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抱之木,生於(yu) 毫末;九層之台,起於(yu) 累土”這句名言,是2013年10月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印度尼西亞(ya) 國會(hui) 演講時引用的。習(xi) 總書(shu) 記說:“堅持心心相印,‘合抱之木,生於(yu) 毫末;九層之台,起於(yu) 累土’,保持中國—東(dong) 盟友誼之樹長青,必須夯實雙方關(guan) 係的社會(hui) 土壤。”
“合抱之木,生於(yu) 毫末;九層之台,起於(yu) 累土”這句名言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64章。全文是:“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wei) 之於(yu) 未有,治之於(yu) 未亂(luan) 。合抱之木,生於(yu) 毫末;九層之台,起於(yu) 累土;千裏之行,始於(yu) 足下。為(wei) 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wei) 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cong) 事,常於(yu) 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zhong) 人之所過,以輔萬(wan) 物之自然而不敢為(wei) 。”
中華書(shu) 局出版的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道德經》約五千餘(yu) 字,和後世那些大部頭的著述比起來,真的是簡短到了極點。但經典的價(jia) 值不是以長短薄厚而論的,這五千餘(yu) 字,可以說字字璣珠,在中國乃至整個(ge) 人類文明史上都閃耀著光輝。全書(shu) 分81章,以“道法自然”為(wei) 核心命題,涉及到哲學、政治、天道、人事等各個(ge) 方麵,可以說包羅萬(wan) 象,應有盡有。
幾乎每一個(ge) 讀《道德經》的人,在讀到第64章的時候都會(hui) 有所困惑。困惑的原因是“是以聖人無為(wei) 故無敗,無執故無失”,以及“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zhong) 人之所過,以輔萬(wan) 物之自然而不敢為(wei) ”這兩(liang) 句話在全章中顯得極其突兀,給我們(men) 的理解造成了很大障礙。究竟是老子太玄妙,還是我們(men) 太愚鈍?都不是。答案是“錯簡”。紙張發明以前,竹簡是主要的書(shu) 寫(xie) 工具,每根竹簡上寫(xie) 若幹字,然後用繩子編連起來,才能最後成書(shu) 。在翻閱、收藏的過程中,繩子難免斷掉,重新編連的時候,往往就會(hui) 發生前後次序的錯亂(luan) ,這就叫“錯簡”。給我們(men) 造成閱讀理解困難的那兩(liang) 句話,就是因為(wei) “錯簡”而誤入第64章的。這其實也給了我們(men) 一個(ge) 很好的啟示:要相信自己的理性,理性不能貫達的地方,其實常常就是事情本來有問題的地方。去掉這兩(liang) 句話,整章文字立刻就如風行水上,貫達無比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wei) 之於(yu) 未有,治之於(yu) 未亂(luan) 。合抱之木,生於(yu) 毫末;九層之台,起於(yu) 累土;千裏之行,始於(yu) 足下。民之從(cong) 事,常於(yu) 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局麵安穩時容易持守,事變沒有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微細時容易消散。要在事情發生之前就處理妥貼,要在禍亂(luan) 產(chan) 生之前就做好準備。合抱的大樹,是從(cong) 細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九層的高台,是用泥土一點點建築起來的;千裏的遠行,是從(cong) 腳下舉(ju) 步開始走出來的。人們(men) 做事情,常常是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如果事情要完成的時候也能像開始的時候那樣謹慎,就不會(hui) 失敗了。
這段話的主旨也一目了然:任何事物,都有一個(ge) 由小到大、從(cong) 細微到顯著的過程,所以對於(yu) 壞事,就要防微杜漸,防止其釀成大禍;對於(yu) 好事,則要從(cong) 細微處入手,用毅力和恒心,成就遠大的偉(wei) 業(ye) 。
“合抱之木,生於(yu) 毫末;九層之台,起於(yu) 累土”的出處和語境就是這樣。聯係上下文,這兩(liang) 句話實際是各有側(ce) 重的:“合抱之木,生於(yu) 毫末”,強調的是再強大的事物,在初起的時候也很弱小,所以不要因事物尚處在初級階段而心生輕視或妄自菲薄;“九層之台,起於(yu) 累土”,強調的則是踏踏實實、點點滴滴的積累,所以毅力和恒心,乃是成就一番偉(wei) 業(ye) 的必要條件。兩(liang) 層意思結合起來,就把事物從(cong) 弱小到強大,以及完成一項任務所需要的堅忍和努力,揭示得極其清晰而有力了。在《道德經》整體(ti) 偏向陰柔的語境之中,這兩(liang) 句話更顯得格外精警有力,有一種令人感奮的力量。
當然,從(cong) 細小的萌芽長成到合抱的大樹,從(cong) 第一堆泥土到建成九層高台,過程是充滿艱辛的。老子的後半句“民之從(cong) 事,常於(yu) 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就明確地點出了世界上許多事之所以有始無終的根本原因,以及避免這種結局的關(guan) 鍵之處。一句話:要想有所成就,除了堅忍的意誌,腳踏實地的努力,沒有第二條道路可走。
如果說《道德經》是站在“天道”的高度,以一種冷靜和睿智,不動聲色地把這個(ge) 規律展示給世人的話,那麽(me) ,一個(ge) 現代的心理學實驗,則從(cong) “人事”的角度,把老子所講述的這個(ge) 道理闡釋得淋漓盡致。在遠古與(yu) 當代、東(dong) 方與(yu) 西方的思想碰撞中,這句話愈益顯現出迷人的智慧光芒。
英國曾經拍攝過一個(ge) 紀錄片,記錄的是一組對比實驗:實驗者召集了一批中年人,這批中年人既有事業(ye) 有成者,也有過得非常平庸的人,然後把他們(men) 分為(wei) 兩(liang) 組,進行了一係列競賽。為(wei) 了方便區別,我們(men) 就叫他們(men) “成功組”與(yu) “平庸組”。
前麵的競賽都是關(guan) 於(yu) 各種才藝的。在所有這些競賽中,這兩(liang) 組的成績基本相當。在一些項目中,甚至平庸組得分還要高一些。
看點在最後一場競賽。它的名字叫“幹草堆尋針”。“幹草堆尋針”是一個(ge) 英語俗語,意思和中國成語“大海撈針”差不多,指的是極其艱難、幾乎不可能完成之事。這個(ge) 競賽的內(nei) 容,就是要求兩(liang) 組受試者尋找一根藏在幹草堆裏的針,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nei) 找到。但受試者不知道的是,用來充當實驗品的幹草堆裏其實並沒有放針,所以這根針是永遠找不到的。既然沒有針,那麽(me) 這個(ge) 實驗比賽的是什麽(me) 呢?是找針的時間,看哪一組堅持的時間更長。換句話說,比的是堅忍和毅力。比賽結果勝負懸殊。平庸組找針的時間隻有贏家組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說,平庸組隻花了很短的時間就確定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根本沒有希望的,所以很快就在絕望中放棄了。但贏家組卻認為(wei) 隻要尋找總能找到,所以一直不肯放棄,如果不是導演組將他們(men) 叫停,他們(men) 怕是還要堅持更長的時間。
這組實驗的結果令人深思。它雄辯地告訴我們(men) ,在大多時候,一個(ge) 有所成就的人和一個(ge) 平庸之人,他們(men) 在智力以及一般所謂“能力”的層麵上,基本是沒有實質性差別的;他們(men) 之間的實質性差別,其實就是有沒有“堅忍的毅力”這個(ge) 最為(wei) 寶貴的品質。
當然,強調堅忍的努力,並不是否認諸如天分、靈感乃至幸運等因素的作用,而是說,在所有這些導致成功的因素中,堅忍是排在第一位的。因為(wei) 這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工作,並非隻有天才才能做好;在大多數情況下,憑借靈感發現的東(dong) 西,用地毯式的搜索,也並非不能找到;至於(yu) 幸運,一句流傳(chuan) 久遠的英文諺語說得好:“所有看起來的幸運,都源自堅持不懈的努力。”
“合抱之木,生於(yu) 毫末;九層之台,起於(yu) 累土。”隻要頑強地生長,每天長高一點點,嫩芽就能長成巨木;隻要不懈地堆土,高台就會(hui) 有矗立而起的那一刻。在很多情況下,隻要有足夠堅忍和毅力,積累的東(dong) 西夠多,就會(hui) 成功或有所收獲,就像《荀子·勸學篇》所說的:“積土成山,風雨興(xing) 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