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統文化智慧

微信掃一掃 ×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這句名言是2016年4月2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時引用的。習(xi) 總書(shu) 記說:“天下為(wei) 公、擔當道義(yi) ,是廣大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我國知識分子曆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hui) 責任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這些思想為(wei) 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所尊崇。”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的出處,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的《嶽陽樓記》。

  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慶曆三年(1043),他出任參知政事(相當於(yu) 宰相),發起“慶曆新政”。新政受挫後,範仲淹被貶出京,曆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潁州。皇祐四年(1052)逝世,追贈兵部尚書(shu) 、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有《範文正公文集》傳(chuan) 世。。

  《嶽陽樓記》這篇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寫(xie) 於(yu) 慶曆六年(1046)九月,是應好友滕子京之請而作的。滕子京被貶謫到巴陵郡,在他的主政下,巴陵郡很快政和人通,麵目為(wei) 之一新。公務之餘(yu) ,滕子京又重修了嶽陽樓這座名勝古跡。樓修好後,滕子京向範仲淹求文來紀念這件事。範仲淹欣然命筆,於(yu) 是就有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篇。文章共分三個(ge) 部分,第一部分寫(xie) 重修嶽陽樓的緣由;第二部分寫(xie) 嶽陽樓的景色以及給人的感受;第三部分也就是引文所出自的部分,是從(cong) 普通人的“覽物之情”引申到“古之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遠之境,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的家國情懷。其相對完整的上下文是:

  “嗟夫!予嚐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wei)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le) 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乎。噫!微斯人,吾誰與(yu) 歸?”大意是:啊!我曾經探求古時那些仁人誌士的情感,他們(men) 的心情,大概是不會(hui) 隨天氣的陰晴而變化吧!為(wei) 什麽(me) 呢?因為(wei) 他們(men) 的心是不會(hui) 隨著外物的好壞以及自己的得失榮辱而悲喜的。他們(men) 在朝廷上做官,就為(wei) 百姓擔憂;身在江湖,就為(wei) 君王擔憂。在朝廷做官也擔憂,在僻遠的江湖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麽(me) 他們(men) 什麽(me) 時候才會(hui) 感到快樂(le) 呢?他們(men) 一定會(hui) 說:“我的憂慮在天下人之前,我的快樂(le) 在天下人之後吧”。啊!沒有這種人,我又能和誰同道呢?

  《嶽陽樓記》最後這段文字雖然不長,但卻是整篇的精華所在,特別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乃是中國士人所能唱出的最為(wei) 高亢而嘹亮的聲音,具有千古不滅的價(jia) 值。紀曉嵐說他“行求無愧於(yu) 聖賢,學求有濟於(yu) 天下,古之所謂大儒者,有體(ti) 有用,不過如此”。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專(zhuan) 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智慧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26日 08:48      來源:ky体育中心 打印