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鮮活實踐中生長出來的中國道路,閃耀著馬克思主義(yi) 的真理光芒,讓中國發展崛起的奇跡成為(wei) 可能
這條道路,根植於(yu) 960多萬(wan) 平方公裏的中國大地,反映近14億(yi) 中國人民的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
“解釋中國奇跡要從(cong) 中國道路中尋找真實的答案”“中國道路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具有世界意義(yi) ”“中國的發展突破了長期困擾發展中國家的模式問題”……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內(nei) 外學界的目光紛紛投向這裏,希望發現中國發展的密碼,這其中,“中國道路”是一個(ge) 繞不開的關(guan) 鍵詞。
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位列第一大工業(ye) 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建成覆蓋近14億(yi) 人的社保網,成為(wei) 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70年來,中國的奮鬥之路,猶如一幅前後相繼的長卷,有篳路藍縷的創業(ye) 征程,有氣壯山河的建設浪潮,有波瀾壯闊的改革探索,有擁抱世界的開放襟懷。在這條路上,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曆程,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的,“中國人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隻有找到適合自己條件的道路,才能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實現曆史巨變的掌舵者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航路則是從(cong) 新民主主義(yi) 革命、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到改革開放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所謂的“中國模式”是中國人民在自己的奮鬥實踐中創造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這一條道路,見證中國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jue) 定性的步伐。
環視世界,沒有哪個(ge) 國家對扶貧做得像中國這麽(me) 投入,沒有哪個(ge) 國家像中國這樣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民族千秋大計的高度,沒有哪個(ge) 國家像中國這樣對公平正義(yi) 如此重視……抓住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這個(ge) 關(guan) 鍵,為(wei) 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解放和增強社會(hui) 活力、永葆黨(dang) 和國家生機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證。從(cong) 黨(dang) 的集中統一領導到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guan) 係,從(cong) 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到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you) 勢,在鮮活實踐中生長出來的中國道路,閃耀著馬克思主義(yi) 的真理光芒,讓中國發展崛起的奇跡成為(wei) 可能。道路與(yu) 模式,決(jue) 定一國的發展高度。銘記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我們(men) 比誰都有自信,踏踏實實走好中國道路。
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道路好不好,自己走了才知道。對比地看,新中國的工業(ye) 化比英國晚了近200年;美國大批量生產(chan) 汽車近100年後,我們(men) 剛開始從(cong) “自行車時代”跨入“汽車時代”。起步晚、落差大,但中國卻從(cong) 極低的起點、以極快的速度駛出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加速度。風景這邊獨好,正是因為(wei) 我們(men) 選擇了屬於(yu) 自己的道路。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men) 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cong) 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自己的曆史。中國道路,不是一座政治製度上的飛來峰,也不是別人施舍來的舶來品,而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帶領人民堅持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原則、科學把握人類社會(hui) 發展規律、充分借鑒人類文明成果開辟的人間正道、走出的創新之路。這條道路,根植於(yu) 960多萬(wan) 平方公裏的中國大地,反映近14億(yi) 中國人民的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而這種獨立自主的探索精神,這種堅持走自己路的堅定決(jue) 心,正是我們(men) 黨(dang) 不斷從(cong) 勝利走向勝利的真諦。
大舸中流下,青山兩(liang) 岸移。鄧小平曾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hui) 主義(yi) ,這就是我們(men) 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今天,民族複興(xing) 的航路已經打通,我們(men) 腳下的每一步,都是通往勝利的新裏程。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的:“我們(men) 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誌不改、道不變的堅定。”滿懷“走自己的路”的勇毅篤定,抖擻“上下而求索”的奮鬥精神,把國家未來和民族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新的曆史必將完成驚歎世人的書(shu) 寫(xie) 。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