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淇縣黃洞鄉(xiang) 魚泉村,座座山頭綠,麵麵山坡翠;春天裏環山花香四溢,蜂飛蝶舞;秋天裏碩果累累,遊人如織。這是一位年近百歲的老母親(qin) 幾十年奮鬥出來的一道亮麗(li) 風景。從(cong) 戰爭(zheng) 年代的支援前線,到和平年代的擁軍(jun) 愛民、扶貧濟困、綠化荒山……她的名字家喻戶曉,她的事跡廣為(wei) 流傳(chuan) 。她就是普通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楷模、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雙擁模範、中國環境大獎———“地球獎”獲得者靳月英。
靳月英帶孫女一起察看當年種下的側(ce) 柏
她是支前女英雄 也是擁軍(jun) 模範
靳月英在魚泉村一帶是出了名的人物。戰爭(zheng) 年代,她是遠近聞名的支前女英雄;解放以來,她自費為(wei) 部隊官兵送去萬(wan) 餘(yu) 份慰問品。
1942年,19歲的靳月英毅然送丈夫馮(feng) 青海參加八路軍(jun) ,自己也擔起了婦救會(hui) 會(hui) 長的重任。做我軍(jun) 的偵(zhen) 察員、交通員,帶領全村婦女抬擔架、救傷(shang) 員、送軍(jun) 糧、做軍(jun) 鞋……從(cong) 那時起,擁軍(jun) 就成了她的信念。1947年,馮(feng) 青海戰場捐軀。靳月英強忍悲痛立下誓言:“我要永遠跟著共產(chan) 黨(dang) ,一生愛國愛民,愛軍(jun) 擁軍(jun) !”
解放後,每年的“八一”、春節,她都要買(mai) 來毛巾、背心、水杯等,寄往部隊。據市、縣民政部門統計,解放以來,她向部隊寄送慰問品萬(wan) 餘(yu) 份,總價(jia) 值10萬(wan) 餘(yu) 元。
魚泉村地處山區,靳月英獨自帶著孩子,為(wei) 籌集擁軍(jun) 款,她曆盡艱辛——
春天到初夏時節,靳月英用鏟子在沙石坡上、石頭縫裏挖藥用小葉茶,每次能賣上幾十元。夏天,靳月英翻過一個(ge) 個(ge) 山頭去摘槐花,然後拿去賣。秋天,天剛蒙蒙亮靳月英就上山去割能喂牲口的黃密草。近萬(wan) 斤黃密草,每斤能賣三五分錢。
為(wei) 了把辛苦掙下的錢最大限度地用來擁軍(jun) ,靳月英常年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如今,她依然過著簡樸的生活,用著幾十年前的老家具,穿粗布衣裳,吃粗茶淡飯。
她作為(wei) 老烈屬、老黨(dang) 員、村婦女主任,幹到61歲退休。那些年裏,她得過百餘(yu) 項榮譽,受過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接見。
61歲 她揣著幹糧上山種樹
決(jue) 心種樹那年,靳月英已經61歲了。1984年的“八一”建軍(jun) 節,靳月英進京參加擁軍(jun) 模範大會(hui) ,她說山外的樹真多,可家鄉(xiang) 是禿的,太行還是荒山。回村第二天,她就扛钁頭,挎籮筐,揣著幹糧上山了。
她一輩子生活的淇縣魚泉村,地處鶴壁市西部,雄峙的太行山從(cong) 這裏折向西南。太行山是中國大地上第一二階梯的陡升地帶,像一道長崖絕壁。山石峭立,少土漏水,魚泉村一帶更是淺山石灰岩,自古“種草草不長,栽樹難乘涼”。一眼望去山上淨是石頭,很多地方連荊棘酸棗都不長,哪能種樹?兒(er) 子也勸她:“這山你見過幾棵樹?人家種不活,你能種活?”靳月英說:“種不活再種,好好管護,興(xing) 許死不了。娘要搞成了,也給旁人帶個(ge) 頭。”
從(cong) 此,滿目荒涼的山,便多了個(ge) 瘦小的老太太,從(cong) 夏到冬刨樹坑。山上沒樹蔭躲,日出幹曬,下雨硬淋,雨雪來了,她用毛巾纏住額頭,不讓水往眼裏淌。冬天土石凍得幹硬,一钁頭下去隻留個(ge) 白點。太行山風大站不穩,她就跪著幹,趴在地上挖。太陽下山了,頂著月亮幹,沒有月亮的晚上就摸黑幹。很多山岩呈70度陡坡,亂(luan) 石堆積、石厚土薄,她先把亂(luan) 石刨鬆,撬石塊碼成圍堰。坑裏缺土,她就背著籮筐從(cong) 石縫裏摳,再一把把填進坑。
到了次年,老人已經備好280多眼樹坑。她賣掉豬娃,換來200多株側(ce) 柏苗,精心栽種到了山上。沒想到大旱之年,坑裏土都曬焦了,老天爺幹瞪眼就是不掉雨滴。靳月英每天不歇勁從(cong) 山下水庫擔水,仍澆不過來。她上了年紀,一趟隻挑得動30多公斤,濕不了幾棵根。她挑水攀崖,記不清幾次腳下滑,人翻水灑,桶直拋下幾十丈外。
靳月英回憶:“常常委屈得我坐在山裏哭。我哭哭就不哭了,我對自個(ge) 兒(er) 說,又不是別人叫你幹的,沒決(jue) 心就回去!”擦擦淚,老太太接著忙。經過那場大旱,她竟然種活了170多棵柏樹。起早貪黑兩(liang) 三年後,村裏忽然發現,那麵山崖泛起一片片綠,老太太把樹種活了!
種樹10年後,村裏陸續有13人加入,自發成立了“靳月英八一造林隊”。縣林業(ye) 局也組織了20餘(yu) 人的護林隊。每逢下雨別人往屋裏鑽,他們(men) 往山上衝(chong) ,趁著雨水栽的樹好活。老人在山上砌了座石屋,刮風下雨就吃住在那裏。
全縣動員種樹 四代人綠染太行
1994年,太行山綠化工程全麵鋪開。1995年春,淇縣號召幹部群眾(zhong) “向靳月英學習(xi) ,向太行山宣戰”。全縣當年22萬(wan) 人,每天出動10萬(wan) 人義(yi) 務勞動,植樹造林。靳月英孫輩兩(liang) 男三女匯入洪流,一個(ge) 個(ge) 成了帶領種樹的好手。
不少人還是不信,太行石板岩,山石橫著長,自古不長樹,栽樹能栽得活?縣裏就帶他們(men) 看靳大娘種樹的山,比照“老太太的標準”,看看差距。孫子孫女們(men) 就近在大鼇山按靳月英的方法挖坑示範。縣林業(ye) 局副局長高玉中說,那時才知道,挖“靳月英樹坑”,一個(ge) 壯勞力幹一天才能挖兩(liang) 眼。即使到今天,機械發達,太行山上種樹還是靳大娘的方法最管用。用了半年時間,淇縣4萬(wan) 畝(mu) 荒山種遍新苗,事跡叫響全國。全國的植樹造林現場會(hui) 放到了淇縣召開。麵對漫山遍野的魚鱗坑,時任林業(ye) 部副部長祝光耀連說:目瞪口呆、心潮澎湃。
一分種九分管。樹苗小,山羊、野兔啃過根就吃沒了。雜草太長,山火放荒,樹就燒了。土薄易旱,柏樹長到20多年也能被旱死。為(wei) 了高標準保活,哪個(ge) 單位落後,就派去看老太太家種的樹。為(wei) 了防火,淇縣機關(guan) 幹部像靳大娘一樣,進山割了5年草,直到小樹長大。
自1994年太行山綠化工程全麵鋪開,太行山區水土流失麵積由7200多平方公裏減少到3400多平方公裏,每年減少土壤流失量800多萬(wan) 噸,至少可蓄水11億(yi) 立方米,徹底改變了過去“土易失、水易流”的狀況,幹旱、冰雹、洪澇等自然災害明顯減少。淇縣山裏,又見到小葉樸樹等珍稀植物,連金錢豹等大動物都又見了蹤影。
曾經的荒山,如今柏樹落籽,已悄悄紮苗。四代人在8道山梁種下20多萬(wan) 株樹,當年3%的綠化率,提高到今天的36.6%,山區更高達60%以上。靳月英麵前,聳起的一座綠色的太行山,是這個(ge) 時代給子孫最大的福澤。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