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員:劃時代事件 裏程碑意義——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重要講話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點擊進入學習(xi) 專(zhuan) 欄

點擊進入學習(xi) 專(zhuan) 欄

  一個(ge) 曆史事件的重大價(jia) 值和深遠意義(yi) ,往往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益彰顯,經曆實踐的檢驗愈益明晰。

  “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yi) 的一個(ge) 重大事件”“以磅礴之力鼓動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實現民族複興(xing) 的誌向和信心”“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曆史進程中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五四運動的曆史意義(yi) 和時代價(jia) 值,為(wei) 我們(men) 重溫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更好地弘揚五四精神、激發複興(xing) 力量,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動指南。

  五四運動,爆發於(yu) 民族危難之際,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wei) 先鋒、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wei) 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wei) 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yan) 、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wei) 大社會(hui) 革命運動,是一場傳(chuan) 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wei) 大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這場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的傳(chuan) 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yi) 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做了思想上幹部上的準備。五四運動以來,建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成為(wei) 我國發生的三大曆史性事件,也成為(wei) 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三大裏程碑。

  曆史是最好的老師,它忠實記錄下一個(ge) 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一個(ge) 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啟示。今天,我們(men) 紀念五四運動,就要高舉(ju) 愛國主義(yi) 的偉(wei) 大旗幟。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偉(wei) 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yi) 精神。曆史深刻表明,愛國主義(yi) 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yan) 的強大精神動力,隻要高舉(ju) 愛國主義(yi) 的偉(wei) 大旗幟,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國、改造世界的拚搏中迸發出排山倒海的曆史偉(wei) 力。

  今天,我們(men) 紀念五四運動,就要激發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行動自覺。五四運動改變了以往隻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zhong) 的鬥爭(zheng) 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zheng) 以來第一次全麵覺醒。經過五四運動洗禮,越來越多中國先進分子集合在馬克思主義(yi) 旗幟下,1921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宣告正式成立,中國曆史掀開了嶄新一頁。曆史深刻表明,有了馬克思主義(yi) ,有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有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覺醒,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潮流從(cong) 此就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的。

  今天,我們(men) 紀念五四運動,就要弘揚永久奮鬥的偉(wei) 大傳(chuan) 統。通過五四運動,中國青年發現了自己的力量,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現了自己的力量。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從(cong) 鬥爭(zheng) 實踐中懂得,中國社會(hui) 發展,中華民族振興(xing) ,中國人民幸福,必須依靠自己的英勇奮鬥來實現,沒有人會(hui) 恩賜給我們(men) 一個(ge) 光明的中國。曆史深刻表明,隻要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勇於(yu) 為(wei) 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奮鬥犧牲,我們(men) 的國家就一定能夠走向富強,我們(men) 的民族就一定能夠實現偉(wei) 大複興(xing) 。

  時間之河川流不息,複興(xing) 路上風華正茂。100年後的今天,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接過曆史的接力棒,在百舸爭(zheng) 流中劈波斬浪、在千帆競發中勇立潮頭,我們(men) 就一定能讓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在新時代開創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發布時間:2019年05月02日 09:03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阮玉秀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