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清的故事——兩種態度待公私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一碗苞穀飯、一碟黃豆合渣、一盤炒青菜,這是張富清的晚飯。素淡的飲食,一如老人離休後恬淡的生活。

  時至今日,張富清還住在就職於(yu) 建設銀行來鳳支行時分配的宿舍。30多年過去,當初的簡易裝修早已老舊不堪,泛黃的牆壁、斑駁的木門、拚湊起來的家具、被熏黑的廚房,訴說著主人的勤儉(jian) 。

  過著樸素的生活,張富清卻知足感恩:“我吃得好、住得好,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比貧困農(nong) 民也好很多,隻要國家發展得好,我們(men) 的日子都會(hui) 好起來。”

  從(cong) 縣糧食局到鄉(xiang) 鎮領導,再到外貿局、建行,在湖北省來鳳縣工作的30多年裏,張富清首先想到的不是為(wei) 自己的小家改善生活條件。“我是黨(dang) 的幹部,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小家庭的家長,我要為(wei) 大家做點有益的事。”

  為(wei) 了“大家”,張富清常常顧不上“小家”。

  來鳳縣原教委主任向致春記得,當年他擔任過張富清小兒(er) 子和小女兒(er) 的小學班主任,每次去家訪,飯桌上總是“老三樣”:青菜、饅頭、油茶湯。“我在他家吃過不下10次飯,沒見過肉腥。”向致春笑言,張富清當時是來鳳縣原卯洞公社革委會(hui) 副主任,是老百姓眼中的“大官”,但家裏的夥(huo) 食比一些社員還差。

  按照國家擁軍(jun) 優(you) 屬政策,張富清的妻子孫玉蘭(lan) 被招錄為(wei) 供銷社公職人員,端上了“鐵飯碗”。但三年困難時期,全麵精簡機構人員,時任來鳳縣原三胡區副區長的張富清首先動員妻子“下崗”。“要完成精簡任務,就得從(cong) 自己頭上開刀,自己不過硬,怎麽(me) 做別人的工作?”

  思想工作好做,實際困難卻難解。“下崗”後,為(wei) 了貼補家用,孫玉蘭(lan) 當過保姆、喂過豬、撿過柴、做過幫工。回憶那段艱辛歲月,孫玉蘭(lan) 不住地搖頭,“苦,太苦了,吃穿用度、養(yang) 育子女都成問題。”

  “父親(qin) 一個(ge) 人的工資維持不了全家的生活,每次放了學,我們(men) 就去揀煤塊、拾柴火、背石頭,或者幫媽媽盤布扣,我們(men) 幾個(ge) 都學會(hui) 了縫補衣服。”小兒(er) 子張健全回憶。

  當時,張家住在卯洞公社一座年久失修的廟裏,20多平方米的房子裏擠了兩(liang) 個(ge) 大人、4個(ge) 小孩。就在那時候,張富清的大女兒(er) 患了腦膜炎,因未能及時救治而留下後遺症。這也成了張富清一輩子兩(liang) 件最遺憾的事情之一。

  另一件遺憾的事,是沒能見母親(qin) 最後一麵。

  那是1960年初夏,張富清收到陝西漢中老家發來的兩(liang) 封電報,一次是母親(qin) 病危,一次是母親(qin) 過世。那段時間,他正主持三胡區一項重要培訓,原本想等工作告一段落再回去探望,卻沒想到竟是天人永隔。

  多年之後,他在日記中如此寫(xie) 道:“當時國家正處於(yu) 困難時期,工作任務重,在外地工作想回家探親(qin) 的同誌也多,作為(wei) 一個(ge) 共產(chan) 黨(dang) 員、革命軍(jun) 人,不能向組織提要求、找麻煩,幹好工作就是對親(qin) 人們(men) 最好的報答。”

  “把大家的事辦好,我們(men) 的小家才能過得舒服。”張富清對待公和私的原則,在張家被嚴(yan) 格地執行著,“不能給組織添麻煩”是全家都要遵守的規矩。

  大兒(er) 子張建國高中畢業(ye) 後想參加招工,分管這項工作的張富清不僅(jin) 對兒(er) 子封鎖信息,還讓兒(er) 子響應國家號召,下放到卯洞公社的萬(wan) 畝(mu) 林場;大女兒(er) 常年看病花錢,他從(cong) 未向組織伸過手;小兒(er) 子讀書(shu) 考學,他有言在先:“我沒有力量也不會(hui) 幫你找工作。”

  張富清4個(ge) 子女,患病的大女兒(er) 與(yu) 老兩(liang) 口相依為(wei) 命;小女兒(er) 是衛生院普通職工;兩(liang) 個(ge) 兒(er) 子從(cong) 基層教師幹起,一步步成長為(wei) 縣裏的幹部。

  有人不理解,問他為(wei) 何不能“靈活點”“通融些”?

  張富清回答:“我是黨(dang) 培養(yang) 的幹部,要是以權謀私,怎麽(me) 對得起黨(dang) ,怎麽(me) 麵對老百姓?”

發布時間:2019年05月27日 07:08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田延華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