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員: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重要講話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點擊進入學習(xi) 專(zhuan) 欄

點擊進入學習(xi) 專(zhuan) 欄

  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續發揚五四精神,以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為(wei) 己任,不辜負黨(dang) 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負我們(men) 這個(ge) 偉(wei) 大時代。”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情寄語新時代中國青年,明確提出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wei) 大祖國、擔當時代責任、勇於(yu) 砥礪奮鬥、練就過硬本領、錘煉品德修為(wei) 六點希望,為(wei) 青年的成長提供了遵循、為(wei) 青春的航程指明了方向。殷殷期望、諄諄囑托,讓廣大青年心潮澎湃、熱血沸騰,極大鼓舞了新時代中國青年追夢圓夢的信心與(yu) 決(jue) 心。

  五四運動以來的100年,中國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續奮鬥、凱歌前行,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實踐充分證明,中國青年是有遠大理想抱負、有深厚家國情懷、有偉(wei) 大創造力的青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先鋒力量。今天,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麵臨(lin) 著難得的建功立業(ye) 的人生際遇,也麵臨(lin) 著“天將降大任於(yu) 斯人”的時代使命。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方向,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使命,就是堅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同人民一道,為(wei) 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而奮鬥。

  繼續發揚五四精神、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就要深刻理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六點希望。新時代中國青年樹立遠大理想,信念堅定、誌存高遠,就能激發奮進潛力,給國家和民族注入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熱愛偉(wei) 大祖國,這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係、情之所歸,更是青年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新時代中國青年擔當時代責任,勇挑重擔、勇克難關(guan) 、勇鬥風險,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就能充滿活力、充滿後勁、充滿希望。奮鬥是青春最亮麗(li) 的底色,隻有勇於(yu) 砥礪奮鬥,才能實現民族複興(xing) 的使命,揚起人生理想的風帆。隻有練就過硬本領,才能使自己的思維視野、思想觀念、認識水平跟上越來越快的時代發展。隻有錘煉品德修為(wei) ,在奮鬥中摸爬滾打,體(ti) 察世間冷暖、民眾(zhong) 憂樂(le) 、現實矛盾,才能從(cong) 中找到人生真諦、生命價(jia) 值、事業(ye) 方向。深刻把握好六點希望,新時代中國青年才能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神聖使命。

  繼續發揚五四精神、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就要自覺踐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六點希望。樹立遠大理想,就要樹立對馬克思主義(yi) 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的信心;熱愛偉(wei) 大祖國,就要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不斷奉獻祖國、奉獻人民;擔當時代責任,就要在擔當中曆練,在盡責中成長,努力成為(wei)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勇於(yu) 砥礪奮鬥,就要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在劈波斬浪中開拓前進,在披荊斬棘中開辟天地,在攻堅克難中創造業(ye) 績;練就過硬本領,就要增強學習(xi) 緊迫感,在學習(xi) 中增長知識、錘煉品格,在工作中增長才幹、練就本領;錘煉品德修為(wei) ,就要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明大德、守公德、嚴(yan) 私德,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自覺踐行六點希望,新時代中國青年才能用青春和汗水創造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跡。

  “乘風好去,長空萬(wan) 裏,直下看山河。”中國夢是曆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men) 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在奮鬥中釋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新時代中國青年就一定能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為(wei) 民族複興(xing) 鋪路架橋,為(wei) 祖國建設添磚加瓦,為(wei) 實現中國夢注入磅礴的青春力量。

發布時間:2019年05月03日 09:11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阮玉秀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