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內(nei) 蒙古自治區,芳草連天,山川壯美,風景亮麗(li) 。
進社區、入林場、訪農(nong) 村、到高校……7月15日至1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內(nei) 蒙古考察並指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連日來,新華社記者循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的足跡一路回訪,深深感受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親(qin) 切關(guan) 懷,讓內(nei) 蒙古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備受鼓舞,譜寫(xie) 民族團結新篇的心力不斷凝聚,構築萬(wan) 裏綠色長城的豪情灑滿四方。
7月16日,在赤峰市鬆山區興(xing) 安街道臨(lin) 潢家園社區的排練大廳,烏(wu) 蘭(lan) 牧騎隊員在排練節目。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接地氣的文化永遠不會(hui) 過時
15日上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赤峰市鬆山區興(xing) 安街道臨(lin) 潢家園社區考察調研。烏(wu) 蘭(lan) 牧騎排演大廳內(nei) 歡聲笑語、琴聲悠揚,社區群眾(zhong) 在烏(wu) 蘭(lan) 牧騎隊員指導下載歌載舞。
烏(wu) 蘭(lan) 牧騎,蒙古語意為(wei) “紅色的嫩芽”,是適應草原地區生產(chan) 生活特點的文化工作隊,1957年誕生於(yu) 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2017年10月,蘇尼特右旗烏(wu) 蘭(lan) 牧騎隊員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信,匯報烏(wu) 蘭(lan) 牧騎的成長和進步情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回信中勉勵他們(men) 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7月15日,在赤峰博物館,《格薩(斯)爾》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金巴紮木蘇(前排右二)和團隊一起表演節目。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排演大廳時,我們(men) 正排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節目。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烏(wu) 蘭(lan) 牧騎很接地氣,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永遠不會(hui) 過時。”回想起當時的場景,興(xing) 安街道烏(wu) 蘭(lan) 牧騎隊長張娜激動不已。
隊員們(men) 紛紛表示,今後要努力把充滿正能量的故事改編成人們(men) 喜愛的歌舞、小品等藝術形式,傳(chuan) 遞好黨(dang) 的聲音和關(guan) 懷,給百姓送去更多歡樂(le) 。
赤峰曆史悠久,這裏有以紅山文化為(wei) 代表的史前文化、草原青銅文化、契丹遼文化和蒙元文化。展示這些文化的赤峰博物館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調研的第二站。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看得很細,提的問題很專(zhuan) 業(ye) 。”赤峰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劉冰回想當時的場景說,“我們(men) 要謹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囑托,進一步研究好、傳(chuan) 承好、保護好、宣傳(chuan) 好民族曆史文化,以更有力的舉(ju) 措,讓中華文明薪火相傳(chuan) ,煥發出更大活力。”
赤峰博物館多年來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傳(chuan) 承工作,全市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5項,包括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蒙古汗廷音樂(le) 、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等。《格薩(斯)爾》以口耳相傳(chuan) 的方式傳(chuan) 承,說唱時可清唱,或用馬頭琴等伴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觀看我們(men) 表演的《格薩(斯)爾》後很高興(xing) ,還跟大夥(huo) 親(qin) 切交談,強調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chuan) 承,支持和扶持《格薩(斯)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這既是肯定,又是鼓舞。”86歲的《格薩(斯)爾》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金巴紮木蘇說,他將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要求,努力培養(yang) 好傳(chuan) 承人,把文化遺產(chan) 一代一代接下來、傳(chuan) 下去。
這是赤峰市鬆山區興(xing) 安街道臨(lin) 潢家園社區的民族融合小課桌(7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共同澆灌民族團結的幸福之花
15日上午和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分別在赤峰市鬆山區興(xing) 安街道臨(lin) 潢家園社區和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馬鞍山村,了解民族團結融合等情況。
臨(lin) 潢家園社區有蒙古族、壯族、回族等12個(ge) 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近4000人,占總人口的36%。
2014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春節前夕赴內(nei) 蒙古看望慰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時強調,希望內(nei) 蒙古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守望相助。這次他考察的臨(lin) 潢家園社區和馬鞍山村,正是對“守望相助”這四個(ge) 字的生動寫(xie) 照。
回憶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社區黨(dang) 群服務中心時的情景,興(xing) 安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孫明濤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非常關(guan) 心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社區工作。“我們(men) 要按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指示,進一步抓好民族工作載體(ti) 建設,開展各類民族團結進步活動,讓各族群眾(zhong) 都參與(yu) 進來,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進步。”
盛夏七月,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馬鞍山村農(nong) 戶張國利家的菜園裏,茄子秧、黃瓜藤上結滿果實。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我家,親(qin) 切問候了家裏每個(ge) 人,還看了廚房、飲水機、洗手間等設施。這些生活中的小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都記掛在心裏,我們(men) 感到特別溫暖。”65歲的張國利說,他家四世同堂,10名家庭成員由蒙古族、滿族、漢族三個(ge) 民族組成,“看到全家人和睦相處、其樂(le) 融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還稱讚我們(men) 是‘民族團結之家’。”
張國利自豪地對記者說,我家就是祖國大家庭中的一個(ge) 小家,全家三個(ge) 民族、四代人,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這就是最好的日子。
這是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馬鞍山村農(nong) 戶張國利(前排左二)一家人的合影(7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守好這方碧綠這片蔚藍這份純淨
“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li) ”“保護好生態環境,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世世代代幹下去”……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內(nei) 蒙古各族人民的殷殷囑托。
青鬆巍巍,白樺亭亭,赤峰市喀喇沁旗中南部的馬鞍山林場草木葳蕤。在一片林間空地上,林場工人正忙得火熱。
15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馬鞍山林場考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頂著烈日,沿著崎嶇的護林小道,步行進入林區察看林木長勢,還詳細了解護林員們(men) 的工作、生活、家庭情況。”喀喇沁旗林草局局長趙連奎說。
這是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馬鞍山村景色(7月15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始建於(yu) 1962年的馬鞍山林場,近5年來累計完成人工造林5000餘(yu) 畝(mu) ,目前森林覆蓋率達98.8%。
幾名護林員告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現在生態好了,在上山巡護的時候,時常碰到麅子、野兔、山雞、野豬等野生動物,來旅遊的人也多了,山野菜不愁賣了,山貨也特別多,老百姓切切實實得到了好處,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聽了很高興(xing) ,可我們(men) 也明白身上的擔子還很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參加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內(nei) 蒙古生態狀況如何,不僅(jin) 關(guan) 係全區各族群眾(zhong) 生存和發展,而且關(guan) 係華北、東(dong) 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趙連奎表示,作為(wei) 林業(ye) 人員,他們(men) 將竭力守好這方碧綠、這片蔚藍、這份純淨。
7月16日,赤峰市鬆山區大廟鎮小廟子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趙會(hui) 傑(右)回到村莊後,詢問貧困戶沈占陽的情況。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
15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馬鞍山村,同來自赤峰市的10名基層幹部群眾(zhong) 代表圍坐在農(nong) 家院裏,問變化、話成就、談發展。
鬆山區大廟鎮小廟子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趙會(hui) 傑也在其中。去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她曾邀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村裏看一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跟我說,‘你的邀請我一直記在心上,今天我履約而來,就是要實地看看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情況’。”談起這次又見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趙會(hui) 傑心潮澎湃,“黨(dang) 中央向全國人民承諾的脫貧攻堅目標就快實現了!就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說,共產(chan) 黨(dang) 說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夠做到。”
“座談時,我坐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斜對麵,認真聆聽他的講話,感觸很深。”喀喇沁旗馬鞍山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劉葉陽說,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正是最吃勁的時候。“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一個(ge) 民族不能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話擲地有聲,更堅定了我們(men) 不斷奔向美好生活的信心。
馬鞍山村位於(yu) 革命老區,經濟基礎薄弱,屬於(yu) 重點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貧困村。近年來,當地結合實際,重點依托山葡萄和鄉(xiang) 村旅遊兩(liang) 大主導產(chan) 業(ye) ,綜合運用健康、教育、生態等措施,使全村貧困發生率降至0.63%。
“我們(men) 將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殷殷囑托轉化成強大的工作動力,鞏固好現有成果,繼續做好幫扶工作,堅決(jue) 打贏脫貧攻堅戰。”劉葉陽眼神堅定地說。
7月16日,內(nei) 蒙古大學學生包高娃在圖書(shu) 館學習(xi) 。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培養(yang) 為(wei) 民族謀複興(xing) 的骨幹棟梁
內(nei) 蒙古大學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民族地區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為(wei) 民族地區人才培養(yang) 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作出了貢獻。16日上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內(nei) 蒙古大學。
回憶起與(yu)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交談的場景,內(nei) 蒙古大學學生包高娃內(nei) 心久久不能平靜:“聽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話,感覺渾身幹勁滿滿。我即將開始研究生階段的學習(xi) ,我要腳踏實地,學好知識,打好基礎,增長才幹,做一名對社會(hui) 有用的人。”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勉勵我們(men) ,未來的競爭(zheng) 是年青人的競爭(zheng) ,今天的年青人是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的骨幹和棟梁。”學生郭曉宇表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用他的真心與(yu) 真情與(yu) 同學們(men) 交流,讓學子們(men) 感受到黨(dang) 和國家對青年人寄予的厚望。在未來成才的道路上,我們(men) 青年學生唯有砥礪奮鬥,用一顆感恩之心來回報這個(ge) 偉(wei) 大的新時代。
7月16日,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的自然資源政務大廳內(nei) ,辦事員(左)為(wei) 采礦企業(ye) 辦理相關(guan) 審批手續。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牢記囑托建設新時代模範自治區
16日上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內(nei) 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調研指導自然資源廳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並來到自然資源政務大廳,同工作人員和辦事群眾(zhong) 交談,了解開展主題教育和落實便捷高效政務服務等情況。
自治區自然資源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廳長張利平說:“我們(men) 要按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要求,將主題教育入耳、入腦、入心,而且要真學、真懂、真信、真做。”
喀喇沁旗委書(shu) 記高希華回憶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訪農(nong) 戶、下林場的場景時,深有感觸:“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跟老百姓特別親(qin) ,和群眾(zhong) 聊天、握手,細致地詢問大事小情。”高希華表示,他要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囑托落實為(wei) 實際行動,把脫貧攻堅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結合起來,一戶一戶研判,紮紮實實幫扶,把產(chan) 業(ye) 發展落到促進農(nong) 民增收上來,實實在在地惠及百姓。
回訪中,內(nei) 蒙古各族幹部群眾(zhong) 精神振奮、幹勁十足。大家表示,全區上下將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囑托,各族人民要緊緊團結在黨(dang) 的周圍,共同守衛祖國邊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在新時代繼續開創模範自治區的新業(ye) 績。
相關(guan) 鏈接: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