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清在家看書(shu) 學習(xi) (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縣糧食局、三胡區、卯洞公社、外貿局、縣建行,是張富清轉業(ye) 後的5個(ge) 主要工作單位,新中國70年發展曆程,他是參與(yu) 者、建設者。“我是革命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張富清說。
上世紀60年代,張富清在湖北省來鳳縣三胡區任職。當時的經濟條件一般,人們(men) 的溫飽問題還沒解決(jue) ,張富清的首要任務是解決(jue) 吃飯問題。
為(wei) 真正了解老百姓的實際困難和需求,張富清想了一個(ge) 辦法,他找最窮、最困難的家庭,和他們(men) 一起栽紅薯、種苞穀,一起勞動一起生活。從(cong) 陌生到熟悉、從(cong) 隔膜到認同,張富清取得了當地老百姓的信任,也將黨(dang) 的聲音傳(chuan) 到了邊遠山區。張富清說:“幹群關(guan) 係密切了,工作就好開展了。”
上世紀70年代,公社班子成員分配工作片區,張富清搶先選擇最偏遠的高洞片區,那裏不通路、不通電。張富清決(jue) 心給當地修路,他一邊給糧田被占的農(nong) 民做思想工作,一邊和社員一起肩挑背扛。張富清靠著細致的思想工作和過硬的實幹作風,給高洞修了第一條公路。
上世紀80年代,張富清調任建設銀行來鳳縣支行副行長。當時建行隻有幾個(ge) 職工,資金更是困難。單位沒有獨立的辦公場所,隻得借用其他單位的土瓦房,職工也沒有住處,所有的業(ye) 務隻是發放貸款。摸清情況後,張富清一方麵狠抓學習(xi) ,提升職工的業(ye) 務能力,調動大家的工作熱情,另一方麵積極改善職工的實際困難,想辦法解決(jue) 職工辦公室和宿舍問題。
當時正逢建行“撥改貸”改革,國有小型煤礦田壩煤礦是當時建行最大的貸款戶,張富清經常去煤礦了解生產(chan) 銷售情況,常給企業(ye) 出謀劃策。建行來鳳縣支行行長李甘霖說,當年建行放出的貸款,沒有一筆呆賬。
時光荏苒,離休後的張富清過著簡樸的生活。一所簡陋的屋子,幾件普通的家具,張富清卻甘之如飴:“現在的條件比以前好太多了,我很知足。”
張富清很普通,慈眉善目,不願給別人添麻煩。然而,他又是不平凡的,經過戰火的洗禮、時代的淬煉,信念之光卻愈發明亮。他的眼中,永遠是腳下那片土地,他的心中,永遠裝著人民。
延伸閱讀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