui) 展中心。2018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hui) 在上海國家會(hui) 展中心舉(ju) 行。新華社記者 凡軍(jun)  攝

  這是2018年11月9日航拍的上海國家會(hui) 展中心。2018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hui) 在上海國家會(hui) 展中心舉(ju) 行。新華社記者 凡軍(jun) 攝

  出生於(yu) 上海的李政道,1946年遠赴美國芝加哥,師從(cong) 物理學大師費米教授。1972年以諾貝爾獎得主身份回到中國,李政道的第一站就是上海。

  如今,李政道研究所已在上海張江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根據計劃,這座全新的科研機構將於(yu) 明年8月竣工,目標是成為(wei) 重大原始創新的策源地。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弗蘭(lan) 克·維爾切克受聘成為(wei) 李政道研究所首任所長。“我們(men) 期望能夠複製國際科學合作的模式,吸引一流的研究人才來到中國。”他說。

  百川匯海。最頂尖的人才、最優(you) 良的環境、最寬廣的舞台,在今日之中國集聚、交融,上演著一個(ge) 又一個(ge) 的“創新奇跡”。

在第十二屆中國-東(dong) 北亞(ya) 博覽會(hui) 上,一名參觀者體(ti) 驗同步操控5G機器人(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宏 攝

在第十二屆中國-東(dong) 北亞(ya) 博覽會(hui) 上,一名參觀者體(ti) 驗同步操控5G機器人(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宏 攝

  70年,中國從(cong) 封閉走向開放,人才、物資、信息、資金等要素在不同區域之間、在經濟全球化的舞台上自由流動。

  珠江之濱。1957年,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hui) 在廣州拉開大幕,一扇大門由此打開,全球市場得以見證“中國製造”的巨大潛力。

  黃浦江畔。2018年11月,全球首個(ge) 以進口為(wei) 主題的國家級展會(hui) 在上海舉(ju) 行,讓世界感歎於(yu) 中國市場的強大活力。

  一進一出,凸顯中國與(yu) 世界的深度互動,折射中國發展的深刻轉型。

  一個(ge) 流動的中國,充滿了繁榮發展的活力。

  從(cong) 鄉(xiang) 村到城市,人們(men) 突破天花板,開創新天地,從(cong) 城市到鄉(xiang) 村,人們(men) 返鄉(xiang) 創業(ye) ,建設故土,城鄉(xiang) 融合、區域協調,流動開放中,中國發展空間不斷擴大;

  從(cong) 憑票購物到網絡消費,從(cong) 現金支付到刷臉買(mai) 單,從(cong) 電報電話到移動互聯,流動開放中,人民生活印記深刻改變;

  人才成為(wei) 寶貴資源,創新創業(ye) 被賦予時代榮光,一些領域科技水平從(cong) 跟跑到並跑、領跑,流動開放中,文明古國向創新強國進發;

  改革破除利益藩籬,開放倒逼改革深化,要素自由流動的束縛持續打破,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不斷完善,一個(ge) 大國釋放出世人矚目的活力奇跡。

發布時間:2019年09月10日 11:12 來源:新華社 編輯:靳建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