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問路在何方?走什麽(me) 樣的路,決(jue) 定著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前途命運。100多年前,無數仁人誌士為(wei) 了救亡圖存、振興(xing) 中華,遠赴歐美“西天取經”,東(dong) 渡日本尋求救國道路,演繹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悲壯之歌。百年流逝,世事變遷。今日中國正成為(wei) 世界矚目的焦點,中國道路、中國奇跡、中國經驗引發越來越多人的興(xing) 趣和關(guan) 注,許多國家紛紛向中國尋求發展之道。
“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shu) 。”當代中國,正闊步走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上。這條道路不是從(cong) 天上掉下來的,是黨(dang) 帶領人民走出來、幹出來的。實踐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這條道路適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特點、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是一條走得對、行得通的強國之路。麵向未來,我們(men) 要有“亂(luan) 雲(yun) 飛渡仍從(cong) 容”的戰略定力,始終保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勝利前行。
一 中國道路來之不易
道路千萬(wan) 條,管用第一條。隻有結合自身實際開創出一條最合適的道路,才能越走越暢通、越走越寬廣,否則就會(hui) 畫虎不成反類犬、誤入歧途。從(cong) 鴉片戰爭(zheng) 到新中國成立百餘(yu) 年間,中國人民圍繞“走什麽(me) 路”進行了不懈探索,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最終找到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開啟了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新紀元。
新中國成立之初,如何在中國這樣一個(ge) 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東(dong) 方大國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成為(wei) 擺在我們(men) 黨(dang) 麵前的一個(ge) 全新課題。剛開始,我們(men) 隻能以蘇為(wei) 師,照搬照抄蘇聯經驗,但很快就意識到“蘇聯模式”的局限性,提出要“以蘇為(wei) 鑒”,獨立自主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道路。在這一過程中,雖然我們(men) 也走過彎路,但取得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就,為(wei)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奠定了前提和基礎。
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後,我們(men) 黨(dang) 果斷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改革開放的偉(wei) 大決(jue) 策,堅持走自己的路,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4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煥發出蓬勃的生機活力,即使在世界社會(hui) 主義(yi) 運動陷入低潮的嚴(yan) 峻形勢下,我們(men) 也頂住了衝(chong) 擊,牢牢把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旗幟舉(ju) 穩了、舉(ju) 高了,使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使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隻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men) 從(cong) 哪兒(er) 來、往哪兒(er) 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從(cong) 170多年中國近現代史、90多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史、70年新中國史的曆史縱深中,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我們(men) 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這條道路是在艱辛實踐中探索出來的。為(wei) 了找到一條合適的道路,中華民族經曆的艱辛之重、遭受的苦難之深、付出的代價(jia) 之大,在世界曆史上都是罕見的。近代以後,無數先進中國人救亡圖存的努力一次次碰壁、一次次失敗,他們(men) 隻能滿腔悲憤、仰天長歎。革命年代,為(wei) 了爭(zheng) 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人民付出的巨大犧牲是難以想象的。據不完全統計,1921年至1949年,黨(dang) 領導的革命隊伍中,有名可查的烈士就達370多萬(wan) 名。建設時期,由於(yu) 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我們(men) 也經曆過曲折,甚至犯過“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給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造成嚴(yan) 重損失。“人間正道是滄桑。”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是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智慧和汗水換來的,是在中華大地鑄就的一條苦難輝煌之路。
這條道路是在反複比較中選擇出來的。一個(ge) 國家走什麽(me) 樣的道路,關(guan) 鍵要看這條道路能否解決(jue) 這個(ge) 國家麵臨(lin) 的曆史性課題。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時期,各種主義(yi) 和思潮都進行過嚐試,資本主義(yi) 道路沒有走通,改良主義(yi) 、自由主義(yi) 、社會(hui) 達爾文主義(yi) 、無政府主義(yi) 、實用主義(yi) 、民粹主義(yi) 、工團主義(yi) 等也都“你方唱罷我登場”,但都沒能解決(jue) 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直到馬克思主義(yi) 傳(chuan) 入中國,直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登上曆史舞台,中國人民才走出了漫漫長夜、建立了新中國,從(cong) 而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使中國快速發展起來。沒有對比就難分優(you) 劣。過去100多年,正因為(wei) 我們(men) 都反複比過了、試過了,才深深感到,中國道路走得通、走得對、走得好,隻有這條道路才能發展中國、富強中國。
這條道路是在深厚曆史中孕育出來的。江河萬(wan) 裏總有源,樹高千尺也有根。隻有拉長曆史視野來考察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才能充分認識這條道路的必然性和科學性。從(cong) 中華民族發展史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是從(cong) 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chuan) 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傳(chuan) 統;從(cong) 世界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史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是從(cong) 500年社會(hui) 主義(yi) 演進而來的,傳(chuan) 承了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思想真諦,並結合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寫(xie) 出了新篇章。曆史是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具有厚重曆史底蘊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是順應時代潮流、推動中國繁榮發展的唯一正確道路。
二 中國道路是一條什麽(me) 路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上升,國際上關(guan) 於(yu) “北京共識”“中國模式”“中國道路”等議論和研究也多了起來,其中不乏讚揚的聲音。但也有些人提出質疑,把中國道路曲解為(wei) “資本社會(hui) 主義(yi) ”,還有人幹脆說是“國家資本主義(yi) ”“新官僚資本主義(yi) ”。這些都是完全錯誤的。中國道路不是其他什麽(me) 道路,是中國人民在自己的奮鬥實踐中創造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那麽(me)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究竟是一條什麽(me) 樣的道路呢?
這條道路以實踐為(wei) 基石。實踐是人類社會(hui) 的基礎,實踐活動是社會(hui) 發展的動力之源。離開了實踐,中國道路就成為(wei) 鏡花水月、無源之水。在長期努力中,中國道路在實踐中接力探索、逐漸完善、不斷拓展。無論是對黨(dang) 的領導這一本質特征的深刻揭示還是堅持“一個(ge) 中心、兩(liang) 個(ge) 基本點”基本路線不動搖,無論是“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的形成還是奮鬥目標的清晰明確,等等,都是紮根中國大地的實踐成果,是中國道路豐(feng) 富內(nei) 涵的具體(ti) 體(ti) 現,也是這條道路越走越寬廣的不竭源泉。
這條道路以理論為(wei) 指引。理論猶如光芒萬(wan) 丈的紅日,照亮了國家和民族前行的康莊大道。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ge) 時期,我們(men) 既有凱歌行進,也經曆過挫折和迷茫。無論順境還是逆境,無論高峰還是低穀,馬克思主義(yi) 總能幫助我們(men) 擦亮眼睛,指引中國道路穿破曆史迷霧,不斷勝利前進。中國道路之所以區別於(yu) 其他道路,就在於(yu) 它依靠理論指引方向、揭示規律、統一行動,確保始終沿著正確方向不偏航。
這條道路以製度為(wei) 保證。“凡將立國,製度不可不察也”,說的是製度對於(yu) 國家治理和發展的重要意義(yi) 。隻有具備完備製度且依製度運行的道路,才是一條持續、規範、穩定的道路。70年來,我們(men) 不斷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文明及黨(dang) 的建設等各個(ge) 領域形成了“四梁八柱”的製度體(ti) 係,為(wei) 新中國發展進步提供根本保障。我們(men) 將進一步推動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構建係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製度體(ti) 係,使各方麵製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這條道路以文化為(wei) 底蘊。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基因,是滋潤國家發展道路的精神養(yang) 料。它像永不中斷的血脈之河,能維係中國道路綿延不絕;它像寬廣無邊的智慧之海,能為(wei) 中國道路孕育出無窮的創造和力量。包括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在內(nei) 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曆經風雨的洗禮、艱難困苦的磨礪,在人類文明燦爛星空中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正是有中華文化的滋養(yang) ,中國道路才最有韌勁、最具內(nei) 涵、最富力量,展現出勃勃生機和強大生命力。
中國道路的內(nei) 涵十分豐(feng) 富,各個(ge) 維度緊密聯係、相互促進。我們(men) 把成功的實踐上升為(wei) 理論,又以正確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同時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政策舉(ju) 措及時上升為(wei) 黨(dang) 和國家的製度,還注重發揮文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作用,從(cong) 而使中國道路散發出獨特魅力,成為(wei) 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中國方案。
老外看中國
國際人士高度評價(jia) 中國道路
◆赫爾穆特·施密特(德國前總理):中國的持續成功發展不僅(jin) 解決(jue) 了中國問題,也為(wei) 西方走出困境提供著啟示。
◆哈米德·卡爾紮伊(阿富汗前總統):如果阿富汗有機會(hui) 重新選擇的話,一定會(hui) 走中國式的發展道路。因為(wei) 它行動高效,決(jue) 策果斷,以結果為(wei) 導向。
◆艾哈邁德·沙阿班(埃及著名政治活動人士):近年來,中國的成功經驗深深吸引和鼓舞埃及人民,中國的發展是可以借鑒的成功經驗,埃及政界和學界再次掀起“向東(dong) 看”的熱潮。
◆弗朗西斯科·西埃拉(西班牙塞維利亞(ya) 大學教授):當前世界的重心正在從(cong) 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中國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正在越來越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世界。
三 中國道路好在哪裏
2019年3月2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意大利進行國事訪問前夕,《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意讀者會(hui) 在羅馬隆重舉(ju) 行,吸引數百名中外嘉賓熱情參與(yu) 。截至目前,該書(shu) 被翻譯成20多個(ge) 語種,發行到全球1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發行量突破2000萬(wan) 冊(ce) ,成為(wei) 國際社會(hui) 解碼中國道路的一扇“思想之窗”。
道路以其獨特而魅力四射,因其管用而活力無限。中國道路之所以能夠解決(jue) 中國問題,之所以備受他國關(guan) 注和青睞,就在於(yu) 其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奧妙。那麽(me) ,這條路到底好在哪裏?
好就好在民主和集中的統一。民主能夠集思廣益,集中可以統一意誌,中國道路強調兩(liang) 者的有機融合,就是要形成團結一致、生動活潑的良好局麵。一方麵,充分發揚民主,使人民的意願和要求得到充分表達和反映,最大限度調動全社會(hui) 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麵,發揮黨(dang) 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有效整合全社會(hui) 資源,形成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在新中國曆史上,“兩(liang) 彈一星”、青藏鐵路、三峽工程、南水北調、港珠澳大橋……都是這一獨特優(you) 勢的充分彰顯。
好就好在目標和路徑的統一。毛澤東(dong) 同誌曾形象地說:“我們(men) 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中國道路既指明我們(men) 為(wei) 之奮鬥的目標,又提出實現這些目標的“路線圖”和“任務書(shu) ”;既指方向,又給路子。比如,黨(dang) 的十九大為(wei) 未來30多年製定了長遠的戰略目標,在此基礎上,又對短期發展作出具體(ti) 部署,從(cong) 而保證“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一步一個(ge) 台階地向目標邁進。
好就好在繼承和創新的統一。道路一頭連接著過去,一頭連接著未來。沒有繼承的路,就像無根的浮萍隨波漂蕩,迷失方向;沒有創新的路,就會(hui) 墨守成規陷入僵化,前途暗淡。中國道路是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hui) 發展曆史邏輯的辯證統一,具有深厚的曆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它既堅持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原則,萃取中國曆史傳(chuan) 統的精華,使我們(men) 的根脈得以延續,又根據時代和實踐的發展,不斷進行改革創新,以新的內(nei) 涵煥發強大生機活力。
好就好在民族和世界的統一。在人類發展史上,凡是優(you) 秀的文明成果,都為(wei) 整個(ge) 世界文明進步作出過獨特貢獻,也是借鑒其他文明發展的結果。中國道路是傳(chuan) 承中國曆史文化傳(chuan) 統、立足中國獨特國情、著眼解決(jue) 中國問題而內(nei) 生出來的道路。同時,中國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不僅(jin) 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ya) 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中國道路是在學習(xi) 借鑒其他優(you) 秀文明成果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為(wei) 人類文明寶庫增添了又一個(ge) 綺麗(li) 的瑰寶。
權威聲音
中國道路是對西方模式的超越
張維為(wei) (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隨著中國躍升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國道路引起國際社會(hui) 越來越廣泛的關(guan) 注。很多國際人士將中國道路與(yu) 西方模式對比,認為(wei) 中國道路是對西方模式的超越,特別是對西方民主模式和新自由主義(yi) 經濟模式的超越;它不僅(jin) 帶來了中國的和平發展,也將鼓舞越來越多的國家獨立探索自己的發展之路,從(cong) 而深刻影響國際秩序的未來走向。
四 堅定“四個(ge) 自信”
曾幾何時,出國留學一度成為(wei) 人們(men) 追求的時尚和風潮,如果誰家的孩子到國外讀書(shu) ,拿到“綠卡”在國外生活,就會(hui) 讓人羨慕不已,覺得他前途一片光明。而如今,歸國就業(ye) 成為(wei) 越來越多中國海外學子的熱門選擇。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出現了新中國70年來最大的“歸國潮”,歸國人數占到1978年以來回國總人數的七成多。是什麽(me) 力量讓熱潮往相反的方向發展?“良禽擇木而棲。”說到底,就是人們(men) 看好中國的發展前景,對中國道路充滿自信和向往。
自信,就是對自身或自我發展的信心和認同,從(cong) 而自覺地堅守和捍衛。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多個(ge) 場合反複強調,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千磨萬(wan) 擊還堅勁,任爾東(dong) 西南北風”。
保持政治定力。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不容易,重要的是認定了,就毫不動搖地走下去。現在有些人議論這個(ge) 道路、那個(ge) 道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有的想引到邪路上去;有的是思想認識誤區,有的是別有用心。自信在順境中易、逆境中難,如何在逆境中堅持堅守,是一個(ge) 重大考驗。堅定“四個(ge) 自信”,就是不為(wei) 任何幹擾所惑,不為(wei) 任何雜音所擾,堅決(jue) 反對一切削弱、歪曲黨(dang) 的領導和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言行,敢於(yu) 同否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錯誤言行作鬥爭(zheng) ,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不移走中國道路這條人間正道。
堅定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於(yu) 天。沒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沒有深層的精神支撐,在風雨麵前就會(hui) 迷失方向和目標,搖搖擺擺、東(dong) 倒西歪,最終誤入歧途。對馬克思主義(yi) 的信仰,對社會(hui) 主義(yi) 和共產(chan) 主義(yi) 的信念,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政治靈魂,是我們(men) 堅定“四個(ge) 自信”的精神之“鈣”。當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學習(xi) 領會(hui)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作為(wei) 堅定理想信念的首要政治任務,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把學習(xi) 成效轉化為(wei) 對中國道路的堅定自信。
勇於(yu) 開拓創新。生命之所以生生不息,就在於(yu) 它能不斷吐故納新。中國道路也是一樣,它的魅力和活力就在於(yu) 與(yu) 時俱進、開拓創新。應該說,現在我們(men) 對社會(hui) 主義(yi) 的認識、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規律的把握已經達到了一個(ge) 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社會(hui) 主義(yi) 我們(men) 隻搞了幾十年,認識和把握還是非常有限的,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和拓展。這就要求我們(men) 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進步,豐(feng) 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不斷開辟中國道路的新境界。
道路決(jue) 定命運,道路改變命運。走自己的路,是中國在飽經滄桑、曆經磨難之後的經驗總結,也是中華民族麵向未來、不斷發展的方向指南。我們(men) 有理由相信,具有無比廣闊舞台、具有無比深厚曆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前進定力的中國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定能早日實現。
權威聲音
道路自信是客觀和清醒的自我認識
陳晉(中央黨(dang) 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長期以來,我們(men) 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上不斷探索和前進,對這條道路的內(nei) 涵和價(jia) 值理解得越來越深入,同時對這條道路的未來發展也越來越自覺和自信。首先,道路自信來自曆史和人民的選擇;其次,道路自信來自道路前伸的內(nei) 生動力;最後,道路自信來自當代中國的成功實踐。在涉及國家前途的道路問題上,在業(ye) 已證明成功的情況下,來不得半點庸俗的謙虛和無謂的自卑。
(文字來源:人民日報,音頻來源:學習(xi) 出版社)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