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知之難,行之惟難(詳解版)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統文化智慧

微信掃一掃 ×

非知之難,行之惟難

  “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這句名言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精神專(zhuan) 題研討班上講話時引用的。習(xi) 總書(shu) 記說:“古人說:‘非知之難,行之惟難。’知行合一,貴在行動。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涉及發展觀念轉變和知識能力提升,也涉及利益關(guan) 係調整和體(ti) 製機製創新。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領導活動全過程,落實到決(jue) 策、執行、檢查各項工作中,努力提高統籌貫徹新發展理念能力和水平,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不能講得頭頭是道,做起來輕輕飄飄。要增強大局意識、戰略意識,善於(yu) 算大賬、總賬、長遠賬,不能隻算地方賬、部門賬、眼前賬,更不能為(wei) 了局部利益損害全局利益、為(wei) 了暫時利益損害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魏徵像

魏徵像

  “非知之難,行之惟難”的出處,是唐代政治家魏徵的《十漸不克終疏》。其完整的上下文是:“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大意就是:知道一件事不難,難在實行;實行不難,難 在始終如一地堅持。

  《十漸不克終疏》是唐代的政治家魏徵寫(xie) 給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封奏疏。

  魏徵和唐太宗,是中國曆史上很完美的一次君臣際遇。唐太宗是中國的明君之一,他將儒家的理念貫達到統治之中,使得以往僅(jin) 僅(jin) 活在人們(men) 觀念中的“仁政”在人間成為(wei) 現實,不但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麵,而且對後世的政治、文化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而這一切,離不開魏徵的功勞。

  唐太宗即位之初,曾召集群臣討論國事,希望為(wei) 未來的發展奠定一個(ge) 基本的理念與(yu) 方針。我們(men) 知道,從(cong) 漢末到魏晉南北朝,中國一直處於(yu) 亂(luan) 世之中。唐初,社會(hui) 還未完全穩定,很多大臣提出亂(luan) 世當用重典,但魏徵堅決(jue) 反對。他鼓勵唐太宗建立一個(ge) 仁政的社會(hui) ,唐太宗則欣然采納。君臣約定,一個(ge) 做良臣,一個(ge) 做明君,而此後他們(men) 也果然信守了這個(ge) 約定,一個(ge) 知無不言,一個(ge) 從(cong) 諫如流,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樹立了萬(wan) 世的典範。

  《十漸不克終疏》就是這段千古佳話中的一個(ge) 環節。貞觀十三年,隨著社會(hui) 的安定和國家的日益富強,唐太宗開始自滿,喜歡聽一些阿諛奉承的言論,搞一些奢侈浮華的享受。魏徵怕太宗的德政不能善始善終,於(yu) 是寫(xie) 下了這篇奏疏。在這封奏疏中,魏徵首先指出,曆史上的那些昏君,對於(yu) 治國安邦的道理,比如應該摒棄奢侈而倡導簡約、應該親(qin) 近君子而疏遠小人等,他們(men) 其實都懂;受命之初,他們(men) 也都想奮發圖強,也都能有模有樣地實行一陣子。但因為(wei) 君王掌握大權、富有四海,說話沒人敢不聽,做事沒人敢違抗,逢迎的人多了,規矩就被逐漸拋在腦後,而政治也就日益腐敗。所謂“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講的就是這個(ge) 道理。在把道理講清楚之後,魏徵就詳細地列舉(ju) 了唐太宗執政之初到當前不能善始善終的十個(ge) 方麵缺點,比如過去無為(wei) 無欲,現在迷戀財物;過去“求賢若渴”,現在用人不當;過去損己以利物,現在縱欲勞人;過去為(wei) 政勤勉,現在誌在嬉遊等,希望他能改正這些缺點,繼續保持貞觀之初的優(you) 良作風。

中華書(shu) 局出版的《貞觀政要》

中華書(shu) 局出版的《貞觀政要》

  奏疏上達天聽,受到了唐太宗的重視。他稱讚這篇文章是“詞強理直”(《貞觀政要·慎終》),下令把這封奏疏“錄付史司,冀千載之下,識君臣之義(yi) ”,後來還“賜黃金十斤,廄馬二匹”,以獎勵魏徵的直諫。此後,唐太宗也吸納了魏徵的意見,讓自己的統治做到了善始善終。

  “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這句話雖然出自魏徵之手,但反映的卻是中國古代早已有之且深入人心的一個(ge) 認知論觀點。它的源頭,是中國最早的政令文集《尚書(shu) 》。在《尚書(shu) ·說命》中,名臣傅說向開創了“武丁盛世”的商王武丁述說了一些治國安邦的道理,武丁表示一定照做,並鼓勵傅說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傅說聽了武丁的表態,就說了這樣一段話:“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王忱不艱,允協於(yu) 先王成德,惟說不言,有厥咎。”意思是知道一件事不難,難在實行。大王您如果真心不以實行為(wei) 難,就真的合於(yu) 先王的盛德了,我傅說如果有話不說,那就真是罪過了。

  在《尚書(shu) 》之後,類似的表述也所在多有。比如《左傳(chuan) ·昭公十年》中,有“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的話。《荀子·儒效》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yu) 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陸遊教育兒(er) 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朱子語類》則說:“論先後,知為(wei) 先;論輕重,行為(wei) 重。”都說明了“非知之難,行之惟難”乃是古人普遍的共識。

  在今天看來,“非知之難,行之惟難”,也就是“知易行難”,是有著很高的認識論價(jia) 值的。站在辯證唯物主義(yi) 立場上來看,實踐是認識的出發點、動力、條件和歸宿。從(cong) 過程上看,“知”與(yu) “行”二者,也就是認知與(yu) 實踐,是一個(ge) 相互促進的過程,但這二者的重要和難易程度並非是等同的。我們(men) 從(cong) 實踐中獲得真知,用真知指導實踐,而後在實踐中獲得對真知的進一步理解並獲得更多的真知。實踐既是真知的起點,又是真知的落腳點,並且,“真知”是否稱其為(wei) “真知”,以及在何等範圍、何種程度上稱其為(wei) “真知”,也依然離不開實踐的檢驗和判斷。從(cong) 二者實現的條件來看,認知所受到的條件限製較少,可以超越時空;實踐所受到的條件限製較多,隻能在現實的局限中進行。二者相較,“行”無疑是更艱難,也是更加重要的。

  “知”與(yu) “行”,也就是認識與(yu) 實踐的關(guan) 係,是中國哲學史上經常被討論的話題,更是傳(chuan) 統儒學的核心話題之一。除了流行久遠、深入人心的“知易行難”外,關(guan) 於(yu) 這二者關(guan) 係的說法,還有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以及近代孫中山先生的“知難行易”。這雖然不是我們(men) 所要講述的重點,但是,如果不把這些問題說清楚,還是會(hui) 影響我們(men) 的認知,對我們(men) 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擾。

  先說“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與(yu) “知易行難”不矛盾。“知行合一”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知而不行,等於(yu) 不知”,知道了就要去做,不要隻停留在認知的層麵上。它強調的是把認識落實於(yu) 實踐的態度,所以它在本質上和“知易行難”是一回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引用“非知之難,行之惟難”之後,接著就說“知行合一,貴在行動”,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於(yu) 領導實踐活動之中,就是對二者關(guan) 係的一個(ge) 很好的說明和應用。

  再說“知難行易”。“知難行易”是孫中山先生提出來的,其提出的具體(ti) 語境是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後,當時國民黨(dang) 內(nei) 觀念不統一,“信仰不篤,奉行不力”,他所領導的事業(ye) 一再受挫。孫先生提出“知難行易”,是有感於(yu) 舊觀念之頑固,轉化觀念之艱難,所以特別強調轉變觀念的重要性,隻要觀念轉變了,落實起來就相對容易了,所謂“行之非艱,知之惟難”。孫先生的話語,是為(wei) 了發起民眾(zhong) ,而非嚴(yan) 格意義(yi) 上的關(guan) 於(yu) 認知論的探討。實際上,他針對國民黨(dang) 內(nei) 有些人缺乏實踐勇氣、不敢放手去做的情況,還說過“不知亦能行”的話。所以現在看來,孫先生“知難行易”這一說法的價(jia) 值主要是在解放思想上,其認識論的價(jia) 值是有限的。

  理解了“知易行難”的道理,無論對於(yu) 社會(hui) 各項工作,還是我們(men) 個(ge) 人的發展,都是大有好處的。

  先說社會(hui) 工作。因為(wei) 習(xi) 總書(shu) 記是在強調把新發展的理念落到實處的時候引用這句話的,所以我們(men) 就以新發展理念的知與(yu) 行為(wei) 例來加以說明。所謂“新發展理念”,就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綠水青山勝過滿目瘡痍,竭澤而漁等於(yu) 飲鴆止渴,這個(ge) 淺顯的道理誰都懂得,這是“知易”。但要將這一理念落到實處,就難免會(hui) 遇到局部利益與(yu) 整體(ti) 利益、眼前利益與(yu) 長遠利益的衝(chong) 突,實踐起來就會(hui) 有很多難處,這是“行難”。正確的態度,就是服從(cong) 大局、立足長遠,把新發展理念貫穿領導活動全過程,落實到決(jue) 策、執行、檢查各項工作中,努力提高統籌貫徹新發展理念能力和水平,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堅定不移地將國家部署落到實處。

  對於(yu) 個(ge) 人來說,“知易行難”也是很多人共有的感受。最近有一句流行的話“為(wei) 什麽(me) 知道那麽(me) 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知道道理並不難,難就難在將道理付之於(yu) 行動。它需要克服惰性,走出那些有害的習(xi) 慣和已經習(xi) 慣的舒適區,需要克服把認知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的一係列具體(ti) 問題,所以格外艱難。而我們(men) 要做的,就是以熱情和果決(jue) 的行動突破惰性,“知行合一”,為(wei) 之付出真誠的努力。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12日 16:25      來源:ky体育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