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yu) 《人民日報》2003年2月21日第1版)
穀文昌同誌1958年在東(dong) 山縣坑北村參加播種。新華社發
穀文昌同誌(中)1958年在東(dong) 山縣深入基層指導工作。新華社發
在福建省東(dong) 山縣,到處傳(chuan) 頌著老書(shu) 記穀文昌的動人事跡。他雖然去世22年了,但他的名字一直銘刻在人民心中,並沒有因為(wei) 他的去世而泯滅,也沒有因為(wei) 歲月的流逝而淡忘。他和全縣人民共同創造的業(ye) 績,至今在東(dong) 山大地上閃耀著熠熠光輝。隨著東(dong) 山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men) 對他的懷念與(yu) 日俱增。
昔日東(dong) 山,風沙肆虐,旱澇為(wei) 害,一片荒涼。穀文昌和縣委一班人帶領全縣軍(jun) 民拚搏奮戰了14個(ge) 春秋,植樹造林防治風沙,打水井、建水庫抗旱排澇,修公路、築海堤、建海港、造鹽田……從(cong) 根本上改變了東(dong) 山舊貌,為(wei) 今天的全麵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任接著一任幹,曆任都有新貢獻。”特別是改革開放、貫徹落實“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以來,東(dong) 山縣發展工業(ye) ,調整農(nong) 業(ye) ,興(xing) 辦第三產(chan) 業(ye) ,開發旅遊,呈現出生機蓬勃、興(xing) 旺發達的景象。一座水碧、沙白、林綠、礁奇的海島,雄踞於(yu) 萬(wan) 頃波濤之中。農(nong) 業(ye) 經過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已建立起蘆筍種植、海洋捕撈、網箱養(yang) 魚、圍墾養(yang) 殖、水果開發五大高優(yo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基地,農(nong) 業(ye) 商品率達96%。去年農(nong) 民人均純收入4171元,成為(wei) 全省第一批農(nong) 村小康縣。工業(ye) 已經形成蘆筍製罐、水產(chan) 加工、建材開發、塑料包裝、海鹽生產(chan) 等產(chan) 業(ye) 支柱。旅遊業(ye) 從(cong) 無到有,旅遊收入達2.7億(yi) 元。黨(dang) 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製建設和社會(hui) 各項事業(ye) 取得明顯進步。近幾年先後被評為(wei) “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省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全省環境最佳縣”、“國家級生態示範縣”,連續四次榮獲“全省雙擁模範縣”等榮譽稱號。
對於(yu) 今天的發展和進步,東(dong) 山人民很自然地把它同共產(chan) 黨(dang) 、解放軍(jun) 和改革開放、“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同老書(shu) 記穀文昌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稱讚他是“東(dong) 山翻身解放的帶頭人,幸福富裕的奠基人”,“共產(chan) 黨(dang) 的好幹部,人民的好書(shu) 記!”
不朽豐(feng) 碑,一個(ge) 銘刻在人民心中的共產(chan) 黨(dang) 人
穀文昌,太行山的兒(er) 子,河南省林縣(今林州市)人。1950年5月隨軍(jun) 渡海解放東(dong) 山島,先後在這裏擔任城關(guan) 區委書(shu) 記、縣委組織部長、縣長、縣委書(shu) 記,1964年調任省林業(ye) 廳副廳長。“文革”期間下放寧化縣農(nong) 村勞動,1972年後曾任龍溪行署林業(ye) 局長、農(nong) 辦主任、副專(zhuan) 員。
穀文昌在病重彌留之際深情地說:“我喜歡東(dong) 山的土地,東(dong) 山的人民。我在東(dong) 山幹了14年,有些事情還沒有辦好。死後,請把我的骨灰撒在東(dong) 山,我要和東(dong) 山的人民,東(dong) 山的大樹永遠在一起!”1981年1月30日,癌細胞奪走了他的生命。噩耗傳(chuan) 到東(dong) 山,東(dong) 山的樹靜靜地默哀,東(dong) 山的水嗚咽悲鳴,東(dong) 山的人民泣不成聲:“穀書(shu) 記,沒有你哪有我們(men) 的今天!”
政聲人去後,豐(feng) 碑在人間。1986年,縣委為(wei) 了弘揚穀文昌精神,滿足廣大群眾(zhong) 的心願,決(jue) 定將穀文昌的骨灰安葬在當年他親(qin) 手建起的赤山林場。村民們(men) 聽到這一消息,紛紛趕來,為(wei) 他的墳墓添加一抔熱土。山口村第一任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陳加福說:“穀書(shu) 記,你為(wei) 我們(men) 辛苦了一輩子,現在我要天天打掃陵園,為(wei) 你守墓一輩子!”許多兩(liang) 鬢斑白的老人說:“過去刮一陣風,穀書(shu) 記就一臉沙、一身汗地趕來看我們(men) ,現在就永遠和我們(men) 在一起吧!”
1987年7月,在茫茫林海中樹起一座“穀文昌同誌萬(wan) 古長青”的豐(feng) 碑。五六十年代和他一起在縣委工作過的同誌相約來到碑前,栽下8棵青鬆。麵對豐(feng) 碑,他們(men) 重複著穀文昌經常說過的話:一個(ge) 人活著要有偉(wei) 大的理想,要為(wei) 人民做好事,為(wei) 人民奮鬥終生。回鄉(xiang) 探親(qin) 的海外同胞,親(qin) 眼目睹了故鄉(xiang) 的滄桑巨變,恭恭敬敬地前來瞻仰:“共產(chan) 黨(dang) 真了不起,把人間荒島變成了人間樂(le) 園。豐(feng) 功偉(wei) 績,足以雄視百代。”每逢清明、春節等尊老敬宗的傳(chuan) 統節日,當地群眾(zhong) “先祭穀公,後祭祖宗”,許多人帶著樸素的感情到碑前緬懷:“穀書(shu) 記,你領導我們(men) 戰勝貧困,送走窮神,我們(men) 不會(hui) 忘記!”
1990年,全縣黨(dang) 員、幹部、職工、學生三四萬(wan) 人捐資,為(wei) 穀文昌建造了一座半身雕像,時任省委書(shu) 記的陳光毅題寫(xie) 了“綠色豐(feng) 碑”四個(ge) 大字。12月10日,參加雕像揭幕儀(yi) 式的有上萬(wan) 人。昔日的“乞丐村”———山口村全村老幼來到雕像前表達他們(men) 的思念:“穀書(shu) 記,您生前種樹,死後還回東(dong) 山看護著樹林。”
多年以來,中共東(dong) 山縣委、漳州市委、福建省委先後發出向穀文昌同誌學習(xi) 的通知。特別是在開展“三講”和“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學習(xi) 教育活動、貫徹黨(dang) 的十六大精神中,廣大黨(dang) 員幹部以穀文昌為(wei) 榜樣,找差距,定措施,抓落實。省、市教育部門把穀文昌的事跡編入當地中小學鄉(xiang) 土教材,用穀文昌精神教育下一代。《福建日報》等媒體(ti) 用多種形式廣泛宣傳(chuan) 穀文昌事跡。
1999年,全縣各界捐資修建了穀文昌事跡展覽館及穀文昌公園。工人、農(nong) 民、解放軍(jun) 戰士、學生懷著崇敬的心情經常到這裏參觀、瞻仰,少先隊員到這裏過隊日,黨(dang) 員、團員到這裏舉(ju) 行入黨(dang) (團)儀(yi) 式,過組織生活。許多人動情地說:“如今雖然時代不同了,但是,為(wei) 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艱苦奮鬥的精神不能丟(diu) !”“全麵奔小康,必須學習(xi) 穀文昌!”
2001年4月省林業(ye) 廳在東(dong) 山召開現場會(hui) ,將穀文昌譽為(wei) “林人楷模”,號召全省林業(ye) 職工學習(xi) 。
在福建省,凡是知道穀文昌的人,無不對他肅然起敬,大加讚揚。1963年,時任省委書(shu) 記的葉飛考察東(dong) 山後,對那裏的變化感到吃驚,當即提出讓穀文昌在即將召開的全省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介紹經驗,並向省委建議重用穀文昌。1981年,時任省委書(shu) 記的項南看了東(dong) 山後,非常激動地說:“搞四化建設就需要這樣的好幹部。”當聽說穀文昌病危時,他連夜冒雨趕往漳州看望。穀文昌去世後,他建議《福建日報》在頭版發表消息,並親(qin) 自將標題改為(wei) 《為(wei) 東(dong) 山人民造福的穀文昌同誌去世》。
穀文昌南下後把中原的先進生產(chan) 技術、工具介紹到東(dong) 山,又把南方的經驗傳(chuan) 播到林縣。兩(liang) 縣人民為(wei) 了紀念這位黨(dang) 的好幹部,共同在他家鄉(xiang) 建立了“穀文昌紀念碑”和“文昌閣”。
豐(feng) 碑是由事業(ye) 和民心鑄成的。一個(ge) 熱愛人民的人,必然得到人民的熱愛。穀文昌的精神和業(ye) 績,鮮明生動地回答了一個(ge) 共產(chan) 黨(dang) 員“入黨(dang) 為(wei) 什麽(me) ,當了幹部做什麽(me) ,身後留點什麽(me) ”的曆史課題。也向我們(men) 說明,共產(chan) 黨(dang) 人隻有始終代表先進生產(chan) 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贏得人民群眾(zhong) 的愛戴。
百折不撓,一心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千百年來,東(dong) 山人民被風、沙、旱、澇壓得抬不起頭、喘不過氣。那裏流傳(chuan) 著這樣的民謠:“春夏苦旱災,秋冬風沙害。一年四季裏,季季都有災。”“微風三寸土,風大石頭飛。”據解放時的記載,東(dong) 山一年中刮六級以上大風的時間長達150多天,在全島194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森林覆蓋率僅(jin) 為(wei) 0.12%。解放前的近百年間,風沙吞沒了13個(ge) 村莊,1000多座房屋,3萬(wan) 多畝(mu) 耕地。1949年全島6萬(wan) 多人,有2000人死於(yu) 天花,外出當苦力、當乞丐的占1/10。地處風口的山口村共900多人,討飯的就有600多人。山口、湖塘兩(liang) 村的1600人中因風沙為(wei) 害而患紅眼病、爛眼病的400多人,失明或半失明的90多人。海島東(dong) 南部橫亙(gen) 著30多公裏長的沙灘,茫茫一片,寸草不生,還有40多個(ge) 流動沙丘,沙隨風勢不斷向人們(men) 進逼。有田無法種,種了無收成。糧囤空空,鍋裏煮著青菜,一年到頭缺吃缺燒,許多人扶老攜幼,拿著空籃破碗外出討飯,乘船過海到大陸上割草砍柴。
麵對多災多難的群眾(zhong) ,穀文昌流下了淚水,吃不好飯、睡不好覺,做夢也在想著戰勝風沙,根治旱澇,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他反複思考一個(ge) 問題:“群眾(zhong) 希望共產(chan) 黨(dang) 給他們(men) 帶來幸福,如果我們(men) 不為(wei) 民造福,要我們(men) 到這裏來幹什麽(me) ?群眾(zhong) 分到了土地,但種不出糧食,分地又有什麽(me) 用?”“不解除群眾(zhong) 疾苦,我們(men) 心裏有愧啊!”
在這樣一個(ge) 世代受苦的地方,誰不想改變麵貌呢?但是,怎麽(me) 改?怎麽(me) 變?很多人感到無能為(wei) 力。穀文昌動情地說:“共產(chan) 黨(dang) 人,不能做自然的奴隸,不能聽天由命,不能在困難麵前退縮!”
“要向風沙宣戰,條件再差也要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
經過多次討論,縣委、縣政府的思想統一了:“挖掉東(dong) 山窮根,必先製服風沙。”他們(men) 帶領群眾(zhong) 踏上了治理風沙的漫漫征途。
在一個(ge) 飛沙走石的冬天,穀文昌率領林業(ye) 技術員吳誌成等同誌,探風口,查沙丘,在風沙撲打中前進,用血肉之軀,感受狂風的力度,飛沙的流向。從(cong) 蘇峰山到澳角山,從(cong) 親(qin) 營山到南門灣,穀文昌走遍了東(dong) 山的大小山頭,把一個(ge) 個(ge) 風口的風力,一座座沙丘的位置詳細記錄下來。他走村串戶,和村幹部、老農(nong) 民促膝長談,製定了“築堤攔沙、種草固沙、造林防沙”的方案。
從(cong) 計劃到實踐、從(cong) 實踐到成功,是一個(ge) 多麽(me) 艱難的曆程啊!縣委、縣政府統一指揮,千萬(wan) 人上陣,花了幾十萬(wan) 個(ge) 勞動日,在風口地帶築起了兩(liang) 米高10米寬的攔沙堤39條、22000多米。但是,好景不長,僅(jin) 僅(jin) 過了一年,無情的風沙就摧垮了長堤。種草固沙,談何容易!草籽播下,不是隨風沙搬家就是被掩埋沙底,勉強出土的幼苗,一經風吹沙打隨即奄奄一息。縣委、縣政府領導群眾(zhong) 植樹造林,先後種過10多個(ge) 樹種,幾十萬(wan) 株苗木,一次也沒有成功,災荒和貧困依然籠罩著東(dong) 山。許多人搖頭歎息:“東(dong) 山這個(ge) 鬼地方,神仙也治不住風沙!”
失敗和挫折,沒有壓垮穀文昌。他指天發誓:“不製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他和縣委的同誌一道認真總結經驗教訓,重新製訂方案。1956年東(dong) 山縣第一次黨(dang) 代會(hui) 還就全麵實現綠化、根治風沙通過決(jue) 議。穀文昌號召全縣人民“苦幹幾年,將荒島勾銷,把災難埋葬海底!”他還描繪了一幅宏偉(wei) 藍圖:“要把東(dong) 山建設成美麗(li) 幸福富裕的海島。”
1957年,轉機終於(yu) 出現了,喜訊不斷。林業(ye) 技術員吳誌成報告,查到了國外種植木麻黃有效防治風沙的資料。穀文昌高興(xing) 地說:“不管外國貨中國貨,隻要能治風沙就行!”第二個(ge) 喜訊,省林業(ye) 部門通報:廣東(dong) 省電白縣種植木麻黃成功。又一個(ge) 喜訊,調查組發現白埕村的沙丘旁生長著6株挺拔的木麻黃。穀文昌麵對一個(ge) 個(ge) 信息又驚又喜,第二天就帶領參加縣區鄉(xiang) 三級幹部會(hui) 議的同誌到6株樹下,邊看邊議。木麻黃能在這裏成活,全島不能種活嗎?時任縣委農(nong) 業(ye) 部長(後為(wei) 副書(shu) 記)的靳國富帶領林業(ye) 技術員、農(nong) 村幹部20多人到廣東(dong) 省電白縣參觀。他們(men) 親(qin) 自種樹,實地學習(xi) ,還向電白縣的同誌要回一捆樹苗,分種在西山岩林場和幾個(ge) 村莊,一段時間後,長勢甚好。縣委決(jue) 定:大種木麻黃。縣長樊生林親(qin) 自指揮調種。全縣派出230多人到廈門、永春、平和、南靖等地采種。省林業(ye) 廳、地委、專(zhuan) 署大力支持,林業(ye) 部從(cong) 國外進口樹種給予支援。
改變東(dong) 山麵貌的時機到了!1958年縣委向全縣軍(jun) 民發出號召:“上戰禿頭山,下戰飛沙灘,綠化全海島,建設新東(dong) 山”。穀文昌親(qin) 任指揮,駐島部隊和有關(guan) 部門負責同誌任副指揮。縣直機關(guan) 幹部、駐軍(jun) 、工人、農(nong) 民、店員、學生,幾天突擊,種下1000多萬(wan) 株木麻黃、黑鬆、相思樹等幼苗。人們(men) 看著這綠色的生命,忘記了苦幹的疲勞,綻開喜悅的笑臉,翹首企盼新生命的複蘇。豈料,天不作美,樹剛種完,氣溫突降,持續一個(ge) 多月的低溫,成活的樹苗寥寥無幾,東(dong) 山的綠色之夢再一次被擊碎。
麵對大片枯死的樹苗,悲痛歎息、埋怨、懊喪(sang) 、諷刺挖苦接踵而至。有的說:“荒沙能長樹,雞蛋能長毛!”“夏天燙得可炒花生,冬天狂風吹倒房,站不住人、睜不開眼的地方怎麽(me) 能種樹呢?”穀文昌到白埕村現場,看到大片苗木死掉了,但又發現九株幸存者。他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親(qin) 切地對技術員和隨行的同誌、趕來的群眾(zhong) 說:“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失敗了再幹,這就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氣概和風格!大家看,不是活了九株嗎?能活九株,就能活九千、九萬(wan) ,綠化全東(dong) 山。”“隻要我們(men) 有決(jue) 心,光禿禿的海島,一定會(hui) 變成綠油油的海島。”他還風趣地說,待樹木長高了我們(men) 要昂起頭來看,還得當心帽子掉下來呢!
吃一塹長一智。東(dong) 山縣委組成了由領導幹部、林業(ye) 技術員、老農(nong) 三結合的試驗小組,穀文昌親(qin) 任組長。他們(men) 在飛沙灘上,“旬旬種樹”,定時觀察氣候、濕度、風向、風力對新種植木麻黃回青、成活的影響。穀文昌又在白埕村和村林業(ye) 隊一道種下20畝(mu) 豐(feng) 產(chan) 試驗林。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men) 終於(yu) 摸清了木麻黃的生長習(xi) 性,總結出了種植木麻黃的技術要點,並通過多種方式讓廣大幹部群眾(zhong) 掌握。為(wei) 了在全縣造林,縣委製定了新的政策:國造國有,社造社有,房前屋後個(ge) 人所有。集體(ti) 種樹實行包工、包產(chan) 、包成本、包質量,同工同酬,一畝(mu) 以上的育苗地抵銷征購任務。政策調動了群眾(zhong) 的積極性,試驗堅定了群眾(zhong) 的信心。
1959年,在全縣軍(jun) 民植樹造林誓師大會(hui) 上,穀文昌代表縣委提出了綠化東(dong) 山的目標:“舉(ju) 首不見石頭山,下看不見飛沙灘,上路不被太陽曬,樹林裏麵找村莊。”每逢雨天,有線廣播即刻播送造林緊急通知,各級幹部率先衝(chong) 進雨幕,百裏海灘上布滿了造林大軍(jun) ,歌聲同雨聲齊飛,汗水與(yu) 雨水交融。連續3年,天一下雨,東(dong) 山人民就冒雨出動,先後植樹8.2萬(wan) 畝(mu) 。400多座山頭,3萬(wan) 多畝(mu) 沙灘,全部披上了綠裝。
種樹還要管樹。縣政府下發文件:老天下雨就冒雨種樹;天旱了幼樹不返青,磨破肩膀、冒著烈日、踏著火燙的細沙也要挑水澆樹;遇到大風天氣,要及時把被風沙掩埋的幼樹挖開,被吹歪了的扶正;肥料不足,到大海撈小魚小蝦積肥喂幼樹。全縣廣泛開展護林教育,加強病蟲防治,很快建立起62個(ge) 林業(ye) 隊,有護林員1100多人。穀文昌每次下鄉(xiang) 總要帶上一把剪刀,一把鐵鏟,看見歪倒的小樹親(qin) 手扶起來,看到該剪的枝叉隨手剪掉。他愛樹如命,見人就說,誰要傷(shang) 一棵樹,就是傷(shang) 了我的胳膊,誰折斷一根樹枝,就是折了我的手指。他經常告誡基層幹部:“喊破嗓子,不如幹出樣子。”在他帶動下,全縣管樹護林蔚然成風。細種精管,幾年下來,177條每條寬50至100米、總長達194公裏的林帶,覆蓋了東(dong) 山大地。一排排木麻黃四季常青,昂首挺立,構成第一道防線。用材林、經濟林次第展開,縱橫交錯,宛如一條條綠色長龍,頂狂風、鎮飛沙、抗怒濤,環護著田園村舍。“林成片,地成方,大路兩(liang) 旁樹成行”,不僅(jin) 美景如畫,而且擴大耕地1萬(wan) 多畝(mu) ,改良農(nong) 田7萬(wan) 多畝(mu) ,提高了複種指數,出現了林茂糧豐(feng) ,百業(ye) 興(xing) 旺的景象。群眾(zhong) 高興(xing) 地說:“人種了樹,樹保了地,地增了糧,糧養(yang) 了人”,“林帶就是糧帶、錢帶、生命帶”。穀文昌所描繪的藍圖變成了現實:荒島變綠洲。
40多年過去了,經過全縣人民的不懈努力,目前全縣林地麵積已達12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達36%,綠化率達96%。據省林業(ye) 部門測定,島上風力減弱了41%—61%,冬溫提高了1.5攝氏度,蒸發量減少22%,相對濕度提高10%—25%。過去顆粒無收的沙地,現在不僅(jin) 可以種植糧食作物,而且大量種植優(you) 質高效的經濟作物,荔枝、龍眼、芒果也已在這裏安家落戶。一個(ge) 個(ge) 荒沙村,徹底擺脫了風沙之苦,人們(men) 生活在枝繁葉茂、綠樹成蔭、花紅草綠的優(you) 美環境中。一些富裕起來的小康村年人均收入6000多元,粉牆紅瓦的別墅樓林立成片。人們(men) 麵對藍天碧波,無憂無愁,撫今追昔,怎能忘懷當年與(yu) 他們(men) 同甘共苦的穀書(shu) 記呢!
實事求是,一切向人民負責
東(dong) 山解放後,麵臨(lin) 一個(ge) 非常特殊的“壯丁”家屬問題。蔣軍(jun) 潰退時從(cong) 島上抓走的“壯丁”4700多人被迫當了國民黨(dang) 兵。他們(men) 的家屬、姻親(qin) 關(guan) 係遍及全島。能不能為(wei) 他們(men) 摘掉“敵偽(wei) 家屬”這頂帽子呢?穀文昌想到了入島的那一天,既有歡騰的鑼鼓,又有哭訴的群眾(zhong) ,“親(qin) 人哪!你們(men) 怎麽(me) 不早來一天?”穀文昌向縣委提出建議:“共產(chan) 黨(dang) 人要敢於(yu) 麵對實際,對人民負責。國民黨(dang) 造災,共產(chan) 黨(dang) 要救災。”縣委決(jue) 定:把“敵偽(wei) 家屬”改為(wei) “兵災家屬”。對他們(men) 政治上不歧視,經濟上平等相待,困難戶予以救濟,孤寡老人由鄉(xiang) 村照顧。這兩(liang) 個(ge) 字的改變,是一項多麽(me) 重大的政策!又需要多麽(me) 大的勇氣和膽量啊!一項德政,十萬(wan) 民心。這些家屬對國民黨(dang) 恨之入骨,對共產(chan) 黨(dang) 親(qin) 上加親(qin) 。她們(men) 說:“國民黨(dang) 抓走親(qin) 人,共產(chan) 黨(dang) 卻把我們(men) 當作親(qin) 人,哪怕死了做鬼,也願為(wei) 共產(chan) 黨(dang) 守島。”
1958年,“千斤稻,萬(wan) 斤薯”,“拔白旗,放衛星”之風吹進海島。在地區評比的圖表上,東(dong) 山養(yang) 的豬還不如外縣的豬尾巴大。穀文昌心裏有數,擲下鏗鏘有力的四個(ge) 大字:實事求是。年終東(dong) 山縣超額完成生豬調撥任務,在地區評比表上“豬尾巴”變成了“豬頭”。
大煉鋼鐵之風吹遍全國,許多地方小高爐林立,爐火熊熊,扶“鋼鐵元帥升帳”。東(dong) 山怎麽(me) 辦?穀文昌冷靜地說:“東(dong) 山缺柴燒,又沒有礦石,怎麽(me) 煉?”上邊催得緊,下邊更著急。穀文昌說:“那就先砌個(ge) 爐子試一試。”試的結果,不言而喻。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chan) ”的口號鋪天蓋地,把畝(mu) 產(chan) 噸半穀萬(wan) 斤薯的典型吹上了天。穀文昌帶上縣鄉(xiang) 幹部到“噸半穀”的地方參觀。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穀文昌徹底明白了,這樣的密植不能搞。但是,上邊批評他“右傾(qing) 保守”。他卻不急不躁地說:“我們(men) 先試一試吧!”他在埕英大隊搞了一分試驗稻,按照上邊的要求密植,一周後葉黃了、根爛了。還在山後大隊搞了一畝(mu) 密植地瓜試驗,結果是枝葉茂盛,但不是萬(wan) 斤薯,而是萬(wan) 根須。
當“大辦食堂敞開肚皮吃飽飯”的時候,食堂的大鍋裏卻沒有飯吃,有些人還得了水腫病。穀文昌麵對現實,直言不諱:“革命的目的,就是為(wei) 了群眾(zhong) 生活,如果我們(men) 不關(guan) 心群眾(zhong) 疾苦,就是沒有群眾(zhong) 觀點,就無所謂革命。”他鮮明地提出,“抓生活就是抓政策,就是抓生產(chan) 力。”他建議漁業(ye) 部門向災區群眾(zhong) 每人出售幾十斤雜魚,鹽業(ye) 部門供應低價(jia) 鹽,向地委、專(zhuan) 署報告實際情況……縣委做出決(jue) 定:“不準在東(dong) 山餓死一個(ge) 人!”要特別關(guan) 心婦女、兒(er) 童、老人;機關(guan) 幹部要下基層,組織農(nong) 民搶種蔬菜和早熟作物,安排生活;組織醫生、護士下鄉(xiang) 巡回醫療,為(wei) 群眾(zhong) 治病。地委、專(zhuan) 署也向東(dong) 山調撥了200萬(wan) 斤糧食。穀文昌和縣委辦公室、組織部的同誌到困難較大的樟塘村蹲點,住在農(nong) 民的柴草間裏,一日三餐與(yu) 群眾(zhong) 吃在一起,白天和群眾(zhong) 一起勞動,晚上與(yu) 群眾(zhong) 一起座談,共商抗災和恢複發展生產(chan) 大計。當時穀文昌身患胃病、肺病,常常頭昏、咳嗽、出冷汗。隨行的同誌找醫生開了證明買(mai) 來一斤餅幹,他當即嚴(yan) 肅批評並讓退掉。他說:“我們(men) 要和群眾(zhong) 吃一樣的飯,受一樣的苦,幹一樣的活,群眾(zhong) 才會(hui) 信任我們(men) 。”經過幾個(ge) 月的艱苦奮鬥,終於(yu) 帶領全縣人民度過了最為(wei) 困難的日子。
穀文昌經常教育幹部,無論辦什麽(me) 事情都要有群眾(zhong) 觀點,為(wei) 群眾(zhong) 著想,從(cong) 實際出發,不能隨心所欲。他語重心長地說:事實是無情的,好的動機並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要把動機和效果統一起來,必須深入群眾(zhong) ,吃透情況。他說:“我們(men) 既然是為(wei) 人民服務的,為(wei) 什麽(me) 不多聽聽群眾(zhong) 的意見呢?”
他要求幹部堅持群眾(zhong) 路線,發揚優(you) 良作風,到農(nong) 村工作時,不當東(dong) 轉西看的“風水先生”;說話辦事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弄虛作假;吃飯住宿不搞特殊;關(guan) 係群眾(zhong) 的事同群眾(zhong) 商量,不能強迫命令。穀文昌還要求幹部“把政治、技術、業(ye) 務結合起來,孜孜不倦地學習(xi) 。結合的最好方法是做什麽(me) 學什麽(me) ,管農(nong) 業(ye) 的,要懂農(nong) 業(ye) 、會(hui) 幹農(nong) 活,管鹽業(ye) 的要會(hui) 製鹽坎、曬鹽……不僅(jin) 要從(cong) 書(shu) 本上學,還要從(cong) 實踐中學”。他以身作則,不僅(jin) 刻苦學習(xi) 理論,而且帶頭學習(xi) 技術。
穀文昌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在基層。東(dong) 山的山山水水閃動著他的身影,村村寨寨留下他的足跡,在田頭他與(yu) 農(nong) 民席地而坐談生產(chan) ,在村舍他與(yu) 農(nong) 民一道卷著土煙拉家常。全縣四五百位生產(chan) 隊長,他大都能叫出名字來。幹部找他匯報工作,群眾(zhong) 找他反映問題,他什麽(me) 時候都不煩,三更半夜也不嫌。他自己常年穿一雙黑布鞋,一套灰中山裝,深入到田間,挽起袖筒植樹,卷起褲腳犁田,拿起鋼釺打石頭,群眾(zhong) 想什麽(me) ,盼什麽(me) ,他就帶領群眾(zhong) 幹什麽(me) 。這樣的縣委書(shu) 記,怎能不贏得群眾(zhong) 的信任呢?
殫精竭慮,一刻不停地為(wei) 人民造福
東(dong) 山島地處福建東(dong) 南海域,與(yu) 大陸的最近距離隻不過五六百米,但水深浪高,給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帶來很大困難。千百年來,舟覆人亡的慘劇時有發生。世世代代的海島人,總想有一天奇跡出現,天上的玉皇或哪一路神仙修一條海堤,架一座彩橋,把東(dong) 山與(yu) 大陸相接,使孤島變成半島。幾百年、幾千年過去了,奇跡沒有出現,人們(men) 麵對滾滾怒濤,無不望而生畏,“精衛填海”隻不過是千古神話。當時的東(dong) 山,人力、財力都非常有限,修一條海堤談何容易!
“把海島變半島”是人民群眾(zhong) 的願望。穀文昌說:“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men) 的工作。我們(men) 要敢闖新路,勇往直前!”他反複聽取群眾(zhong) 和技術人員的意見,與(yu) 縣委、縣政府的同誌醞釀討論,毅然拍板:修一條海堤!把海島與(yu) 大陸連接起來,將會(hui) 促進海島發展,擴大對外聯係;方便群眾(zhong) ,免除舟楫之苦;有利於(yu) 加強戰備,鞏固國防;促進發展養(yang) 殖,利用苦鹵製造化工原料;圍墾鹽田,擴收漁鹽之利;沿堤修築渡槽,引大陸淡水入島,解決(jue) 人畜飲水、澆地用水……
穀文昌擔任建堤領導小組組長,縣長樊生林親(qin) 任指揮。經過勘察設計,海堤從(cong) 東(dong) 山縣八尺門至雲(yun) 霄縣。這一段海水最深處10.9米,全長569米,外延公路1000米。大堤高出水麵5米,底寬110米,頂寬13米,防浪牆高6.25米。初步測算需投入普通工、船工、技工100萬(wan) 個(ge) 工日,土、石、沙料近50萬(wan) 立方米,總投資200萬(wan) 元。真可謂工程浩大!福建省委、省政府,龍溪地委、專(zhuan) 署批準了這一方案,由國家投資,福州軍(jun) 區、龍溪軍(jun) 分區全力支持。1960年初工程動工,縣長樊生林吃住在工地,全力以赴,具體(ti) 指揮。東(dong) 山縣民工是主力,龍海、雲(yun) 霄、詔安等縣的民工、船工、技工,駐島部隊指戰員、機關(guan) 幹部組成了浩浩蕩蕩的築堤大軍(jun) 。穀文昌經常到工地檢查指導,參加勞動。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到1961年6月海堤竣工,天塹變通途,海島變半島的美夢終於(yu) 成了現實。如今從(cong) 東(dong) 山開往四麵八方的大小車輛,日夜在海堤上穿梭;高21米長4公裏的雄偉(wei) 渡槽,跨過海堤,把雲(yun) 霄縣的淡水引入東(dong) 山,造福人民。
穀文昌經常告誡自己,“世上沒有永遠不變的事物,必須不斷前進。黨(dang) 要求什麽(me) ,群眾(zhong) 需要什麽(me) ,我們(men) 就去做什麽(me) 。”東(dong) 山原來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穀文昌就帶領群眾(zhong) 修路,到60年代中期實現了村村可以開進汽車、拖拉機。如今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公路網,就是在當年基礎上建成的。
東(dong) 山缺水,十年九旱。穀文昌帶領全縣人民大辦水利,一眼眼水井、一處處塘壩、一座座水庫、一條條管道逐步建立起來。全縣最大的紅旗水庫幹支渠長達13公裏,直至目前不僅(jin) 仍灌溉著6000多畝(mu) 土地,而且以水庫為(wei) 水源建起了自來水廠,為(wei) 城鎮居民、碼頭、企業(ye) 提供用水。1963年大旱,連續241天沒有下雨,穀文昌和縣委副書(shu) 記陳維義(yi) 等同誌到群眾(zhong) 中總結抗旱經驗。“地麵無水向地下進軍(jun) !”打大井、深井、塘中套井……建永久性抗旱工程285處,臨(lin) 時工程892處,省政府調來抽水機支援,這一年仍然取得較好收成。
東(dong) 山還是一個(ge) 易澇的地方,特別是遇到海潮,“一次水淹,三年絕收”。穀文昌請水利部門統一規劃,建水庫、修水渠,挖溝排洪,築堤建閘防海潮。1961年8月,東(dong) 沈、南埔、樟塘等村,又一次暴雨成災。穀文昌和縣委副書(shu) 記靳國富、辦公室主任林周發冒雨趕到,深一腳淺一腳,跌跌撞撞,查看水勢。情況探明後,當即研究決(jue) 定,清理舊溝、開挖新溝,築海堤、建閘門、修揚水站,使之抗旱、排澇、防潮三全其美。工程完工後,一條長1500米、寬50米的鴻溝既可排水又可蓄水,兩(liang) 座13孔節製閘,有效地發揮調控作用。這些村莊不僅(jin) 擴大了500多畝(mu) 耕地,而且糧食、甘蔗、花生大幅度增產(chan) ,至今免除了內(nei) 澇、擴大了灌溉的土地仍然是一片豐(feng) 產(chan) 田。
建海堤、防海潮,發展多種經營,也是穀文昌的日夜所思。當時的岐下、西崎等7個(ge) 自然村深受海潮之害、無路之苦。縣委即確定修一條1300米長的海堤,阻擋海潮,興(xing) 建鹽場、農(nong) 場。海堤建成後,大路相通,保護了群眾(zhong) 的生命財產(chan) 。縣裏還建起了1.8萬(wan) 公畝(mu) 鹽場,最高年產(chan) 達3萬(wan) 噸,為(wei) 當時的東(dong) 山創造了可觀的財政收入,至今仍發揮著較好效益。
東(dong) 山土地不多,他提出“以海為(wei) 田,向海域進軍(jun) ”。大力發展製鹽、捕撈、養(yang) 殖。解放初期全島漁船都是破舊的木船,網具落後。穀文昌與(yu) 漁民乘船出海,體(ti) 驗漁民生活,到漁民中調查研究。麵對漁民的疾苦,他千方百計帶領群眾(zhong) 改造舊船,改進網具,重建後澳避風港,漁民們(men) 無不喜笑顏開。
解放前的東(dong) 山,文化教育十分落後,全縣兒(er) 童入學率很低,沒有一處文化娛樂(le) 場所。穀文昌提出抓教育、抓掃盲。經多方籌資,建起了劇場、影院,至今仍在使用。為(wei) 了讓群眾(zhong) 聽到廣播,他親(qin) 自出麵請鹽場讚助,建起了有線廣播站。東(dong) 山當時成為(wei) 全省第一個(ge) 村村通廣播的縣。當地群眾(zhong) 喜歡看潮劇,他就提議建潮劇團,沒有武功師傅,他從(cong) 家鄉(xiang) 請人來傳(chuan) 授武功。為(wei) 了繁榮當地文化生活,他還鼓勵文化館的同誌創作好作品,廣泛開展農(nong) 村文化活動。江澤民同誌說:“黨(dang) 的先進性是具體(ti) 的、曆史的,必須放到推動當代中國先進生產(chan) 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中去考察,放到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奮鬥中去考察,歸根到底要看黨(dang) 在推動曆史前進中的作用。”穀文昌就是一位帶領人民群眾(zhong) 不斷推動曆史前進的共產(chan) 黨(dang) 人。
廉潔奉公,一生保持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操
穀文昌心裏裝著人民,從(cong) 不計較個(ge) 人得失。1958年一度被調為(wei) 二把手,他毫無怨言,一如既往地工作。“文革”期間,他遭受殘酷批鬥,全家被下放到三明地區寧化縣禾口公社紅旗大隊(今石壁鎮紅旗村)當社員。穀文昌把自己的厄運置之度外,千方百計幫助生產(chan) 隊發展生產(chan) ,手不閑、腿不閑、口不閑,使紅旗大隊畝(mu) 產(chan) 躍上千斤。群眾(zhong) 看著黃澄澄金燦燦的稻穀滿囤滿倉(cang) ,把穀文昌親(qin) 切地稱為(wei) “穀滿倉(cang) ”。
1970年7月,穀文昌被任命為(wei) 隆陂水庫總指揮,他和民工一起,吃住在工地。經過一年奮戰,水庫建成了,禾口人民結束了缺水缺電的時代。30多年來,水庫在防洪、抗旱、發電、改變生態環境、群眾(zhong) 飲水等方麵,發揮了重大效益,至今人們(men) 對他念念不忘。
穀文昌總是滿腔熱忱地對待群眾(zhong) ,為(wei) 群眾(zhong) 排憂解難。人們(men) 數不清穀文昌究竟親(qin) 自接待了多少群眾(zhong) ,幫助了多少有困難的人。但許多鮮活的事例:資助貧困學生,為(wei) 烈軍(jun) 屬、五保戶送溫暖,為(wei) 來訪群眾(zhong) 買(mai) 車票,為(wei) 民工買(mai) 紅糖熬薑湯,關(guan) 心水利技術員的婚事……至今被人們(men) 傳(chuan) 為(wei) 美談。
1972年,穀文昌在龍溪地區任林業(ye) 局長。他回到東(dong) 山,走進造林模範蔡海福的家。從(cong) 50年代到60年代,蔡海福親(qin) 手種下的樹不計其數。為(wei) 護林,他不管刮風下雨或天寒地凍,整夜打著手電筒在樹林裏巡邏。因為(wei) 護林還得罪了一些人,“文革”中他受到批鬥,貧病交加,家人想為(wei) 他準備一口棺材,卻沒有木板。穀文昌看到多病的蔡海福,心情沉重,帶他到龍溪醫院治病。1978年蔡海福去世,穀文昌特地關(guan) 照民政部門為(wei) 他批了木板,讓這位種了一輩子樹的老模範在壽板中安眠。
穀文昌嚴(yan) 於(yu) 律己,始終保持了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高尚情操。1962年東(dong) 山縣的高考落榜生,絕大多數安排了工作。穀文昌的大女兒(er) 哲惠也未考上大學,卻僅(jin) 安排為(wei) 臨(lin) 時工。穀文昌開導女兒(er) 說:“總不能自己安排自己吧!年輕人應該多鍛煉鍛煉。”1964年當穀文昌調離東(dong) 山時,有關(guan) 部門提出給哲惠轉成正式職工,一起調到福州。穀文昌說:“省裏調的是我,沒有調女兒(er) ,給她轉什麽(me) 正?”就這樣把一個(ge) 孩子留在東(dong) 山,直到1979年才轉為(wei) 正式工。小女兒(er) 哲英,1974年高中剛畢業(ye) ,穀文昌就讓她到農(nong) 村插隊鍛煉。穀文昌的二女兒(er) 結婚,想讓他批點木材做家具,他嚴(yan) 詞拒絕:“我管林業(ye) ,如果我做一張桌子,下麵就會(hui) 做幾十張、幾百張,我犯小錯誤,下麵就會(hui) 犯大錯誤。當領導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淨,把自己的腰杆挺直!”穀文昌大半輩子與(yu) 林業(ye) 打交道,從(cong) 不沾公家一寸木材。從(cong) 福州回到漳州,妻子提出是不是去買(mai) 點家具?穀文昌買(mai) 了竹凳、藤椅、石飯桌。“為(wei) 什麽(me) 不買(mai) 點木製的?”妻子問他。穀文昌說:“林業(ye) 局長家一下子添了木製家具,外人會(hui) 產(chan) 生誤會(hui) ,我們(men) 也不能寫(xie) 個(ge) 聲明貼出去:這是買(mai) 的。”他經常教育家屬子女:“要看看老百姓穿的是什麽(me) ,吃的是什麽(me) ,不能一飽忘百饑啊!”1980年他的兒(er) 媳楊小雲(yun) 從(cong) 師範畢業(ye) 了,想讓公公出麵安排個(ge) 工作單位。穀文昌說:“還是聽從(cong) 組織分配吧!”後來小雲(yun) 被分配在市區一所小學校,又想讓他幫助調一調。他說:“不論單位大小,隻要努力,在哪裏都可以做出成績。”這樣,小雲(yun) 在那裏一幹就是13年。
穀文昌一貫嚴(yan) 格要求自己和家屬子女,不搞特殊,不以權謀私。許多人稱讚他是一位“時刻想著群眾(zhong) ,忘記自己的人”,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一貫地有益於(yu) 廣大群眾(zhong) ,一貫地有益於(yu) 青年,一貫地有益於(yu) 革命,艱苦奮鬥幾十年如一日”,非常高尚的人。
前人栽樹,福蔭後人。穀文昌把自己的生命注入生生不息的綠樹,融入為(wei) 人民造福的偉(wei) 大事業(ye) ,而在人民群眾(zhong) 中獲得了永生。
著名詩人臧克家在一首詩中寫(xie) 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給人民做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