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這句名言,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第二次全體(ti) 會(hui) 議上的講話中引用的。這句話的出處,是漢代王符的《潛夫論》。
王符(約85—約163),字節信,安定臨(lin) 涇(今甘肅鎮原)人,東(dong) 漢政論家、文學家、進步思想家。王符一生隱居著書(shu) ,崇儉(jian) 戒奢,譏評時政得失。因“不欲章顯其名”,故將所著書(shu) 名之為(wei) 《潛夫論》。其書(shu) 以儒家為(wei) 體(ti) ,以法家為(wei) 用,涉及到用人、行政、邊防、宗教信仰、民風民俗等諸多問題,具有極高的思想和曆史文化價(jia) 值。後世將他與(yu) 王充、仲長統並稱“後漢三賢”或“東(dong) 漢三傑”;而劉熙載更是把他與(yu) 董仲舒相提並論,足見其成就之高。
《潛夫論》今存35篇,連同《敘錄》1篇,共36篇。“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即出自第29篇《釋難》。“難”是“問難”“詰難”之意,“釋難”就是解答別人的詰難。王符所在的東(dong) 漢時代,雖然儒家學說已經取得了官學的地位,但這種地位畢竟是在本朝才獲得的,所以很多人並不像宋代、明代那樣,將儒家的主張視作天經地義(yi) 。當時有人對於(yu) 儒家的一些說法頗有懷疑,所以王符就以此文作答,回應了這些詰難。具體(ti) 到“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這句話,則是王符對於(yu) 當時一些人認為(wei) 儒家不應該將堯舜並稱,將他們(men) 作為(wei) “聖君”進行崇拜這一看法所做的回答。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這句話對於(yu) 我們(men) 來說,主要有兩(liang) 點啟示。
第一,曆史是連續發展的,不同曆史發展階段的曆史人物有其自身的使命,也有其自身的特點,這種不同,不能構成是彼非此或是此非彼的理由。王符的這番話,是直接針對“堯舜道德,不可兩(liang) 美”的詰難來說的,他的回答,不但在當時捍衛了儒家學說,直到現在,這種分析問題的思路還是有其現實意義(yi) 的。以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曆史而論,我國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事業(ye) ,以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為(wei) 標誌,可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截然不同的曆史時期。兩(liang) 個(ge) 曆史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差異。正是因為(wei) 這種差異,一些人要麽(me) 用前一個(ge) 階段否定後一個(ge) 階段,要麽(me) 用後一個(ge) 階段否定前一個(ge) 階段,他們(men) 所犯的錯誤,其實就是“堯舜道德,不可兩(liang) 美”的錯誤。正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指出的:“我們(men) 黨(dang) 領導人民進行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liang) 個(ge) 曆史時期,這是兩(liang) 個(ge) 相互聯係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men) 黨(dang) 領導人民進行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實踐探索。”所以,既不能用後一個(ge) 曆史時期否定前一個(ge) 曆史時期,也不能用前一個(ge) 曆史時期否定後一個(ge) 曆史時期。所謂“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是兩(liang) 個(ge) 曆史階段的合力,促成了我們(men) 今天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兩(liang) 個(ge) 階段都應該肯定,不可偏頗。
第二,團結協作,是一切事業(ye) 取得成功的基礎。王符說“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就其具體(ti) 語境而言,說的是以堯舜為(wei) 代表的君子合力將天下建設得更加理想,但其意義(yi) ,卻遠遠超過了王符所談論的事情本身。這就是,一個(ge) 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沒有一個(ge) 人是全知全能的神靈,要想做成一番事業(ye) ,就必須依靠眾(zhong) 人的團結協作。在這個(ge) 方麵,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以螞蟻為(wei) 例,它堪稱是世界上最為(wei) 卑微無力的物種之一,單隻的螞蟻甚至根本就進入不了我們(men) 的視野。但千萬(wan) 隻螞蟻聚攏起來,卻彷佛在忽然之間就成了一隻智慧的動物,成為(wei) 一股幾乎不可戰勝的力量。它們(men) 可以讓凶猛的野豬很快成為(wei) 一具白骨;它們(men) 可以製造複雜和完美程度都令人歎為(wei) 觀止的洞穴;在過河的時候,成千上萬(wan) 隻螞蟻可以組成一個(ge) 球,以犧牲表層少數螞蟻的代價(jia) ,保證大多數螞蟻能夠安全渡河。不僅(jin) 是螞蟻,包括蜜蜂、角馬、烏(wu) 鴉等,幾乎都有這種現象。這些動物都在告訴我們(men) ,將單一的個(ge) 體(ti) 聚攏起來,就會(hui) 形成一個(ge) 強大的群體(ti) ,而群體(ti) 的智慧和力量要遠遠高於(yu) 任何單獨的個(ge) 體(ti) 。小到企業(ye) 、團體(ti) ,大到民族、國家,道理都是一樣的。《慎子·知忠》說:“故廊廟之材,蓋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蓋非一狐之皮也。治亂(luan) 安危,存亡榮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中國的發展離不開群體(ti) 的力量,隻要有人民的支持、參與(yu) 和團結,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溝坎。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