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詳解版)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統文化智慧

微信掃一掃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名言,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精神專(zhuan) 題研討班上講話時引用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出處是《孟子·梁惠王上》。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一篇的題目雖然叫“梁惠王上”,但內(nei) 容不僅(jin) 僅(jin) 是孟子與(yu) 梁惠王之間的談話,裏麵其實包含了孟子與(yu) 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三位國君的談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在中國堪稱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名言,即出自孟子與(yu) 齊宣王的談話。

孟子塑像

孟子塑像

  既然是孟子與(yu) 齊宣王的對話,我們(men) 就不得不對齊宣王這個(ge) 人,以及二人之間談話的背景有所了解。

  在春秋戰國的紛亂(luan) 爭(zheng) 鬥中,齊宣王雖然不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赫赫有名,但也稱得上是一位有故事的君主。南郭先生“濫竽充數”,騙的就是齊宣王。而他在民間知名度最高的故事大概就是娶了一個(ge) 相貌不佳卻本領非凡的女子鍾無豔,與(yu) 此同時還有一個(ge) 相貌奇美而一無所能的女子夏迎春,齊宣王一碰到什麽(me) 麻煩事就去找鍾無豔,麻煩過後就把鍾無豔拋在腦後,和夏迎春混在一起,於(yu) 是就有了“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這麽(me) 個(ge) 典故。從(cong) 這兩(liang) 個(ge) 典故中,我們(men) 可以約略了解齊宣王的水平和他在百姓心中的印象如何。但人的麻煩就在於(yu) 沒有自知之明。齊宣王不是那種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卻一直有個(ge) 稱霸諸侯的野心。孟子與(yu) 他見麵時,正逢他趁燕國的內(nei) 亂(luan) ,發兵打敗燕國的時候。正因為(wei) 如此,齊宣王一見到孟子,劈頭第一句話就是“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與(yu) ?”——春秋時期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的事,你能給我說說嗎?其躊躇滿誌,可以說是躍然紙上。

  作為(wei) 儒家知識分子,孟子當然不可能給齊宣王講什麽(me) “齊桓晉文之事”,而是講了一通“保民而王”的道理——保護的保,民眾(zhong) 的民,大王的“王”,“王”在這裏是動詞,讀四聲,意思是稱王天下。這裏涉及到儒家一對重要的概念,就是“王道”和“霸道”。同樣是征服天下,霸道靠的是武力,誰的拳頭硬、胳膊粗,誰就是老大;“王道”雖然也離不開實力,但更重要的還是依靠德行,施行仁政。舉(ju) 例來說,周武王推行的是“王道”,春秋五霸推行的則是霸道。“霸道”很危險,就算成功了也後患無窮,難以持久;而“王道”所及,卻能讓人“心悅誠服”,所以才能長治久安。那麽(me) ,作為(wei) 一個(ge) 君王,怎樣才能施行德政,推行王道呢?關(guan) 鍵一點,就是一個(ge) “推”字,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敬愛自己老人的心推行到天下的老人,將喜愛自己子女的心推行到天下的子女,愛惜民力,輕徭薄賦,使百姓能夠安居樂(le) 業(ye) ,衣食無憂。做到這一點,天下也就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了。

  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出處和本意。從(cong) 最初的語境來看,這番話是講給君主聽的,但其意義(yi) 和影響,卻絕不僅(jin) 僅(jin) 是給齊宣王上了一堂“仁政”課那麽(me) 簡單。無論對於(yu) 個(ge) 人,還是整個(ge) 社會(hui) ,這句話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yi) 。

  首先,對個(ge) 人來說,它極高明而道中庸,是一條切實可行的品格提升之路。國學大師錢穆說得好,人類的常情,都是由認識而生情感的,人也隻有為(wei) 了自己所愛,才可能為(wei) 之奮鬥犧牲。愛是情感,而為(wei) 之奮鬥犧牲,就上升到了道德的層麵。那麽(me) ,人最熟悉、最親(qin) 愛的是什麽(me) ?當然就是自己的父母和子女了。這種親(qin) 愛源自本能。大自然是神奇的,為(wei) 了種族的繁衍,它給予了包括人類在內(nei) 的一切動物愛子孫後代的天性。我們(men) 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所以我們(men) 自幼就領受著父母對我們(men) 無私的關(guan) 愛;子女是我們(men) 生命的延續,所以我們(men) 就會(hui) 對子女付出無私的關(guan) 愛。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會(hui) 對這兩(liang) 種感情感受至深。孟子並不要求一個(ge) 人像孝敬自己的父母那樣去孝敬所有的老人,並不要求一個(ge) 人像關(guan) 愛自己的孩子那樣去關(guan) 愛別人的孩子。孟子要你做的,其實隻是運用一下同理心,將自己已有的感情向外擴大一點而已。而這完全是順應人類本性的:隻要你認識到其他人也有父母或身為(wei) 父母,其他人也有子女或身為(wei) 子女,則我們(men) 的溫情就很容易擴散到其他社會(hui) 成員身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ge) “及”字,表明了儒家所倡導的愛,並不是絕對平等之愛。這也就是人們(men) 常說的“愛有等差”。如果單從(cong) 主張所達到的極致程度來看,孟子的主張,放在古今中外的學派中,似乎顯得並不突出。同為(wei)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墨子就提出“兼愛”,倡導“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意思是對待別人的家,像對待自己的家一樣愛護;對待別人的身體(ti) ,如同自己的身體(ti) 一樣愛惜。《聖經》中說“愛你的鄰人,如同愛你自己”。而大乘佛教倡導的“同體(ti) 大悲,無緣大慈”,將一切生命的苦難都視為(wei) 自己的苦難,將自己無差別的愛給予一切需要的眾(zhong) 生,更是把慈悲精神發揚到了極致。和這些聲音相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調門似乎顯得不那麽(me) 高亢而嘹亮。但是,隻要我們(men) 正視現實,就會(hui) 承認,孟子的主張其實更接近正常的人性。因為(wei) 從(cong) 人類的本性來說,遠近親(qin) 疏之別,本來就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儒家的主張,從(cong) 實際情況出發,緣情入理,由自然感情而達於(yu) 道德之境,正是其特別高明之所在。

  其次,它也是一整套儒家倫(lun) 理道德規範得以建立的根本方法。其“緣情入理”的思路,不但對中國文化產(chan) 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科學日益昌明、多元化日益明顯的今天,也必將對整個(ge) 人類文明產(chan) 生重大的影響。

  任何一個(ge) 國家和民族,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缺乏基本的倫(lun) 理道德,那麽(me) 這個(ge) 國家和民族是一天也存在不下去的。所以,讓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具備基本的倫(lun) 理道德觀念,就成為(wei) 一個(ge) 國家和民族的基本任務。那麽(me) ,究竟怎樣建立起一套讓絕大多數社會(hui) 成員都能認同的基本倫(lun) 理道德規範呢?從(cong) 人類的曆史實踐來看,基本的方法無非就是三種。

  第一種是宗教教化。就本質而言,宗教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套倫(lun) 理道德規範,告訴人們(men) 應該做什麽(me) ,不應該做什麽(me) ,並且以神的名義(yi) ,允諾給信徒以巨大的福利,給違背者以巨大的災難。

  第二種是理性教育。這是隨著科學的昌明、啟蒙思想的深入逐漸成熟而日益成為(wei) 主流的一種方法。它也是告訴人們(men) 何者為(wei) 善,何者為(wei) 惡,但與(yu) 宗教熏陶依靠的是超自然的力量不同,它訴諸的是人類的理性和自覺精神。

  第三種就是“緣情入理”。它從(cong) 人類共同具有的感情出發,推衍出一整套倫(lun) 理道德規範。這是以儒家為(wei) 代表的中國文化所特有的一種方法。而“緣情入理”的關(guan) 鍵,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體(ti) 現出來的“推己及人”的精神。

  從(cong) 曆史實踐來看,前兩(liang) 種方法各有好處,但也存在著很明顯的欠缺。

  先說宗教教化。宗教在教化人心方麵的力量是巨大的。有宗教信仰的人生長在特定的宗教環境中,在與(yu) 自己的父母親(qin) 朋參加宗教活動的過程中,耳濡目染,熏習(xi) 漸久,也就接受和習(xi) 得了特定宗教所宣揚的那一整套倫(lun) 理道德規範。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這就是,宗教訴諸信仰,隻要你虔誠相信,你就會(hui) 按照教義(yi) 的要求去做;但如果你不信,它就沒有任何意義(yi) 。

  再說理性教育。它的好處是訴諸理性,它的力量不會(hui) 因為(wei) 科學的昌明而退化。但問題是,人並不總是理性與(yu) 自覺的。現代心理學、社會(hui) 學都已經證明,人是理性與(yu) 非理性並存的動物,而且在很多時候,理性並不總是處於(yu) 支配地位,它常常是在感情、本能等這些非理性的因素做出決(jue) 定甚至是已經采取行動之後,才出來起作用的。換言之,在人類的頭腦中,理性在很多時候充當的隻是工具,真正的王者反倒是情感、本能等非理性因素。所以,單純的理性教育,並不一定真能將道德植入人的心靈之中。受教育程度高,理性發達的人,其道德水準並不一定高於(yu) 普通人,就是這個(ge) 道理。

  明乎前兩(liang) 種方法所存在的欠缺,則儒家“緣情入理”就顯示出其巨大的優(you) 勢了。它訴諸人類的情感,而不是像宗教那樣訴諸超自然的神力,這樣,它的影響就不會(hui) 隨著科學的昌明而弱化。它植根於(yu) 親(qin) 子之愛這個(ge) 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所以不像完全的理性教育那樣缺乏溫度。大學者王國維有一個(ge) 感歎,就是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我們(men) 完全可以把這個(ge) 感慨移用來評價(jia) 宗教與(yu) 純粹理性在道德養(yang) 成方麵的缺憾。與(yu) 之相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種緣情入理的道德養(yang) 成方式,卻是既可信又可愛的。這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教化方式,使中國成為(wei) 禮儀(yi) 之邦。隨著全球化的加速,人類越來越成為(wei) 一個(ge) 命運共同體(ti) ,這句話也必將為(wei) 整個(ge) 人類文明,發揮出日益重大的作用。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12日 16:00      來源:ky体育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