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理以致知,反躬以踐其實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統文化智慧

微信掃一掃 ×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這句名言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hui) 、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hui) 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hui)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hui) 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上講話中引用的。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的最早出處,是宋代學者黃幹在《朱子行狀》中概括朱熹為(wei) 學特點時所說的一段話,大意是:通過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內(nei) 在規律;而後親(qin) 身付諸實踐,將理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行狀”是古代的一種文體(ti) ,用以概括死者生平,約略相當於(yu) 今天的悼詞。黃幹是朱熹的得意門生,深受朱熹器重,不但指定他為(wei) 自己的學術繼承人,還把自己的次女許配給他為(wei) 妻,所以黃幹對朱熹的了解,應該說世上無人能出其右了。因為(wei) 這段話對於(yu) 朱熹的為(wei) 學主張和特點概括得非常準確,所以後世的引用率極高,如《宋史》《宋元學案》等在談到朱熹的思想時,基本上都接受了黃幹的說法。

  朱熹,字元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又追封徽國公等,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婺源),宋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詩人。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shu) 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等。朱熹的理學思想因成為(wei) 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學而對後世影響極大。他也是唯一一位非孔子親(qin) 傳(chuan) 弟子而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享祀孔廟,受到後世儒者崇拜的人。

  朱熹“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的主張,從(cong) 其最終目的來說,是為(wei) 了完成他成就聖賢的目的,他所要“窮”的“理”,指的是所謂“天理”,而“天理”的概念在理學家那裏是很清楚的,就是指仁、義(yi) 、禮、智等儒家的倫(lun) 理道德。在朱熹看來,這些儒家的倫(lun) 理道德規範都是先天存在的,要想成就聖賢人格,就要體(ti) 認和窮究這些“天理”,讓這些天理在心中顯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知先天”。不過,聖賢人格不是光知曉了這些“天理”就可以的,還要在現實生活中去實踐它,所以還需要“反躬以踐其實”。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對今人而言,還有長足的啟示意義(yi) 。主要表現為(wei) 兩(liang) 點:

  一是其“窮究事理”的態度。“窮理”是朱子教導學生“求知”的方法,也就是格物、致知的實際法則。他認為(wei) :第一,窮理務須周到、徹底。朱子說:“所謂窮理者,事事物物,各自有個(ge) 事物底道理,窮之須要周盡。若見得一邊,不見一邊,便不該通。”又說:“格物二字最好。物,謂事物也。須窮極事物之理到盡處,便有一個(ge) 是,一個(ge) 非。是底便行,非底便不行。”“致知,所以求為(wei) 真知。真知,是要徹骨都見得透。”“致知、格物,十事格得九事通透,一事未通透,不妨。一事隻格得九分,一分不透,最不可。”

  二是理論聯係實際的態度。關(guan) 於(yu) “實踐”,黃幹在《朱子行狀》裏說:“其為(wei) 學也,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居敬者所以成始成終也。謂:致知不以敬,則昏惑紛擾,無以察義(yi) 理之歸;躬行不以敬,則怠惰放肆,無以致義(yi) 理之實。”朱子認為(wei) 窮理之外,更要注重踐實(即躬行實踐)及居敬為(wei) 主要的修養(yang) 功夫。他曾說:“知與(yu) 行工夫,須著並到。知之愈明,則行知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由此可見,朱子認為(wei) ,知而不行,即證明所知還淺,所知還不夠透徹。他對於(yu) “踐實”與(yu) “力行”非常重視,絕不像一般人所評論說朱子崇尚空談,不重實行。

  認識到的理論隻有運用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的發展,才能體(ti) 現其價(jia) 值。反之,實踐又會(hui) 使人們(men) 產(chan) 生新的認識,促進認識的發展。人類社會(hui) 就是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複中不斷前進的。而實踐作為(wei) 認識的起點和終點,是尤為(wei) 重要的,因此,無論做什麽(me) 事情都要重視實踐、落實到實踐中去。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19日 14:53      來源:ky体育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