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men) ,在讀博士期間攻克北鬥導航核心關(guan) 鍵技術;
他們(men) ,從(cong) 北鬥一號衛星導航係統一路披荊斬棘走到北鬥三號衛星導航係統;
他們(men) ,從(cong) 3個(ge) “毛頭小子”發展成長為(wei) 300人的“國家隊”;
他們(men) ,就是國防科技大學北鬥青年創新團隊。
圖為(wei) 國防科技大學衛星導航技術創新團隊正在進行科研攻關(guan)
初生牛犢不怕虎
3個(ge) 年輕人攻克業(ye) 界瓶頸技術
衛星導航技術作為(wei) 一項利用全球衛星導航定位係統所提供的位置、速度及時間信息對各種目標進行定位、導航及監管的技術,是衡量一個(ge) 國家綜合國力和技術實力的一項重要標誌,也是促進和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強大動力,對於(yu) 提高國家經濟軍(jun) 事實力、提升國家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yi) 。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就展開了全球衛星導航定位係統研究;70年代中期,便開始了GPS係統的地麵試驗。1991年海灣戰爭(zheng) 中,GPS係統大顯身手。1994年,美國全球衛星導航定位係統正式建成。俄羅斯全球衛星導航定位係統格洛納斯於(yu) 1993年開始獨自建立,歐盟伽利略係統始研於(yu) 2003年。
我國衛星導航技術研究起步較早。1983年,一個(ge) 名為(wei) “雙星快速定位係統”的衛星導航與(yu) 定位方案提出。然而,道路充滿荊棘,北鬥導航係統建設遇到了發展瓶頸——信號快速捕獲問題,當時該關(guan) 鍵核心技術曆經10年攻關(guan) 仍未獲突破。1995年初春,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國防科大王飛雪、歐鋼、雍少為(wei) ,在北京出差時無意中知道此事。看到攸關(guan) 國家安全的係統工程研製受阻,他們(men) 的心情非常沉重。當晚,他們(men) 徹夜未眠。必須另辟蹊徑!他們(men) 認為(wei) 可以從(cong) 國內(nei) 剛剛興(xing) 起的數字技術理論算法和實現角度找到解決(jue) 辦法。
連續幾個(ge) 通宵,無數次的推導論證……3位年輕人提出一個(ge) 全新的算法,經過國防科大教授莊釗文細心完善、仔細驗證,這套“全數字化快速捕獲信號與(yu) 接收技術方案”,得到中科院院士陳芳允高度肯定。
那一年,王飛雪、歐鋼、雍少為(wei) 還不到30歲,卻勇敢地踏上北鬥衛星導航探索的“問天征程”。他們(men) 從(cong) 北京帶回一台計算機,以及4萬(wan) 元的嚐試科研經費,開始了艱難的攻關(guan) ——沒有實驗室,就把一個(ge) 不到10平方米的倉(cang) 庫簡單收拾一下;沒有儀(yi) 器設備,就找別人借。關(guan) 鍵時刻,他們(men) 的探索得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時任國防科技大學校長郭桂蓉的大力支持。
3年後,當看到顯示器上脈衝(chong) 閃耀,信號捕捉成功的那一刻,20多位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10年時間、十幾家單位、幾十位知名專(zhuan) 家未能解決(jue) 的瓶頸技術,竟然在3年內(nei) 、被3個(ge) 名不見經傳(chuan) 的毛頭小夥(huo) 子解決(jue) 了。
掃除了最關(guan) 鍵的“攔路虎”,3位年輕人又連續突破信號精跟和解調關(guan) 鍵技術,成功研製出全數字快捕和信號接收係統。
迎難而上
傾(qing) 心打造中國人自己的“千裏眼”
從(cong) 一名初出茅廬的博士生,到我國北鬥導航工程年輕的頂層設計專(zhuan) 家和專(zhuan) 家組組長,王飛雪早已把自己融入“北鬥”事業(ye) 中。這些年來,他率團隊先後攻克導航信號快速捕獲、短時高精測距、強抗幹擾能力等數十項關(guan) 鍵技術,研製出衛星和地麵運控係統中的大批核心裝備。
2006年,在北鬥二號衛星導航係統建設初期,國家準備對短報文(RDSS)係統體(ti) 製進行升級。當時,北鬥一號衛星導航係統已成功運行多年,係統穩定,多數人主張繼續沿用原來的技術實現方式,隻提升係統穩健性即可。但北鬥青年創新團隊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次北鬥一號衛星導航係統服務性能全麵升級的絕佳機會(hui) ,哪怕創新空間再小、創新難度再高,也要奮力一搏。
那是一段令人難忘的時光。北鬥攻關(guan) 中心燈火通明,創新團隊的年輕人夜以繼日工作。大家記得王飛雪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時機稍縱即逝,如果我們(men) 不抓住這次機會(hui) ,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追趕。”
在莊釗文教授指導下,經過3個(ge) 月的日夜奮戰,北鬥團隊大膽提出的最新編碼理論改造應用方案,經過論證後應用到北鬥二號衛星導航係統上,使所有的終端設備功耗降低一半,抗幹擾性能提升200倍,各項參數達到理論最優(you) 值。北鬥短消息服務係統效能由此大幅度躍升。
2007年4月,北鬥二號第一顆衛星發射升空後,遭遇強烈電磁信號幹擾,無法進行正常通信。問題如果不能盡快解決(jue) ,即將組網的10多顆衛星發射將無限期推遲,已發射的衛星也無法實現預期目標。
當時的解決(jue) 方案有兩(liang) 種:一是“躲”,二是“抗”。前者技術難度小,但前期已建成的地麵係統需要重建,國家將蒙受巨大經濟損失,且電磁環境一旦改變,衛星還要繼續“躲”。後者耗費資金少,但技術難度大、風險高、時間緊迫,且勝敗難料。
關(guan) 鍵時刻,衛星導航技術創新團隊迎難而上。經過3個(ge) 月連續奮戰,他們(men) 研製出具有超強抗幹擾能力的衛星載荷,將抗幹擾能力提高了1000倍,打造出衛星電磁防護盾牌。他們(men) 也被專(zhuan) 家譽為(wei) “李雲(yun) 龍式”的科研團隊。
2015年3月,我國北鬥全球係統首顆試驗衛星成功發射。在軌測試表明,該團隊研製的衛星載荷,其抗幹擾能力在原基礎上又提高了100倍,采用數字光纖技術的試驗注入站係統,信號時延穩定性比第一代係統提高兩(liang) 倍,時頻信號遠距離傳(chuan) 輸能力提高了60多倍。
如今,這個(ge) 團隊已成為(wei) 北鬥衛星導航定位係統總體(ti) 設計、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和工程建設的主要依托單位之一,也是國內(nei) 唯一同時承擔係統核心體(ti) 製、衛星關(guan) 鍵載荷、運控主體(ti) 、測試設備研製任務的單位。
為(wei) 了最好的北鬥
他們(men) 是最美的“追星族”
2015年,王飛雪等專(zhuan) 家受邀赴俄羅斯參加莫斯科導航論壇。國際衛星導航界有專(zhuan) 家感歎:中國北鬥已超越歐盟的“伽利略”和俄羅斯的“格洛納斯”了!
在王飛雪心中,努力實現世界第一,才是他和團隊追求的目標。他說,正在建設中的“北鬥三號”全球導航係統,2020年實現全球覆蓋後,部分性能將有望領先於(yu) GPS。為(wei) 了實現這一目標,自2014年以來,團隊在北鬥全球係統體(ti) 製設計、信號設計及實現、星上載荷研製、地麵運控及測試評估設備等方麵,承擔了數十項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和核心裝備研製任務。
國防科大北鬥青年創新團隊的每間辦公室都有“三件寶”:折疊行軍(jun) 床、簡易行李箱、特大喝水杯。折疊行軍(jun) 床是為(wei) 了加班晚了在辦公室休息,簡易行李箱是為(wei) 了能夠迅速開始一場“說走就走”的出差,特大喝水杯是為(wei) 了節省打水的時間。
3年前,創新團隊剛剛安裝辦公管理軟件的第3天,曾出了一個(ge) “笑話”,電子顯示屏上記錄著“姓名:龔航,離開時間:7:32”,按照此記錄,他是當天最早離開辦公室的人。而熟悉情況的人都知道,作為(wei) 時頻係統主任設計師,龔航已經連續2天2宿沒有合眼休息,吃住都在調試機房,直到第三天早上調試完畢,他才抽空出去吃個(ge) 早餐。因為(wei) 這個(ge) “笑話”,學校管理辦對管理軟件進行了完善。如今,走進國防科大北鬥導航中心的大廳,滾動的電子屏上,你會(hui) 看到——“陳雷:離開時間3:52,累計加班2268小時”“李井源:離開時間1:27,累計加班2023小時”。近3年來,北鬥青年創新團隊人員平均加班超過1000小時,如果按每天8小時工作時間,他們(men) 每年要多上120多天班。
2018年我國完成了北鬥三號基本係統建設。為(wei) 此,北鬥青年創新團隊召開“攻堅戰動員”大會(hui) 凝心聚力,從(cong) 實驗室到試驗場,大家團結奮進,按任務計劃、按時間節點、按標準要求高質量完成了北鬥三號組網賦予的任務。
攻關(guan) 無盡期,夢想在前方。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